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EO們對管理的理解又要變了

看到「工作流」這一層,才能看到「執行力」和「創造力」這兩個大詞兒,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從疫情爆發開始,極客公園前沿社的企業家微信群就沒消停過。

群裡的話題從一開始的動用能力向武漢送物資,到探討藥品、疫苗,再到關注國際形勢的連鎖反應……經常每天幾百上千條的超大信息量的探討。

直到有一天有人在群裡問了句:「大家的復工計劃是什麼樣的?」從這句話開始,我就知道各位 CEO、創始人們開始要思考接下來的艱難工作了。

市場的變化、經濟形勢的走向,這些東西優秀的企業家都有非常豐富的感知和判斷。他們思考的問題,不只是在戰略上如何適應和調整,也包含一些日常細節的問題。

比如企業在遠程狀態下的效率怎麼保持?這也引發了前沿社對於協作工具的大規模探討。


遠程不是新問題,是老問題的激化

中國商業歷史裡會記錄下2020年的,因為這一年所有的企業,無論大小,無論行業,無論規模,都被迫進行了一次「遠程辦公強行體驗」。

遠程辦公面對的核心問題,其實都不是新問題,而是老問題的激化。

你看,你平時在微信群裡發個消息、at所有人,最後發現只有50%的人回你,25%的人執行,這是普遍的真相。

有時候發一消息,半天不回,你也不知道他是沒看到,還是看到了還沒想好怎麼回覆你,然後這件事你等著等著也忘了,他想著想著也忘了。

這些問題在不是遠程辦公的時候一樣是存在的,我們的溝通和很多工作早就數字化了,集中辦公只是能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多一些「跑過去問一下」「面對面說一下」的效果。

當團隊成員之間不能隨時地面對面接觸,直接就是對團隊的溝通協作能力更嚴酷的考驗,企業的效率會立分高下。而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清晰看到的冬天,效率上不去,死亡率就會激增。這是做企業的人幾乎第一時間就會看穿的邏輯。

極客公園自己作為一個企業,我作為管理者當時也在焦慮地思考這個問題。對於我這麼個原來喜歡開會宣講,面對面溝通的性格,一個外部強制性的改變,給了自己一個跳出慣性的機會。

和前沿社很多科技領域的企業家一樣,我的第一反應是我需要更加匹配問題的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

更爽地提升「基本功」

極客公園核心團隊裡很多人,是有工具收集癖的。但從整個公司角度看,工具用得一直不是很成功。我們用過各種協同工具不下六七種,過去兩年全公司用Zoho的體驗,一直在及格線上掙扎,可以說到最後算是基本放棄。說實話我自己也用得不好,核心的原因就是這些工具要麼就是不能很好地適配我們的工作場景,要麼就是真的用起來不爽,有被迫繞更大圈子做一件事兒的感覺。

在去年的GeekPark IF大會上,我和得到App的總編輯李翔曾經對字節跳動做過一次深入研究,也藉機研究了下飛書,當時就覺得飛書的設計思想挺有意思,裡面藏著字節跳動這家公司對管理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既然張一鳴當年也是個對工具超級重視的人,用過各種工具後還自己建立團隊開發了飛書,並且自己用得那麼爽,這種「內生外化」的產品,顯然是值得關注的。

所以當疫情期間決定開啟遠程辦公的時候,基於之前對於飛書的瞭解和體驗,讓我基本上沒有想太多,就直接下決心全公司立即遷移到飛書上。

當時我想了個辦法推動全公司的遷移,那就是最開始的一個月時間,公司內部微信找我談工作我一律不回,只在飛書上做溝通。然後推動基於飛書設置幾個關鍵的新工作流程,比如統一的會議紀要模版、開會前的會議要點文檔、文檔共享的規則、甚至開會時候的流程,都是邊實踐邊統一,通過主管再傳遞到每個員工的工作流程裡。

我們公司小,改變沒有那麼難,想清楚然後堅持就改過來了。說個細節,比如最開始每次飛書上開視頻會只有我開著自己的視頻,我也沒提啥要求說一定要開視頻,然後我就一直開著,每次都開著,幾次之後大家也就都開著了。

客觀地講,整個公司很快就被飛書「圈粉」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公司幾乎所有的工作場景都轉到了飛書的情況下,我竟然沒有接到什麼抱怨和投訴,而我們在用Zoho時候我可是咬著牙強推都天天被抱怨的。

