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1970年代清風樓舊影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府前南街北端。清風樓是邢臺的標誌建築,是邢臺文化的地標式建築,是邢臺的名勝,也是古城順德的象徵。從中承載著邢臺古老的文化。府志稱“郡樓遠眺”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明代末李京寫道:“郡城內有樓焉,高十餘丈,俯視城內外,望十五里遠。西山爽氣,入窗牖欄楯間,日夕萬家煙火,如縷如織。城南七里河如帶,百泉、達活泉如雨落星灣。鼓鍾其上報晨昏,為郡譙樓。進府署由樓下行。建自唐宋。詩曰:百尺麗譙不記年,千家燈火夕陽天。登臨平訝乾坤合,盪漾低看日月懸。簾卷行山來暮景,窗開陸澤起寒煙。鐘聲報漏仍高望,夜氣蒼茫北斗邊。”

傳說在唐代時,在邢臺城中建有清風樓,為當時河溯名樓,古河溯地區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古齊、魯、陳、蔡、晉、魏、燕、趙國各地。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來邢州,在此留下了春夏秋冬四季山水圖,至今,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保留著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

清風樓,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後歷代又復建,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天下四大名樓。

元代時,邢臺大開元寺歷十多年興建順德路大開元寺護國仁王佛閣法堂,建成後請“奉旨開法英悟正印宗慧大禪嗣臨濟宗前大都大竹林寺住持傳法西堂沙門雪澗法禎撰”文,“中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李思明書”丹,“昭信校尉福州新軍萬戶府下副萬戶成度篆”額。於至正八年(1346)由當時順德路大開元寺“管領大開元一宗諸路都宗攝悟空真智大禪師,當代住持傳法嗣祖沙門翠峰琳吉祥立石”“順德路大開元寺護國仁王佛閣法堂記”碑。

邢臺學者趙福壽兄對此進行了研究,整理出版了《邢臺大開元寺金石志》,其中有《順德路大開元寺護國仁王佛閣法堂記》碑拓片,其碑文說:建成後的護國仁法堂“豈與夫滕王、黃鶴、岳陽、清風之簷楹竟奇,水山爭秀,與騷人墨客以迂闊之才,詠無用之句,戕竊虛名而已耶。”從碑文中獲得兩個信息,一是當時的四大名樓有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和清風樓,這個清風樓就是為邢臺清風樓。二是開元寺的護團仁法堂,其建築可與四大名樓“簷楹竟奇”。

清風樓為什麼被列為天下四大名樓?

根據有關學者對邢臺清風樓的研究,才使清風樓的社會價值得到初步的認識。

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語使岳陽樓成為天下名樓,因人樓名天下,因句樓名神州,成為墨客志士的美談。王勃一篇《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使滕王閣成為天下名樓。崔顥因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黃鶴樓》)讓黃鶴名冠神州。

而清風樓為天下四大名樓,是因“清風”的立意,明代編修,文人陳音是這樣進行表述的:

  政暇集客登其上,四牖洞闋,徘徊遠眺,客曰,是樓也。

  客人登郡樓,沿四周憑欄,市肆櫛比,邢州全景盡收眼底;登高而望,山水在目,極目遠眺:

高凌霄漢,俯絕塵埃,遠近山澤之勝,舉在指盼間,維時淑氣方熙,群翎奏巧,嘉禾蔥鬱,遠山如黛,畫景舒長,雲蹤出岫,槐柳垂陰,芰荷歆馥,玉露方濃,銀蟾萬里,雁鶩高飛,水天一色,疑寒互凍,竹松晚翠,積雪未消,列峰堆玉。

在文人的筆下,邢臺的四季風景展現在大家的眼前。而為什麼樓獨稱為清風樓呢?

