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釋:徐同柏致乙齋 韋力撰

箋釋:徐同柏致乙齋  韋力撰


釋 文


南宋《方爐銘》,匏翁①已書就,謹上

乙齋姻世講收閱。

同柏②顙稽

原拓本並繳。

匏翁本擬走候,弟以閣下在對山堂辭之,俟日後再奉訪。又及。

鈐:景鄭持贈

箋釋:徐同柏致乙齋  韋力撰


題記:

徐籀莊先生同柏為清嘉慶、道光間金石名家,考釋金文尤精湛,所著《從古堂款識學》一書,為自來研治鐘鼎文字學者有所取資焉。先生為張叔未③先生之甥,而年長於其舅,所著《從古堂款識》一稿卌年前已有印本,原稿藏吳湖帆姑丈處,餘曾見之,繕寫工整,皆其手筆也。此短札蓋致乙齋者,乙齋何人未詳,當亦同時好金石文字者。札內所稱匏翁,則為海鹽張石匏燕昌④是。張室名署石鼓亭,著有《金石契》行世,亦當時知名人物。此札偶從敗簏檢得,即奉逸梅翁,俾紙帳銅瓶室中增添一金石伴侶何如。逸翁倘不以其零羽而忽之焉。


庚申三月,潘景鄭識於滬上西康路寓樓


我憶籀莊翁,校釋金文早。從古錦編存,皕載留鴻爪。  短札敗囊遺,風雨知多少。檢點託苔芩,紙帳銅瓶好。

調寄《生查子》。並奉

逸翁前輩指正。

晚潘景鄭呈稿

鈐:景鄭跋語、景鄭倚聲、庚申七四翁

小 注


① 張開福(1763—?),字質民,號石匏,晚號太華歸雲叟,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子。精金石考證,兼善書畫,尤工寫蘭。喜搜訪殘闕,偶有所獲,必手拓以返。著有《石匏小稿》《三吳古磚續錄》《山樵書外記》等。

② 徐同柏(1775—1854),原名大椿,字春甫,又字壽臧,號籀莊,浙江海鹽人。室名諷籀書窠。精研六書篆籀,多識古文奇字,張廷濟所用印多出其手。著有《從古堂款識學》《焦山周鼎斛》《新莽泉刀二品考》等。

③ 張廷濟(1768—1848),字叔未,浙江嘉興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後屢試不第,遂隱居以金石、圖籍自娛,室名清儀閣,書法家,其人工詩詞,精通金石考據,尤其擅長古物鑑賞。著有《清儀閣金石文字》《桂馨堂集》《清儀閣印譜》等。

④ 張燕昌(1738—1814),字芑堂,號文魚,一作文漁,浙江海鹽人。擅長書法、繪畫、篆刻,尤長於金石考據之學。著有《金石契》《芑堂印譜》《石鼓亭印譜》等。

箋 釋


《嘉業府志》有徐同柏小傳:“世居履仁鄉。性純孝,居父澍喪,哀毀幾滅性。舅氏張廷濟指授六書,通篆籀,始輯《履仁鄉金石文字記》《古器物銘》。與海鹽張開福契交,遊屐所至,凡殘碑零碣,下至井欄橋柱、瓦當壟磚,摩挲考證,有《從古堂款識釋文》。晚輯《竹裡詩存》。”

此札末署“顙稽”。“稽顙”為古禮,謂居父母之喪時,跪拜賓客,以示極度悲痛,故此札或為徐同柏守喪期間所書,與《府志》中所稱“性純孝”相對應。同柏子徐士燕編撰《歲貢士壽臧府君年譜》於道光元年(1821)有記:“是歲課弟之子人炳,再從弟之子爾熾,自後恆家居,編《古履仁鄉古器物銘》,夏釋《焦山周無專鼎》。七月十五日母張太孺人卒。”是年有母喪,又編有金石著述,與此札頗有暗合。

《年譜》又記:“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二月二十日卯時,府君生。府君諱同柏,姓徐氏,字壽臧,號籀莊,自號少孺。初名大椿,字春甫,一字八千,小字憙。嘉興縣履仁鄉新行里人。”卒年記載為:“(咸豐)四年甲寅八十歲。……(九月)二十八日酉時,府君卒。”因知徐同柏生於乾隆四十年(1775)。張廷濟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長徐同柏七歲,故題記稱“先生為張叔未先生之甥,而年長於其舅”為潘老年高誤記。

龔肇智《嘉興明清望族疏證》中附有徐同柏家族婚姻關係圖,徐同柏父徐澍娶張氏,張氏與張廷濟為堂姐弟,故同柏呼張廷濟為母舅。同柏嘗作《叔未舅氏招飲席間出示漢銅弩機用梅都官飲劉原父家原父懷古錢勸酒詩韻奉呈》一詩,詩云“主人我舅氏,曠觀緲雲煙”,又有“諸甥愧從學,識字猶未全”,詩間小注雲:“同柏從母舅學。”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亦有徐同柏小傳,謂其幼依外家張氏,就其家塾受經:“繼從舅氏叔未先生問學。叔未固嗜金石。又請益於畢明經星海。……初治鐘鼎款識之學,嘗謝生徒讀書叔未清儀閣,憤發刻厲,金壇段若膺見其文,以磊砢英多目之。復丐錢竹汀書‘諷籀書窠’匾,以示己志。”

此札題記中潘老誤記處尚有“札內所稱匏翁,則為海鹽張石匏燕昌是”一句。匏翁並非張燕昌,而是燕昌之子張開福,然而室名署石鼓亭、著《金石契》者的確是張燕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