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量非常珍貴的汝窯

在古陶瓷界,凡一提汝窯的存世量,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答“67.5件”。由此說明它的稀有和珍貴,這彷彿已成了收藏界對汝窯存世量的定論。而且,言之鑿鑿,羅列得十分清晰: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德博物館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0.5件,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清晰而明瞭,似乎他們已經將偌大地球上的汝窯器的家底蒐羅得清清楚楚,絕無遺漏。使業內和業外的人士看了皆不存疑,依賴數據和書本記錄的專家和學者們也以此為金科玉律,凡一見社會上其他人士說有汝窯收藏,不用看,一概斥之為“新仿”!理由是:“全世界總共存世67.5件,並都有記載,怎麼可能會在你手上?如果你的為真,豈不是要改變古陶瓷界的記錄!”

存世量非常珍貴的汝窯

清宮收藏汝窯數量驚人

事情真是如此嗎?

據史料記載,汝官窯在北宋後期前後燒製20年之久,其窯址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及村南臺地,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中心區在村的中北部。在如此巨大的範圍內,燒製20年,如果包括附近的或者到了南宋時期延續燒製的,其數量之龐大可想而知。近日翻閱清宮檔案,見雍正四年(1729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太監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洋漆箱一件,汝窯器皿二十九件(實三十一件),計開:三足圓筆洗一件、奉華字圓筆洗一件、無足圓筆洗一件、有足有號圓筆洗八件、丙字圓筆洗二件、無字圓筆洗二件、坤寧字圓筆洗一件、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坤寧字大圓筆洗一件、丙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盤式大圓筆洗三件、無冰裂紋圓筆洗一件、甕口有足筆洗一件,傳旨著各配做鑲棕竹邊糊錦匣盛洋漆箱內……”

文中清楚地表明,單單一隻箱子內,裝著一個品種“洗”就有31件之多。還不包括汝窯其他較多的品種,如杯、盤、碗、爐、燻等日用器,足以證明當時清宮內收藏汝窯的數量之驚人!

從文中記載的時間來看,雍正四年,圓明園景區基本建成,雍正皇帝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已在圓明園辦理朝政。這洋漆箱子應該從故宮搬到圓明園中去的。往往要將庫存的東西選擇精的好的,再運往一個新的處所,就會按品種分類裝箱,這是最順理成章的。只有寶物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故其才會重新下旨“給以重新做內配錦緞的盒子”。這些舉措都符合宮廷物品大搬遷的合理現象,如一戶大戶人家新居往往也會採取類似的行動。而留下未被入選的那些器物品種就會顯得雜亂,所以後一部分被運往臺灣,少量的留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現存的汝窯品種較雜,臺北21件汝窯中竟有“瓶、盤、洗、盆、碗、盞、杯”等十幾個品種之多,也從另一側面說明這些是當時被挑剩留下的器物,好的精的都被歸類入選進圓明園陳列,同樣,也說明曾陳列在圓明園中的汝窯器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也更足以證明全世界汝窯器存世量67.5件的荒誕和不值得一駁。前幾天,我去了英國牛津大學博物館,在二樓的中國藝術收藏館中,一隻北宋汝窯洗赫然放在古陶瓷展廳的玻璃櫃中,解釋的標牌上也明確寫著“北宋汝窯”。(如有機會去牛津大學可去參觀證實)

以上此例,也足可推翻全世界存世67.5件的“金科玉律”說。由此說明,給任何物品下存世數量的定論都是經不住事實的推敲的。世界大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驚天動地的變化,誰能料得到今天沒出現的事情明天不會出現?寫下數量說的人似乎頭腦過於簡單,如果你加上“從今天我統計為止”,也稍顯客觀了些,但其實也經不起推敲。收藏的藏字就隱含著秘不示人的意思,世界的收藏家形形色色,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者,也有“只喜深夜偷著樂,不願示人大家知”的孤芳自賞之人,人上一萬,千奇百怪,這個數量怎麼統計得清楚?就是全世界可供人們免費參觀的博物館內的存世量,哪一個人能作明確的統計?這麼著名的牛津大學博物館內的藏品,都會遺漏,可見尚有多少名不見經傳博物館的存世量會被忽略?

汝瓷鑑定

不應以“存世量”為教條

充分說明,任何用具體數量來界定某某窯、某某瓷種存世的論據都是站不住腳的。何況,中華大地近二三十年的大舉開發中,曾出現過多少埋藏地下的寶物?誰能數得清?說得準?

往往用這些既定數量說的人,看物品都不用眼睛,用的全是腦子,想當然地看東西,實在誤人!

另一種宣揚存世量的人,往往是為了把自己或者小圈子擁有的東西說成十分稀有才編出的故事,如元青花存世多少多少,明成化雞缸杯存世多少多少……

存世量非常珍貴的汝窯

就拿元青花來說,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搶出去多少?誰說得清?成吉思汗直搗歐亞大陸時帶出去了多少?再拿成化雞缸杯來說,明朝成化共23年,有記載明朝是生產官窯瓷量最多的朝代,《明史·食貨志》中概括性地敘述了當時燒造瓷器數量之多:“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樑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鬥彩又是成化瓷中較負盛名的品種,其燒製的數量之多可想而知。故宣揚成化雞缸杯存世不足十件的論調實在令人可笑。

堅持存世量說的人,除了某種利益的驅使之外,實在想不出其他原因。至於某些所謂“專家”以數量論來甄別器物真偽的依據之舉太不科學,死抱數量論,是由於自身不學習,不鑽研,簡單地記住幾個數字來替人鑑定真偽,誤了別人,也騙了自己。

由此可見,抱著“存世量”作鑑定依據的人是最典型的教條主義者。提醒藏界朋友,如遇到以“存世量”論來定真偽的“專家”和以“研究者”自居的人,千萬別受他們的蠱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