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折射下營商環境“大考”連鎖行業最新調研報告提出八項“硬核”建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7日訊(記者 王城)中國連鎖店鋪超過30萬個,直接覆蓋就業數千萬人,涉及餐飲業、購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貨、洗衣、培訓教育、汽車後市場、專業專賣店等與民生就業息息相關的業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近期聚焦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關切點以及恢復經濟正常秩序存在的難點和問題,聯合對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的連鎖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後得出這樣的“答案”,中國連鎖行業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遭遇了巨大短期衝擊後,地方政府營商環境改革進入經濟恢復期將面臨重大考驗。

涉及民生相關連鎖企業積極參與調研 反映改善營商環境訴求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這份調研報告集中反映了疫情前五個月正常經營時期和疫情期間兩個階段的營商環境的調查情況,是中國連鎖行業發佈的首個反映營商環境的調研報告,是《後疫情時代連鎖經營企業營商環境調研報告》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

連鎖經營企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被調查的有效問卷中有36.30%的企業在國內的總員工數量超過5000人,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佔比超過50%,這些企業對於城市營商環境的評價、意見和建議其無論對於地方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招商引資、加快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與調查的企業中,餐飲業、便利店佔比最高,分別為32.46%和16.34%,其他服務業裡主要包括洗衣服務店、網絡服務提供商等,佔比為15.77%,超市行業佔比14.29%,專業專賣店和購物中心分別佔8%和7.43%。調查報告,較為全面地反映連鎖經營行業對於營商環境的滿意度,重點反映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餐飲行業,以及在保供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便利店行業的訴求。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疫情期間參與營商環境調查的百餘家企業中,涉及零售、購物中心、餐飲、服務業,其中參與典型案例調查的超市企業,既包括跨區域發展的華潤萬家、大潤發、沃爾瑪、永輝、永旺、步步高(湖南、廣西、江西區域發展為主)等,也包括區域發展的超市發(北京)、黃商(湖北黃岡)2家。上述8家零售企業銷售額為4178.8億元,涉及全國門店總數6561個,員工總數56.93萬人。在防疫期間,這些門店承擔了所在地60%-80%的民生商品保障供應工作。

考慮到個體工商戶企業抗風險能力最差,但又是吸納就業、活躍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還專門針對13家全國性特許經營企業,疫情期間面臨的問題和扶持政策的受惠度等進行了調研,其中加盟店佔90%以上,加盟店中90%是個體工商戶,其他註冊為小微企業加盟。

被調查的企業有65.25%在所在城市開辦時間有5年以上,對於當地營商環境較為熟悉和了解,其中開辦時間在10年以上的企業佔比為48.11%,本次調查結果對於城市營商環境的深層次問題和改善的著力點,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行業盈利最受稅收社保政策影響 最期待減稅降費

調研報告指出,針對要素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四個維度的專項調查顯示,連鎖企業對於政策環境的關注度最高,市場環境次之。

其中,政策環境主要包括稅收與社保、涉企收費、證照辦理、政策制定的相關標準、行業政策友好度等五個細分維度。調研顯示,企業對稅收與社保關注度最高。有68.54%企業認為稅收和社保政策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對於減稅降費的政策最為期待。

在對疫情期間出臺的19項扶持政策調研中,八成以上的企業認為,對連鎖企業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是《關於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的通知》(人社部發〔2020〕11號)和《關於階段性減徵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的指導意見》(醫保發〔2020〕6號)。另外,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連鎖餐飲和酒店企業,則表示《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8號)對於企業的短期支持力度較大。可見,在疫情期間,針對企業關注度高的政策環境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有利於疏解企業困境,提升企業的政策獲得感。

其次,是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證照辦理。政策標準制定的合理性和收費關注度相對較低。

此外,有部分企業提出希望政府部門在制定地方法規方面公開透明並廣泛徵求企業意見;還有企業認為,目前對於新興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過於嚴格,應適當放鬆不必要的管制,激發市場活力。

疫情前後扶持政策有效落地 或將影響經濟活力復甦

當前正處於防疫工作的鞏固期、企業復工復產的推動期和穩就業的關鍵期,優化連鎖經營行業的政策環境,對於保供應、穩經濟、促就業,恢復經濟活躍度,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儘快啟動經濟,恢復增長是對各地營商環境,尤其是政策環境的一次壓力測試和重大考驗。這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策響應能力、落地執行力、企業服務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疫情期間“十大點贊政策”如果能夠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普及,將有助於經濟活力的恢復。調查報告指出,充分徵詢和重點收集了企業所在城市政府部門先行先試的創新政策,分別涉及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近50項政策,最終梳理出對於連鎖經營行業影響相對直接、支持力度較大、出臺時間相對較早的 “十大點贊政策”。

