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本文对古玉土蚀痕迹进行阐述,点滴之处见真章。

一、土蚀斑的形成机理

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玉器久埋地下,长期受土壤和周围殉葬物品的侵蚀,会发生一系列的量子化学反应,部分透闪石分子(尤其是在表面或玉质疏松部位)中的结构水会慢慢逸失,使部分玉质发生蜕变。

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如果该处的玉质较差,或者应力较大,日积月累就会造成这一小部分的玉质崩蚀,或者使表面的局部玉质剥落,或者使应力集中部位的玉质出现细微的裂纹。于是在古玉的表面,就会出现一些小坑,自然不规律,跟和田玉籽料表面的毛孔很相似。如上图,这是笔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土咬痕迹,可以清晰地看到土蚀斑痕。

二、土蚀的特征

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在古人心中,古玉的上述变化都是由于玉器埋在土中时,受地土侵蚀所致,故把此类现象成为土蚀,也有人称其为土侵、土咬等,总之离不开土字。土蚀痕迹自然不做作,且坑内有包浆,有风化痕迹,不会出现规律性的状态。而强酸腐蚀做旧的土蚀,周身布满规律的麻坑,非常不自然。

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尽管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并非直接是受土壤侵蚀所致,这种说法却由来已久。明清两代官方文件上已有此类称呼,且又十分形象。土蚀痕迹并非沁色,其实是玉质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化,我们在鉴定生坑玉器时,要仔细观察玉器的各个表面,寻找是否有自然的土蚀痕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要注意老玉新工的情况,综合料、工、形、纹、沁色、包浆进行鉴定。上图是国家博物馆藏红山C龙的土蚀斑,也是笔者拍摄,请大家仔细看,记住这个表象,牢牢印在脑海,永远不要忘记。

古玉表面的土蚀斑,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仔细甄别,提升眼力

出土古玉中的土蚀现象包括土蚀斑、烂斑、土隔、蛀孔、砂坑土等,表面轻浅的玉质剥落现象称土蚀斑,一般来说,蚀斑的存在对古玉的外貌及表面完美度并无多大影响,而且它是真沁色的重要标志,很受藏家的重视。土蚀斑并非所有古玉都有,要根据玉质情况及埋藏环境来分析,在玉质及坑口较差的条件下,较容易产生土蚀斑,而在玉质精良且坑口环境极好的环境下,往往难以见到土蚀痕迹。

本文就古玉土蚀斑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关注转发,咱们一起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