從這裡就看得出來,協作工具要用好,老闆先要有判斷和意願,但真正用起來,員工的體驗是決定性的,飛書能夠讓每個人用起來「挺爽的」,非常難得。

2020年,CEO們對管理的理解又要變了

移動辦公時代亟需管理思維的迭代

我花了些時間去了解主管和員工的這個「爽」感是怎麼來的。首先是飛書可以同時滿足溝通、文檔協作、日程記錄等各個功能,而以前這些功能被分散在不同的軟件裡,比如內部溝通大多還是微信、文檔協作用石墨、日常行程記錄用日曆等,大家需要在多個軟件之間來回切換。

而且這些功能在飛書裡都可以交互引用,你還可以直接在文檔裡插入某項任務的截止時間,也可以在日程裡添加資料文檔、邀請參會人,所有的動作都會以即時消息的方式同步給相關人員。

這種即時消息的同步和溝通方式,尤其「爽」。以前你要同步一個事情,或者協同一個工作,總要寫個微信,再發個截圖或者文檔,而收到的人也要至少回覆個「好的,收到」,別小看這個動作,它其實是個無意義的附加成本。

而飛書在文檔裡的一個at就完成了對應的人的信息同步(包括給予他看到完整信息的文檔權限),而他看到了就代表收到,點個贊就代表「沒問題」,這一切都是沒有附加動作的協同。

其實,「爽」就在於流暢和簡潔,在於基礎效率的提升,對於極客公園這種倡導「Geek Things Up!」的公司,以前最大的痛苦就是「基本功」的平齊要花很多精力,但現在飛書這種工具,等於把一些追求效率的思想和方法,封裝成一個用起來很爽的工具,這極大地幫助整個團隊,把基本功提升了一個臺階。

舉個例子,比如當你需要創建一個會議記錄時,很多進入職場不久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會議紀要的結構應該是什麼。現在可以直接使用飛書的會議記錄模版,直接根據結構化的模塊記錄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我推動會議效率的提升才有真正閉環。

老闆們在飛書上看到了什麼?

有意思的是,我身邊不少科技圈企業家朋友也在研究飛書。搜狗CEO王小川是前沿社的聯合發起人之一,有一次和我主動聊起飛書的體驗,評價竟然比我還高。

所以上個月,我拉上王小川組織了一場「雲酒局」,邀請10多位企業家朋友一起聊聊疫情期間,他們是怎麼遠程辦公的,釘釘、企業微信、Teambition、飛書、WeLink……到底哪個才是最合適遠程辦公的工具?

在雲酒局上,王小川給飛書下了一個精準的定義,「一個更先進的,基於文檔的工作流」。以他自己的體驗來看,這是一款「時刻給人感動和驚喜」的產品。

一群企業家看這個產品的視角顯然更加立體一些。大家在前沿社雲酒局中討論飛書的時候,發現它有幾個核心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信息的透明共享。

飛書所有的功能設計都以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共享為基礎,比如當你在文檔裡at某人時,可以為對方開啟編輯權限,並以消息的方式提醒對方;你拉一個人進群,他可以看到這個群之前的溝通記錄,這樣他就不會覺得莫名其妙,你也不需要花時間去專門給他同步信息。

公司的信息原來都是層層疊疊和割裂的,但現在一下子變成平坦可流動的狀態,這會極大地提升效率。

所以我、王小川等幾位開始深度使用飛書的CEO,遠程辦公第一週,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比以前更忙了。這種「忙」不是要處理的事情變多了,而是到達我面前的信息變多了。

這是由於你的信息不再是等待某個節點或者會議的階段性彙報,而是在進程中實時發生信息同步。忙是因為公司裡所有人,包括老闆都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量,並且對於這些信息的處理效率也在提升,因為很多信息就是同步,並不是為了等你運算和決策,但它是非常有意義的「數據」,會讓你很多決策和行動更準確和有效。

反過來,信息透明之後,CEO們覺得讓每個人更瞭解每件事,甚至是CEO的目標,進而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決策,突然變得可以實現了。

飛書並不強調自上而下的執行,也不是自下而上的彙報,而是通過內部的信息透明,提高「立體空間」中每個人的信息豐富度,導向積極性和更正確的決策,進而激發每個人都動腦而不只是按照指示去動手,提高整個組織的效率。

