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圖上的保險公司都聽過嗎?這幾年,保險產品越來越多,除了熟悉的平安、中國人壽、太平洋等等,還有很多連名字都沒聽過的保險公司,比如崑崙健康、海保人壽、光大永明、復星聯合健康、瑞泰人壽、三峽人壽、上海人壽......多的數不過來,那麼到底這些保險公司靠不靠譜?值得我們放心投保嗎?

大部分人對保險公司的大與小,主要取決於代理人的宣傳力度,或看名頭,公司實力強大,其實主要是它們的營業網點和代理人數量規模相對其他公司要多,廣告宣傳也比較多而已。

從網上找了幾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近幾年的財報,發現每家“大公司”的廣告費都不少: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其中“平安”2017年廣告費高達200.81億元,佔四家總和的74.27%,新華保險的廣告費為2.29億元,還不及“平安”的零頭。

對於沒聽過的保險公司而言,他們不是沒錢打廣告,而是每家公司的經營策略不同。

而一些沒聽說過,沒接觸過它廣告的~~~就暗戳戳滴被納入了小公司的名頭,實際真的是這樣嗎?

一、從註冊資本金看看吧!

沒點實力,沒點資本,還真都拿不下來牌照!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富德生命人壽、渤海人壽、長城人壽………都超50億註冊金

你們認為的小,可都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在銀保監放著呢~~

他們會按照註冊資本的20%提取,作為風險準備金,除公司清算時用於清償債務外,不得動用!用於兜底的一部分資金。

泰康都知道吧,這兩年發展迅猛,但註冊資本金才30億而已,在我們眼裡的大公司,如果光從註冊資本金這裡看,並不大,就是推廣的力度大讓更多人有了解到而已。

友邦都知道吧,但註冊資本金並不高,目前只有5家分公司,2家支公司,然而好多人都認為友邦是大公司,代理人也說自己是大公司,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大,所以還是需要全面的進行了解。

保險公司的牌照都是非常難拿到的,不光是你有錢就可以的,還需要有實力,背景必須乾淨!無任何違法違規記錄!

並且保險屬於特許行業,不是一般工商登記就可以成立的。成立一家保險公司,最基礎的門檻是:

第一,註冊資本最低2億人民幣(實繳的貨幣資本,依據來源:保險法第73條)。根據目前所瞭解的中國91家銀保監會已經批准的壽險公司,註冊資本最小的是華貴人壽保險公司(10億)。

第二,對保險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管的專業知識、業務經驗、資金實力,包括道德品質都有嚴格的要求(依據來源:保險法68條)。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所知道的支付寶和微信這兩個平臺上的保險,其實他們自身不具備開發保險產品的資格,反而更像是一個“展銷商”,平臺上賣的也都是其他保險公司提供的產品。

所以看的出來,成立一家保險公司是很不容易的。

至今還有很多上億資產的大佬在保監會排隊等著拿牌照!

二、再從理賠數據看看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可以看到各家公司理賠率都超97%

有的甚至達到100%!

都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賠出去的 ~

我國有將近200家保險公司

很多都是沒有聽說過的!

但能成立保險公司的,背後實力都是雄厚的大財團!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對股東的背景和信譽、從業經驗、管理人才考究嚴格

對財務狀況、經營定位、商業模式層層審核

還有擬任總經理的任職資格符不符合要,都是考究範圍~~~

是不是很不簡單~可見能層層闖過關卡的都不是一般的牛~~闖過之後就高枕無憂了?還要接受銀保監的層層監管,首先就是償付能力監管~~~


三、償付能力是什麼?

償付能力就是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

舉個例子:

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為300%,可以簡單解讀為“該保險公司所擁有的錢足夠理賠該公司所有客戶的保單3次”

那什麼樣的大災難才能造成保險公司所有的保單賠付三次,世界經濟泡沫、大規模戰爭?基本沒可能發生,如果真到那時候,就放棄吧!世界都沒了,你還要合同幹啥!

