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7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

一夜躥紅的董責險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是否受歡迎?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上市公司公告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7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而從2019年年初至今,共有61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與我國上市公司總量相比,投保比例還很低。


同時,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自2002年董事責任保險引入證券市場以來,累計有523家上市公司購買過董事責任險,平均每年投保比例僅為2%,其中,持續投保2年及以上的公司佔比僅4成,投保超過10年以上的公司僅有6家。


業內人士表示,董責險在我國還是小眾專業險種,但隨著董責險知名度的提升,尤其是證券市場的不斷髮展成熟,董責險市場發展空間很大。


近年來,由於高管說錯話、幹錯事等錯誤或疏忽,造成上市公司股價下跌、聲譽受損的事件頻發,投資者遭受損失。而相關的索賠案近年也在不斷增加。


為應對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職員在行使其職責時因不當行為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部分上市公司選擇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購買責任險(董監高責任險)的方式來轉移部分風險,而從目前上市險企的公告來看,大部分董監高責任險產品具有較高的槓桿屬性。


年內17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

從保險期限來看,大部分董責險是1年,從責任限額來看,從幾千萬元到幾億元的都有,保費大多為幾十萬元,具有較大的槓桿效應。


不可否認的是,儘管部分上市公司購買了董責險,但整體來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的比例較低。近期,受個案事件影響,董責險的知名度急劇提升,業內人士表示,這對董責險市場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證券市場的不斷髮展和完善才是最重要的促進因素。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認為,全球各地董責險投保率數據差異的背後,與各地證券市場的法律環境和訴訟習慣有關。在成熟證券市場,小股東或投資者對董事和高管的不當行為付諸法律很普遍,相關的民事訴訟很多,公司董監高面臨的風險也較高,對董責險的市場需求更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表示,

我國董責險普及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董事信託責任沒有很好地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