隨感,關於幸福

回憶過去,小學六年比較奔波(參考留守兒童的心思),初中在老家度過,無憂無慮,高中比較忙比較累,但高中畢業的時候和同學交談,都覺得高中三年過得太快了。

大學去了外地,第一個學期父母將整個學期的生活費一次性給我了,大概有兩千五六百塊,平均下來每個月也有四五百,在當時完全夠了,但初次管理這麼多生活費,沒有太大經驗,半個學期就破產了,最終在家裡的接濟下,勉勉強強過完了第一個學期。從第二個學期開始,家裡便按月給我寄生活費,最開始400一個月,到大四的時候漲到了600,在班上不算少也不算多,計劃好點也能過得比較滋潤,只怪自己理財經驗不足,大一的第二學期大部分的月份沒能熬到月底。但是到了大二情況就有很大的好轉了,吃夠了沒錢的苦,所以不管怎麼樣,我總會把一個月的吃飯錢留足,吃飯問題解決了就啥事好辦了。再後來買了臺電腦,學習之餘娛樂娛樂感覺挺好,再加上理財經驗越來越豐富,所以大學生活也越來越美好了。

總體來說,大學過得很輕鬆,沒有太大壓力,只是過得太快了。在當時我甚至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這輩子衣食無憂,讀點自己喜歡的書,玩玩遊戲,算不算是最幸福的人呢?

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廣州,雖然工資不高,但想要維持大學那種簡單的“幸福”還是很容易的,只是這種簡單的“幸福”太過迷茫,又不像自己想要的了,此時總覺得要跟上社會的節奏,各個方面看上去比較體面才能“幸福”。一年後回老家找了份穩定的工作,又過了一年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是不迷茫了。

又過了三四年,結婚、生子,好像都跟上了社會的節奏。

老婆事業心比較強,用農村的話說就是“捨得本”,為改善這個小家的經濟狀況付出了很多,再加上我向來節儉的優良品德,經濟狀況慢慢地有所好轉了,在最初的幾年,看著這個小家一點點地改變,心裡確實挺開心的,這可能就是跟上了社會的節奏帶來的幸福吧。

因為工作的原因,一家三口聚少離多,甚至週末相聚在一起也很少,眼看著小孩子一天天長大,難道要複製我的童年嗎?想著這些,剛剛感受到的幸福又頓然消失了,下一個幸福什麼時候出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