再一點:聽說過“償二代”簡稱C-ROSS不?

通過這套體系可以保證保險公司在99.5%的概率下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倒閉

每一季末、每一年末都會考察,如果考核出問題,會讓你暫停開設新的分支機構、暫停發行新保單、暫停銷售佔用資本金過大的產品、限制資金運用渠道、限制向股東分紅,要求股東增資,等到償付能力上去!

就是往死裡管!除非你償付能力上去!

四、資金管理監管

為了保證資金的穩妥性,會控制你投資的項目

一般以固定收益類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為輔:

《保險法》第106條: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形列式:

(一)銀行存款;

(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三)投資不動產;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所以像一些大型國家項目建設都會找保險公司

銀聯卡、電力、跨海大橋、地鐵、高鐵等…

像某些共享單車拿用戶的押金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在保險行業是萬萬不會出現的。

五、最後是再保險機制

《保險法》第一百零三條:

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範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

保險公司在推產品的時候,會在全球範圍內,找兩家再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均攤,如果出險,那就分攤風險,把風險和壓力分散到全世界。

這個機制,一般用於天津港爆炸、911這種巨大災難時

一家保險公司賠不起,還有全世界人民幫你兜底......


六、四大制度兜底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保險法》第97條 保證金制度

保險公司應當按註冊資本的20%提取保證金,存入監管銀行,除非是公司清算時用於清償債務,否則不得動用,相當於入駐這個行業的押金

《保險法》第98責任準備金制度

保險公司每賣出一份保障,留出一部分錢做備用金,放入監管指定賬戶,不允許隨便用。

《保險法》第99公積金制度

保險公司在分配完稅後利潤時,提取10%的利潤作公積金,只能用於保險公司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或者用來擴大生產經營,增加公司資本等

《保險法》100條保險保障基金制度

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是由全行業保險公司定期繳費形成,當一家保險公司的經驗問題嚴重時,監管機構會動用“保險保障基金”來接手這家問題公司

目前這筆資金已經突破1200億,無論哪個保險公司出現問題

兜底絕對沒問題~~~

例如:

1、2009年,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出現鉅額虧損,保監會接手監管,保險保障基金增資60億,獲得57.4%的股份,後依靠後期紅利發展,2017年,將5年前投入的60億,全部出清,功成身退。

2、2018年年初,安邦保險原董事長犯罪,銀保監會接手監管,保險保障基金更是砸了608個億進去救場子。

這是大陸地區最接近破產的兩起案例,但經過風波後,都化險為夷,重回正軌,並發展的越來越好。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2018年就已經達到1252億元!

由銀保監監管的保監會,安全性還是極高的,我們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實在沒必要擔心~

那有的人就會產生疑問,既然公司差不多,理賠差不多

為什麼大公司的保費那麼貴,小公司那麼便宜?

在這裡簡單的說一下:

大公司:

大公司非常的不差人,10個人中肯定有一家大公司的代理人,平安一家的代理人就有124萬,代理人的費用佔大頭(新人的激勵、佣金、提成),線下運營平臺費、廣告費、例如

18年平安廣告支出就超過500億,財大氣粗,那這一部分財哪裡來的呢………

小公司:

而相對一些規模小一點的保險公司,他們大多在互聯網渠道,所以運營成本低,保險的性價比更高,也非常的透明,追求的是薄利多銷,更貼近於消費者想要的產品

七、總結一下


網絡上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靠譜嗎?


本質來說,買保險,看公司實際大小意義不大。但是消費總有喜好,比如說買瓶裝礦泉水,有恆大冰泉我絕對不買農夫山泉。

再次條款中有沒有坑,最後綜合保費,看一下,它的性價比,如果就看重品牌,感覺大公司心理踏實,多花個幾萬的保費也不在乎,那可以選,其次沒有太大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