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歷史上的北伐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從北向南一路順暢,從南向北卻處處都是阻礙。尤其是一條長江天塹,不知道阻隔了多少英雄好漢。

在清朝,吳三桂和洪秀全,其實都是由南向北北伐的兩支反抗力量,他們一個從雲南出發,一個從廣西出發,縱橫整個長江以南地區,最終飲馬長江,嚇得清政府差點遷都關外。

可是這兩股力量,幾乎是如出一轍般在長江南邊停下了腳步,此後更是潦草收場,使得北伐事業功虧一簣。那麼他們北伐的路線圖有什麼區別呢?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1吳三桂坐鎮雲南不得,只能選擇造反。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大門,幫助清軍入關,此後又帶頭幫助清軍橫掃西北和西南的反抗軍隊,鎮壓了大順、大西、南明的大軍,成為了清軍一統天下的頭號功臣。

為此清廷將吳三桂封為平西王,並且承諾他永鎮雲南,和明朝的沐英是一個待遇。可是康熙皇帝上臺以後,情況發生了轉變。

吳三桂每年耗費大量財力,又肆意壟斷雲貴地區的選官權力。這使得康熙皇帝非常不高興,所以康熙打算削藩。

遂召諸總兵寶、啟隆、之復、足法、會、屏籓等舉兵反,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幟色白,步騎皆以白氈為帽。執折爾肯、傅達禮,按察使李興元,知府高顯辰,同知劉昆,不為三桂屈,具楚毒,徙置瘴地。國柱及總兵杜輝、柯鐸,布政使崔之瑛等皆降。---《清史稿》

削藩的計劃傳到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耳中,他們哪裡肯答應?原本跟順治皇帝包括多爾袞都說好了,孝莊太后也可以作證的事情,康熙皇帝怎麼能說翻臉就翻臉呢?

為此三藩在一起開了一個會,三藩之中,以吳三桂的勢力範圍最廣,兵馬最為雄壯,所以基本都是吳三桂當家做主。

吳三桂好不容易,出賣了大明王朝,才有了今日之輝煌,他自然也不願意被人剝奪這一切,所以三藩商量好了,要一起起義。其中尚之信軟禁了不打算起兵的父親尚可喜,這才有了起兵的機會。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2三藩起義,各省響應,北伐之路一帆風順。

三藩共同起義的消息傳出來以後,其他各地的反清力量也都陸續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之中。其中包括陝西的王輔臣、廣西的孫延齡,還有鄭成功的兒子鄭經。

  • 龐大的聯盟:

這些人聯合起來,一同北伐,實力之大,是康熙皇帝萬萬無法預料到的。其中耿精忠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出兵江西和浙江,並且約同鄭經會攻廣東地區。

  1. 吳三桂的勢力更加強大,他的起義得到了雲南、貴州、四川以及陝西等地的支持,在北方他唆使王輔臣起兵,在南方他帶領大軍入侵湖南,直奔湖北而來。
  2. 當時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部分地區都落入了吳三桂之手,而福建、江西、安徽南部、浙江南部、廣東東部地區落入了耿精忠、鄭經之手。
  3. 此外廣西在孫延齡手裡,後來又落入吳三桂之手,廣東大部分地區在尚之信手裡,整個大西北都在王輔臣的控制之下,這麼來看清廷所能掌控的地盤十分有限。

最讓人擔憂的,便是三藩的力量就差那麼一點兒就佔據了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區。如果長江以南都成了三藩的地盤,那康熙可就真的要遷都關外了。

三桂傳檄遠近,並致書平南、靖南二籓,及貴州、四川、湖廣、陝西諸將吏與相識者,要約響應。遣馬寶將兵前驅向貴陽,李本深謀應之。文焜馳書告川湖總督蔡毓榮,並趣折爾肯、傅達禮從官郎中黨務禮、員外郎薩穆哈、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速還京師告變。---《清史稿》

顯然,吳三桂所領導下的北伐初期是非常順利的,基本上屬於望風而降的狀態。除了滿清八旗的人馬以外,沒有多少兵馬會跟吳三桂死磕到底。

  • 吳三桂所走的路線分為兩路:

一路在雲南、貴州會合進攻湖南澧州、常德、嶽州、長沙等地。佔據全部湖南地區以後,吳三桂又帶兵北上,直奔湖北而來。

另一路則是從雲南出發,進軍四川,到達成都與當地力量會合以後,直奔保寧。隨後攻下漢中,進軍隴右。從而奪取整個關中地區。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3康熙分化三藩和王輔臣,主力圍堵湖北地區。

  • 逼停吳三桂:

