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業為什麼“坐”不住

小學生們在網上上課已經一個月了,按武漢的疫情發展來看,估計網課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朋友小捷作為家有小學生的家長,對孩子做作業的狀態感到無比焦慮。

朋友說,教育局已經給小學生們減負了,孩子每週只有四天網上上課,除了看老師發的上課的視頻外,作業並不多,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孩子一天在家真正學習的時間最多隻有一個小時,作業如果抓緊時間的話,二十分鐘就能做完,大概只有正常上學時作業量的十分之一。可就這一點點作業,孩子每天都能拖上二三個小時還不能完成,這讓家長很有些抓狂。

最讓朋友小芳很納悶的是,她家娃其實好靜,坐在書桌前看各種故事書,只要沒人叫她,能連續二個小時不挪窩,屁股像是有膠水粘在板凳上一樣,可把課外書一收,作業本一開,感覺像立馬變了一個人,板凳上有釘子,各種花式做作業,站著做、跪著做、邊做邊搖晃板凳,搖晃身子,搖晃腦袋,感覺就沒有一分鐘能坐得住。同一個小孩子,對待故事書和作業表現出來的差異也太大了。

做作業為什麼“坐”不住

小芳很好奇的問孩子什麼時候能坐的住,什麼時候坐不住,得到的答案是:玩玩具、看課外書、看電視能坐很久;而做作業時老想跑。我們大概分下類可以看出,輸入(被動的看電視、看書,或者是看上課視頻)的時候能坐的住,輸出(做作業)時坐不住。輸入的時候簡單,可以不動腦子,看看熱鬧,笑一笑就好,輸出的時候困難,必須動腦筋想辦法。

其實何止是小朋友,大人也是這樣,輸入如刷劇停不下來,對著手機或哈哈大笑,或淚流滿面,時而歡樂,時而揪心,滿足的不得了。輸出,如寫報告、總結時抓耳饒腮,半天憋不出話來,感覺腦子裡一片空白,看過的書做過的事都不翼而飛了。

做作業為什麼“坐”不住

小孩子覺得做作業難,所以會給自己找藉口,上課累了不想做先玩會休息會、肚子有點餓了不想做,先找點零食墊墊肚子,在家裡東逛西晃,好容易逛夠了,打開作業本,咦這題怎麼不會做,我怎麼可能不會做,太有挫敗感了,算了,不想做了。可媽媽在門口盯著在,不能出房門,那就磨磨時間吧,玩玩筆,玩玩尺,左看看,右瞅瞅。過了半小時媽媽進來發現沒寫二個字,於是家裡的氣氛開始緊張了。

小學階段的孩子,隨著各項技能的學習,自我評價也開始發展起來了。他們努力使自己的成就達到心中的目標和外部標準的要求,同時他們還能從其他人那裡瞭解到別人對自己表現好壞的看法,這些都會成為自我評價的依據,在兒童自我評價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自我效能感,這個是對自己順利完成特定情境要求的行為的信心感。


做作業為什麼“坐”不住

自我效能感對兒童來說很重要,在遇到困難的失敗的時候,那些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兒童會努力工作、克服困難。他們將困難歸因於努力程度不夠,然後加倍努力。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兒童則將挫敗歸因於自己缺乏能力,因此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努力。

那如何幫小朋友培養自我效能感呢,家長可以經常對小朋友說“我知道你能行”,這會讓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家長可以對小朋友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這會激勵孩子們繼續努力,在遇到困難時付出更大的努力來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