  在陳音這篇清風樓記中,陳音獨以發問:“四時萬景,分萃畢陳,曷不一取以題子之樓,而獨以‘清風’名”。當時的順德知府黎光亨是這樣說的:“風之來也,憑高者先得,有伉斯樓,涼飆四集,爽我襟捃,驅此炎烈。上為自然之風。有耳者孰不聞聲,有形者,孰不夷懌此?吾所以有取於風乎。吾子抱濟物之志,非流連風月如庾亮者,豈羨風於斯樓。夫有聲之風,足以襲人之外,無聲之風足以感人之中。

  周公告君陳曰:‘爾唯風’。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德之為風,人人也深矣。昔楊震,胡質、包拯,趙忭,李及諸賢以廉為吏,脫然不汙,至今千百載之下,想其清節,猶使人興起踴躍,如盛暑而御涼風也,

今子之為郡,固扃私門,苞苴無路,汙政溷淆,清風滌之。猛政酷烈,清風涼之。下吏承風,黔首戴德。有歌曰:三冬皓雪兮,我公之室,三春膏雨兮,我公之澤,君子之風兮,小人是則。故子以清風名樓。

明代重修清風樓是清風文化的延續,這是因為明代成化年間,明代政府對腐敗非常痛恨,腐敗也是每一個封建王朝難於避免的痼疾,而貪汙受賄則是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表現。明代初期,朱元璋多次告誡屬下:“天下新定,百姓財力睏乏,猶如剛會飛的鳥,剛栽上的樹,萬不可拔羽毛,動樹根。只有廉吏才能嚴格約束自己,愛護百姓。貪吏則必然肥己害民,請你們引以為戒。”每逢召見赴任的官吏時要教誨一番:“朕自即位以來,法古命官,佈列華夷,豈期擢用之時,並效忠貞,任用既久,俱系奸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責有不恕。以至內外官僚,守職維艱,善能終是者寡,身家誅戮者多。”這番話的大意是:我朱元璋效法古人,任命官員派往各地。這些官員剛剛提拔任用之時,他們既忠誠又堅持原則。可是,當官的時間一長,他們便又奸又貪。我對此早已有言在先,嚴格執法,決不姑息。結果是,能善始善終者少,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者多。要官員:“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薪俸過日子,就像是守著井底之泉。井雖不滿,可卻能每天汲水,長久不斷。若是四處搜刮民財,鬧得民怨沸騰,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難免東窗事發。而一旦事發,你就要受牢獄之苦,判決之後,再送去服勞役。這時候,你得到的那些贓款在哪呢?也許在千里之外你妻子兒女手中,也許根本就沒有了。不管怎麼說,這些錢反正不在你手裡,而在他人手中。這時候,你想用錢,能拿到手嗎?你都家破人亡了,贓物都成別人的了,那些不乾淨的錢還有什麼用呢?”

  到了成化年間前後,官場腐敗現象橫行,為了遏止腐敗,明王朝把懲治貪官汙吏作為頭等大事,大開殺戒,以儆效尤。凡貪贓60兩以上者,梟首示眾,然後將其剝皮,裡面填上稻草,掛在官衙左邊,讓每個為官者早晚瞻仰,知有警惕。

  據文獻記載,明代光是酷刑就有數十種之多。有族誅、凌遲、極刑、梟令、斷手、刖足、閹割、剝指、剁趾、墨面、文身等等。此外,還有不少令人髮指的刑法,如“鏟頭會”、“刷洗”、“抽腸”。

  野史記載,明朝刑法中曾有一字叫“醢”,即是言將貪官汙吏剁成肉醬,然後分賜給各地官員叫他們吃下,永記不忘。此類說法雖不一定可靠,但卻反映出明王朝對官吏腐敗的深惡痛絕。

將郡府的譙樓命名為清風樓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作為一府官員黎光亨適時提倡君子的德風,希望明代王權得以永固,這也是清風樓建造的原意使清風樓在建設時就賦予了一種政治涵義。

為此說,清風樓是倡導政治清明的樓,也是反腐樓,於古於今都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特別是今天,當前正在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清風樓的歷史意義更具有現代價值。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自清風樓向南眺望府前南街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清風樓上王維四季山水圖之一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清風樓上王維四季山水圖之二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清風樓上王維四季山水圖之三

天下第五名樓--清風樓的風雨春秋

邢臺十二景之一郡樓遠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