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最近國博剛結束迴歸展,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在這裡上線!

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講到的主角《五牛圖》。顧名思義,就是以五頭牛為主角的畫。北宋畫家李公麟還畫過一幅《五馬圖》,如果感興趣,評論區你懂的,我努力把時間再扣扣!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這幅畫國博之所以放在迴歸展,是因為它有個坎坷的經歷。

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

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原珍藏於紫禁城裡的《五牛圖》被侵略者掠走,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直到1950年初,一封來信驚動了周總理。信上說當年被八國聯軍劫出海外的《五牛圖》,近日會在香港出現並被拍賣,但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他個人無力購買,因此希望政府能夠出資收回國寶。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原來,就在《五牛圖》逐漸為人們所淡忘的時候,香港企業家吳蘅孫從侵略者手中購買了這幅畫。五十年後,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蘅孫不得不把《五牛圖》拿出來拍賣,《五牛圖》面臨流失海外的風險。

當時,10萬港元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款項,可是再困難也要收回國寶。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於是,周總理立刻給文化部下達了三條批示:

一、派專家赴港對國寶進行鑑定,確定其真偽後負責收購;

二、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以確保文物安全;

三、文物返回後,交給收藏條件好的單位妥善保管。

文化部接到總理批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趕赴香港。經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後又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買下此畫。現此畫修復後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為何國家會傾盡全力搶救這幅畫呢?

這就要從一位叫韓滉的宰相說起了......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宋《韓滉畫像》,程懷立繪

韓滉(huàng),字太沖,唐朝長安人,出身世家大族昌黎韓氏。昌黎韓氏是當時大唐的第一政治家族,有“一門三宰相,五世七侍郎”之稱,大家熟知的韓愈也是屬於昌黎韓氏的一員。

父親韓休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官至宰相,韓滉繼承了父親的剛正不阿,雖是官二代,但卻毫無奢華習氣,反而非常務實。

年紀輕輕步入官場,此後擔任朝廷要員、封疆大吏,並官至宰相,他過手的賦稅錢糧不計其數,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皆是朝廷要職,但他嚴謹的行事作風,用法嚴峻,眼裡絲毫不容沙子,凡是他過手的文書簿冊,細枝末節也絕不遺漏。

畫中四個文人圍繞著一棵松樹,兩兩相談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唐韓滉文苑圖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滉一生節儉清廉剛正,衣服穿了十年才換新的,家中陳設簡陋到只求遮蔽風雨,宦海幾十年只騎過五匹馬,每一匹馬都是因為老死才更換。

如此接地氣的官N代韓滉,經常跑田野中探訪民情。有一天,韓滉帶領隨從,迎著和暖的春風,走在郊外田間小道上。

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

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全神貫注地速寫了一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他終於在一幅狹而長的白麻紙上共畫了五頭大牛,取名為《五牛圖》。

據傳,下圖的作者戴嵩畫牛學於韓滉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唐-戴嵩《鬥牛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一、整體

這幅畫最大的特點在於沒有襯景,整幅畫面就只有最後右側的一棵小樹。

這樣看似讓畫家輕鬆很多,畢竟少畫了很多筆,最適合我這種比較懶惰的人。但其實大家想想毛筆字“一”筆畫比“龍”少很多,但前者書寫難度會比後者輕鬆很多嗎?我看不然,因為“一”字筆畫少了,反而把難度大大提升了,因為大家可觀賞的、評價的只有你那一橫。

而這幅《五牛圖》也是如此,沒有襯景只能完全以牛作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故而,五頭牛的每一頭都可獨立成章。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五牛圖全圖

二、構圖

由於沒有背景襯托,在構圖上的安排確實很費斟酌,而作者最終採取的是將中間一頭牛畫成正面形象,兩面各安排兩牛,在構圖上形成左右對稱。

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動作豐富、神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做下修改,)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

在京交會中,《五牛圖》被賦予新的含義——五牛積福:寓意五福臨門。五頭牛從左到右被賦予的含義分別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成。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三、用色

在用色上,兩頭深褐色和二三頭黃色,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重刻牛眼睛及其周圍的皺紋,起到“畫龍點睛”之筆。

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四、紙張

中國作畫的載體有“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由東漢蔡倫改進民間的造紙方法,以黃麻、布頭、破履等為主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使之成本大大降低,稱之為“蔡侯紙”。

《五牛圖》這幅畫所處的年代雖然是唐代,但其所用的紙張便是麻紙,可以理解為蔡侯紙2.0版本。

麻紙其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表有小疙瘩)紙質堅韌,但歷經千餘年不易變脆、變色。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兩件文物現均藏於敦煌博物館

五、存世

在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民間的造紙方法,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書寫字畫便都躍然在紙上了。

可推測,中國最早在紙上作畫的應該在東漢時期,但問題是大多這些作品在時間長河中流逝掉了。

直到六百多年後的唐代畫家韓滉,將《五牛圖》繪製出來。所以,《五牛圖》是目前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也是少數、僅存的幾件唐代傳世紙本畫作。

《五牛圖》題頭:興託(託)春犁

寓意著一年的收成(興盛),全寄託在春天的辛勤耕犁上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六、題跋

題跋,是文人們在弄翰中把真情實感寓於畫中,我們現今所能看到的元明及清初的文人畫,特別是明人作品,不論是逸筆草草寫意小品抑或鉅製大幛都留下了許多精彩絕綸的題跋。

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

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鑑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

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韓滉的《五牛圖》上留下了“太上皇之寶”的印璽,這說明乾隆在1796年退位和1799年去世之間,仍然觀賞此畫。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五牛圖》上的題跋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中南海成為德軍的駐地。因為此畫藏在春耦齋,而較早成為一批流失出宮的名跡。

在之後的100多年裡,《五牛圖》杳無音訊。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五牛圖》在香港現世,這才有了周總理給文化部下達了三條批示。

雖然那時的《五牛圖》傷痕累累,但總算重回了故地。70年代,殘損不堪的《五牛圖》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修復專家孫承枝老師傅主持《五牛圖》的修復工作。

經過幾年的時間,才將原畫上那幾百個蛀洞一一修補好,並補全了顏色。

我們這才可以看到這副聞名於世的《五牛圖》。

五牛牛牛牛牛圖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