2020年,CEO們對管理的理解又要變了

飛書本質上就是一個基於文檔的工作流

雲酒局上,有個企業家分享說,用了飛書之後開始「特別願意寫東西了」,有什麼想法或者工作安排,會直接寫在文檔裡,並at相關人員,對方可以同步看到;如果有什麼問題,他也可以直接在文檔裡反饋給老闆,老闆也可以實時看到。

這比以前要排個日程,約個時間,準備成一套完整體系再宣佈和推動執行的方式,更令CEO們喜歡。因為後者會造成很多事情演進的時間速率下降,而且每次溝通思考都是CEO孤立的思考,即便是個正確的邏輯,這個邏輯被釋放出來的時候,下屬和員工因為沒有更豐富的信息,比如你思考的原點、目標、推導的過程等,往往信息接收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寫下來,通過文檔同步、討論、分發任務和目標,顯然是更清晰並有效率的。

換句話說,組織內的思考、目標的對齊變成了一個依託文檔,實時同步、共同進行的過程。

文檔真的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就在於把腦子想和嘴巴說的「模擬形態」轉化為更加清晰,且不容易失真的「數字化形態」。

這一設計邏輯在飛書這種「基於文檔的工作流」中,作用非常明顯。比如極客公園自從採用「飛閱會」的會議模式後,會議效率和效果明顯提升。

所謂「飛閱會」是字節跳動內部的開會方式:開會之前,發起者會準備好議題文檔,同步給所有參會的人,讓他們直接填寫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開會前幾分鐘,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默讀文檔,能用文字解決的問題直接以評論的方式提出並解決;不能文字解決的問題,最後再語音交互討論。

這種方式讓參會人更聚焦在要解決的問題上,而不是像過去一樣說著說著就「飛」了,或者個別人太拖沓,導致其他人沒有發言的機會,效率大大提高。

討論到最後,「飛閱會」會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待辦事項,並at相關負責人,標明截止時間,這讓所有問題都有明確的責任人,並保證了落實的動作。

而未到場的人員,或者接下來需要了解會議內容和落實會議決策的人員,會後可以閱讀文檔,直接瞭解會議討論的上下文,而不用其他人再花時間轉述,大大節省了信息傳遞、溝通的效率。

在前沿社的酒局裡,我幾乎肉眼可見地發現上面這些問題是CEO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以至於王小川等人講完感受,好幾個人直接就下了飛書,我幾周後問他們,大多已經開始在內部推廣應用了。

在我看來,科技互聯網領域新一代的CEO們,對於管理工具的需求重點不再是監管、控制,而是激活和共振,最想提升的也不是流程和動作,而是價值創造進程中的效率。這一點,飛書似乎符合管理思想的時代變化。

管理,從「集中式計算」到「分佈式計算」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使用飛書之後,推動組織效率提升的更深層原因是什麼?在我看來,其實是更先進的管理思維和工作思維。

傳統管理模式是「集中式計算」管理,所有的信息都彙總到CEO手裡,由CEO做決策,員工更多是一個偏執行的角色。

飛書倡導「context not control」,也就是給員工更多的上下文,而不是強管控。在飛書裡,很多設計都圍繞著這個理念來,比如新進群的人可以看到群裡所有的歷史信息,當你在文檔裡at某個人的時候,可以為其開通編輯權限,甚至老闆的日程、工作進度也都可以跟所有人共享。

這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知道公司的信息,鼓勵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決策。換句話說,公司的運轉不是依靠CEO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希望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這是「分佈式計算」的管理思維。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通過功能和流程上的設計,保證每個人都有目標,且自我強管控。

這種依賴制度、命令,而是最大程度發揮個人積極性和戰鬥力的工作思維,也許還不能是所有商業企業都能採用的,甚至也不是一個企業所有業務體系都能採用的,但對那些創意精英型的企業,這必然是一種底層競爭力。

而長期來看,我們的世界過去40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信息的總量和信息流速的增加,很多的價值創造、商業進步也是來源於此。

管理是有時代感的東西,它無法脫離時代的變化和進步,停滯就會成為陳腐和落後。如果看到這個世界觀,我覺得2020年,是一個對管理思維需要發生改變的關鍵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