康熙對此立刻做出了反應,清朝大軍基本全都囤積在湖北荊州、宜昌、武昌等地,他們打算在這裡防備吳三桂渡江北上。

可是東南西北到處都是兵馬,清廷根本就應付不過來。康熙打算親征,如果直接南下荊襄,那麼西北的王輔臣就會有機可乘,直接從陝西進軍北京。

召其孫世璠於雲南,未至,乙酉,三桂死。寶、國柱攻永興方急,聞喪,自焚其壘,引軍還衡州。世璠,應熊庶子,留雲南,奔三桂之喪,至貴陽,其下擁稱帝,改號洪化,倚方光琛、郭壯圖為腹心。光琛,三桂所署大學士;壯圖,封國公。---《清史稿》

如果固守荊襄,那麼等於就是把整個江南地區,拱手讓給了吳三桂等人。左右為難的康熙皇帝,陷入了沉思,他必須要想出一個辦法,用一雙拳頭可以擊敗四面的敵人。

這個時候康熙皇帝展現出了他非常高超的戰略智慧,看似四面八方都是對手,其實真正的對手,只有吳三桂一人。

只要吳三桂戰敗以後,那麼其他這些小嘍囉自然是望風而降。這幫人都是看吳三桂的臉色吃飯的,所以康熙下定決心,猛攻湖南。

  • 分化吳三桂盟軍:

主力大軍全部放在了湖南地區與吳三桂的主力軍斡旋,於是清軍渡過長江,直奔吳三桂而來,在湖南與之鏖戰。吳三桂自此駐足湖南,不敢過江與清軍決戰。正是這一失敗的決策,使得康熙逐一分化了吳三桂的盟友。

  1. 康熙15年,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直奔陝西圍剿王輔臣。結果王輔臣在兵困馬乏,沒有援兵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重新投降清廷。
  2. 康熙15年,康熙任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進軍福建,屢戰屢勝,與此同時鄭經在背後搶掠耿精忠的地盤,無奈之下,耿精忠索性投降了清廷,幫助清廷攻打尚之信。
  3. 康熙15年,見王輔臣和耿精忠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因為吳三桂勒索軍餉的問題,索性也投降了清朝,這麼一來三藩的力量,其實就只剩下了吳三桂一個藩王的力量了。

此後清軍集中大軍在長沙、嶽州等地重創吳三桂,彼此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康熙17年,67歲的吳三桂在衡州匆匆登基,建國大周,同年病逝。群龍無首的北伐軍自此一蹶不振,最終被康熙消滅。

康熙20年年底,伴隨著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的消息傳來,這次北伐活動徹底宣告失敗。可以說吳三桂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停留,給了康熙充足的反撲時間。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1考不上秀才,洪秀全學人家傳教起義。

洪秀全是比較聰明的人,但是聰明沒有用在讀書上,他考秀才考了三次都沒能考上,可是在傳教方面卻有自己的心得。

落地秀才成了傳教大師以後,與馮雲山等人合夥創立了自己的宗教拜上帝教,並且稱自己為上帝的二兒子,大兒子是耶穌,已經有人選了。

此後又閒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人的加入,成為了一個規模有2000多人的龐大組織,這便是太平天國的雛形。

道光30年,洪秀全決定反清起義,在廣西金田村逐漸聚集大量拜上帝教的教眾。等到咸豐元年12月份,聲勢浩大的金田起義就這麼爆發了。

這又是一個從西南角落往北方進攻的起義組織,經歷過三藩起義以後,其實清廷對南方的起義軍,並沒有多害怕,相反他們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應變機制。

這邊剛起義,清廷那邊就已經派欽差大臣李星沅前去鎮壓了。而且廣西當地的軍力還是比較充足的,清廷對此十分自信。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2太平軍行軍路線:廣西、湖南、湖北、江西一直到南京。

  • 異軍突起,洪秀全聲勢浩大:

萬萬沒想到,洪秀全軍中是有能人的,楊秀清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可是他對兵法的領悟能力很強。所以廣西境內的兵馬壓根就無法壓制太平軍,反而遭到太平軍重創。

在攻克永安州城以後,洪秀全決定在這裡修整部隊,並且建立相應的行政制度,以此更好指揮全軍作戰。

咸豐2年,已經在永安州城呆了半年的時間,洪秀全終於決定要突圍。不顧哦這次突圍非常慘烈,幾乎是全民皆兵,不管男女老幼,全部上了戰場。

秀全駕龍舟,樹黃旗,列巨炮,夜則張三十六燈,他船稱是,數十里火光不絕如晝,遂東下,十一月,陷漢陽。十二月,攻武昌。時楊秀清司軍令,李開芳、林鳳祥、羅大綱掌兵事。值武漢二江屆冬水涸,乃擄船作浮橋,環以鐵索,直達省城,分門攻之。---《清史稿》

