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歷史:原來今天能吃上“一日三餐”,與宋朝取消一個制度有關

對於我們現在來說,“一日三餐”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雖然這種生活習慣被很多年輕人給打亂了),但是你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一天吃三頓?而不是四頓或者五頓?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到已經融入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習慣也是經過長達幾千年的演變才得來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的“食”文化。

瞭解歷史:原來今天能吃上“一日三餐”,與宋朝取消一個制度有關

吃飯是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的一個生活習慣,早在原始社會時期,老祖先們的飲食並沒有固定的一個時間規律,今天打獵收穫豐富,那今天可能就是一天吃好幾頓飯,如果今天沒收穫,那有可能一天都沒有飯吃。

而進入到封建社會時期,人們已經會種植一些農作物,還有養殖一些牲畜家禽。這個時期,人們的生活趨於穩定,逐漸的擺脫了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狀態。但是由於當時的生產力不夠高,食物對於人類來說一直都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在秦漢之前,人們的習慣一直都是一日兩餐的習慣,而且國家還有嚴格的時間規定,提前或者超過規定的時間吃飯,會被人們說不遵守禮法。

瞭解歷史:原來今天能吃上“一日三餐”,與宋朝取消一個制度有關

當時規定的第一餐時間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早上7-9點,稱之為“大食”,第二餐時間是下午3-5點,趕在太陽落山之前,稱之為“小食”。到了秦朝末年時期,項羽為了鼓舞軍士們的士氣,下令“且日享士卒”,由此可見當時吃午餐對於當時來說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漢唐時期,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國家軍事以及財力逐漸強盛,百姓各個安居樂業。而這時候的飲食文化又有新規定,最高統治者一天可食四餐,貴族大臣一日三餐,而普通的老百姓依然是一日兩餐的制度,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天多吃幾頓飯還是權力的象徵。

瞭解歷史:原來今天能吃上“一日三餐”,與宋朝取消一個制度有關

這個時期一日三餐的制度雖然沒有普及,但是一些體力勞動者由於自身生活所需,已經開始在早晚兩餐之間的時候吃一些點心,這也是早起午餐的一個雛形。

到了宋朝時期,經濟繁榮程度基本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一個新高峰,而在北宋的首都開封,城中人口過百萬,每天都是熱鬧非凡。而當時的宋朝也正式的取消了“宵禁”的制度,開封也成了當時有名的不夜城,民間的生活作息也逐漸往後推遲了很多。於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為了平衡自身一天的營養所需,午餐逐漸的成為了正餐。

瞭解歷史:原來今天能吃上“一日三餐”,與宋朝取消一個制度有關

當然,這裡所說的一日三餐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雖然國家已經放開了飲食方面的要求,但是對於一些收入低微的老百姓,仍然保留這一天兩頓飯的習慣,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