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拆除,不如讓它自己走向滅亡——農村拆廟風芻議


近日,華北一些地方拆除村中廟宇的新聞不絕於耳,有人感到嘆息,有人感到無謂,更有人感到慶幸。其實這些事情是需要一分為二來對待的,廟宇的存在,證明它還沒有完全走向消亡,但對於一些佔地面積很大的,影響人們居住、工作的廟宇確實需要拆除。

說廟宇,就得牽扯到祭祀。回顧一下中國幾千年來的信仰發展,始終徘徊在民間信仰與自我信仰之間,根本牽扯不到宗教的影響因素,中國民間信仰的本質也就是祭祀。祭祀和廟宇互為表裡,從遠古時代延續到明清。春秋戰國時期有淳于髡諷諫齊王的故事,他說有個農人用簡單的禮物來向土地神祈禱大於數百倍的恩賜。這裡可以看到,在二千多年前,民間的信仰已經很普及了。再看《周禮》《禮記》中關於祭祀的記載,並提出“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之一指導性理論。

與其拆除,不如讓它自己走向滅亡——農村拆廟風芻議


這一指導思想一直影響到了明清,許多廟宇、祠堂的建造都遵循無疑。還有大祀、中祀等區分,祭祀的對象有自然界的天、地、雲、月等,農事生產的“八蜡”神等,以及歷史中的人物三皇、孔子、關帝,還有地方城池的保護神城隍。隨著歷史的發展,還有一些地方神躋身於國家祀典之列,如本為地方神的文昌,逐漸演變為掌管文運的神;出現於宋代,一說是元代的劉猛將軍,由浙江嘉興本地信仰而逐漸取代八蜡神中的蟲神,並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還有一些純粹物慾的信仰被人們接受,譬如求財的財神,民間就有李詭祖、趙公明、比干的說法,但極少去了解供的是誰;求子的神本來是高禖神,宋代以後逐漸被碧霞元君以及“三霄”還有周文王取代,其中碧霞元君的信仰還得到了皇帝的推崇;掌管死後世界的神東嶽大帝,唐宋之後逐漸被南方的酆都大帝、佛教的地藏王菩薩平分秋色;還有求風調雨順的龍王、保一方平安的土地、對火的敬畏而出現的火神、對於疾病的恐懼而出現的藥王、求車馬牛無虞而出現的車神、馬神、牛王等。這些雖未被載入祀典,因為他們“能御大災,能捍大患”恰恰符合這一指導原則,故在民間影響極大,地方上的紳民也樂於修建。

與其拆除,不如讓它自己走向滅亡——農村拆廟風芻議


還有宗教中的一些神比如佛教的佛祖、菩薩、羅漢等,常見的有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王、阿彌陀佛、濟公。道教的天尊、天師、護法元帥、歷代祖師,如玉皇大帝、雷祖、真武大帝、呂洞賓等。這些宗教類的廟宇大都在名山勝境和鬧市街心,民間影響不大,為正統文人所不喜。

據《廣平府志》記載,廣平府城一帶的寺廟約有三四十所,目前存在的約佔一半,像原來的永年縣城隍廟、八蜡廟、旗纛廟,甚至文廟等都基址無存了,還有城中最大的寺廟,始建於隋朝的保慶寺已經覆蓋上了民宅。除此之外,其餘的廟宇均存在於街頭的空隙處,而自清末以來的入駐廣平府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佔地面積依然可觀。

中國的民間信仰發展到今天,也是在向理性和消亡轉變的,就像是人要經歷生老病死一樣。當前的廟宇,來上香的祭祀的大都是年紀的人,他們的思想意識大都還保留在上世紀,而這些人只是求這些廟裡的神賜福納吉罷了,至於為什麼要供它,它是哪兒來的,根本沒有人計較。人的一生如流星閃過,能千百年之後還能留下名的微乎其微,而中國祭祀的對象除卻自然的力量再就是這些留下的人。而傳統的中國人祭祀不單單是求福納吉,更多的是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警惕以及對好的嚮往,僅僅談求神拜佛就有失淺薄了。說到這裡,柔城居士以為,這些被拆的廟宇,讓它自然地走向滅亡,不也是很好嗎?


與其拆除,不如讓它自己走向滅亡——農村拆廟風芻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