突圍成功以後,在4月份,洪秀全帶兵進攻廣西桂林。打了一個月打不下來,只好繼續北上打下了全州。以此作為跳板,洪秀全打算經過湖南,直奔湖北而來。

可惜蓑衣渡之戰中,太平軍損失慘重,洪秀全最重要的戰友馮雲山不幸犧牲。洪秀全只好改水路為陸路,從湘江東岸進入渾南地區。

咸豐2年年底洪秀全佔領了道州,這個時候決定太平軍未來命運的時刻到來了,因為楊秀清為太平軍設置了一條戰略路線。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 楊秀清天才的戰略部署,轉戰南京:

楊秀清認為進軍湖南後,繼續北上進入湖北,攻佔湖北以後,向東直奔南京城而去,以此佔領南方大片地區。

這一點對吳三桂的作戰計劃就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吳三桂當初是在湖北地區與清軍對峙了老長時間,錯失了戰機。

而楊秀清的這一構想,卻徹底解決短時間無法渡江北上的問題。佔據南京以後,江南地區的物資才能被他們所利用起來,太平軍才能長期存活下去。

  1. 打不下的城池,直接繞過去,最終目的地是攻克湖北,進而挺進南京城。同時太平軍在嶽州還組建了一支水軍,水陸兩棲作戰一同直奔湖北。
  2. 咸豐3年,太平軍如約攻克武昌,此後長江以南地區,再也沒有一支力量可以對太平軍進行圍追堵截,洪秀全帶領水陸大軍從武昌向東,直奔南京而去。
  3. 一路上的清軍基本都是望風而逃,根本就沒有太平軍的對手,洪秀全是佔領九江、攻克安慶,在咸豐3年3月19日這一天,洪秀全攻克南京。

他改南京為天京,將這裡確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此後又肅清了南京東部的鎮江、揚州等地清軍力量。

從廣西出發,途徑湖南、湖北、江西,從而到達南京,這一條路線,似乎才是北伐軍真正該走的路,顯然楊秀清的選擇十分明智,至少提前佔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03飲馬長江後,醉生夢死,從而錯失天下。

建立太平天國以後,洪秀全作為天王,開始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除了洪秀全,當初一起創業的楊秀清、韋昌輝等人,也都變得腐朽不堪。

為數不多的清廉將領,並不想與之同流合汙,這麼一來太平天國內部也就出現了分歧。這個時候的太平軍已經飲馬長江,只要渡過長江,就能夠開啟北伐的下一征程。

兩廣總督陸建瀛率兵二萬餘、船千五百艘上溯,遇寇不戰而走,前軍盡覆,建瀛狼狽還金陵。寇薄九江而下,收官軍委棄炮仗,破安慶,巡撫蔣文慶死之。寇奪銀米無算,水陸並進,抵金陵,沿城築壘二十四,具戰船,起新州大勝關迤邐至七洲裡止,晝夜環攻,掘地道壞城,守兵潰亂。---《清史稿》

沒想到的是,太平天國內部,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洪秀全和楊秀清、韋昌輝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尤其是天京事變爆發以後,太平軍內部殘破不堪。

此後太平軍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渡過長江和清廷一較高下的實力。洪秀全殘殺了老一批創業將領後,想要培植年輕將領恢復往日生氣,豈不知,對手曾國藩、左宗棠以及李鴻章等人並不給他這個機會。

在南京城破之前,洪秀全去世,同治3年,湘軍統帥曾國荃攻入南京城,為期14年的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吳三桂和洪秀全北伐路線是否一致?為何飲馬長江後,都停滯不前


總結:從戰略部署上來看,吳三桂比不上洪秀全。

從戰略角度來說,這兩個人屬於五十步笑百步的狀態,因為兩個人都是飲馬長江後,戛然而止,並沒有勇氣向北進軍。

  1. 洪秀全指望林鳳祥、李開芳等人帶領的2萬人馬就可以北伐成功,實則是讓他們孤軍深入,而且洪秀全沒有支持後援力量,這表明洪秀全無心北伐。
  2. 吳三桂更加可憐,他指望陝西王輔臣和四川吳之茂能夠早些將關中大地收入囊中,而他本人卻在湖北地區按兵不動。結果導致王輔臣孤軍迎戰,最終兵敗投降。

相比較而言,這兩個人當中,洪秀全的戰略步驟,要比吳三桂強一些。洪秀全沒有西北援軍,所以他必須要儘快奪取江南富庶之地,作為根基。

為此他拿下了南京城,得到了江南地區大多數賦稅。而吳三桂在湖北停滯不前,與清軍對峙多年,卻沒想過分兵出擊南京地區。

拿下江南,不僅可以使得南方藩王們眾志成城,也能夠得到強大的補給。可惜吳三桂只著眼於北京這個長遠目標,而行動力上又跟不上這個目標。

順便提一句,太平天國中,有天才戰略構想的軍事領袖,其實是楊秀清本人,東下南京就是楊秀清的主意。如果他能夠活下來,太平軍也不會敗的那麼慘了。往往是權力鬥爭,害了全局戰略。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