表 1 利好連鎖經營行業的“十大點贊政策”

应对疫情折射下营商环境“大考”连锁行业最新调研报告提出八项“硬核”建议

調查報告還補充,珠海市出臺的《珠海市市長質量獎評定管理辦法》、承德市出臺的《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若干政策措施》等城市出臺的鼓勵發展總部經濟的相關政策,雖沒有進入“十大點贊政策”,但也對當地連鎖企業營商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時瞭解到,營商環境正逐漸得到改善,大部分企業反映政府的證照辦理程序、效率等都已經有了明顯改善,有85%以上的企業反映,營業執照和經營許可證辦理標準統一,審批手續較少;有超過80%的企業表示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過程中程序有所簡化,細則相對明確。但調查報告也反映出各地方還存在扶持政策落實難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在復工許可方面設置不合理前置條件,阻礙個體商戶的復工復產。在進入精準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階段,涉及復工許可方面,一些城市又出現了設置不合理前置條件,如設立或變相增加許可、審批、監管、備案等,並增設各種前置條件,提高開業門檻,阻礙企業尤其是個體工商戶的復工復產問題。

其次,疫情期間出臺的扶持政策,在實施和落實中又出現了標準和要求不明確、不統一,操作流程複雜導致扶持政策落實難。這大大降低了政策的落地實效,給企業及時、便捷地享受扶持政策帶來了不便。比如,在企業最為關注的財稅扶持政策方面,部分企業反映《關於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徵收管理事項的公告》、《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等政策,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缺少實施細則,操作流程複雜的問題。再比如,國稅總局出臺的《關於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該政策延長了申報期,實現了納稅人在疫情期間網上辦稅。但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各地標準不統一,審核材料多,要求不明確等問題。

第三,宣傳告知不到位影響扶持政策實質效果。調研報告指出, 2020年2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國市監注〔2020〕38號)進行政策評估調研時發現,個體工商戶為主的小微加盟店對該指導意見大多不知道。經告知後又存在諸多疑問和困難,一是因涉及部門多不知道如何查詢這些扶持政策,以及自己是否具備受助資格;二是國家有政策,但地方無實施細則或門檻過高,個人又沒有專業能力和精力去履行相關的辦理流程,影響了扶持政策的實質效果和企業的獲得感。

第四,疫情前後企業的政策獲得感不強。調查報告顯示,針對疫情期間的扶持政策,連鎖企業普遍反映財政部《關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強化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資金支持的緊急通知》的政策扶持力度較大,但大多數連鎖企業無法享受到政策優惠。主要原因是連鎖企業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的經營模式,大多數企業採取總公司和分公司結構,無法適用中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致使受到疫情衝擊嚴重的連鎖經營行業,卻被扶持政策排除在外。

調查報告還顯示,疫情前調查顯示,企業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指數最低,僅有38.33%的被調查企業感到所在城市對於連鎖行業的支持力度較之前明顯加大,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沒有變化,有5.53%的企業甚至認為變差了。其中,外資企業感到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最不明顯。有35.57%的外資企業認為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較之前改善明顯,低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改善指數,後兩者分別為42.59%和43.52%。

報告提出八項改善營商環境“硬核”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各地方政府營商環境,尤其是政策環境的一次壓力測試和重大考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上述負責人表示,為及時解決疫情折射下的營商環境新老問題,防止短期供給約束長期化,報告提出了八項優化經濟恢復期政策環境“硬核”建議。

“硬核”建議一:提升政府的服務意識,以法律形式確定免責清單。在企業復工過程中,部分企業反映部分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的免責,存在設置復工復產障礙,延緩復工時間的情況。在疫情前的調研中,也有部分企業反映,工商、城管、稅務、食監等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在涉及為企業辦理相關證件的時候,管控思維過強,由於怕擔責任或無法可依,致企業的部分合法訴求的響應速度變慢或者得不到解決。

2019年3月,上海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向社會公眾發佈了《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對市場監管、消防等領域的三十四項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處罰,這是全國首份多領域輕微違法免罰清單。深圳在2019年10月21日也發佈了《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減輕處罰清單及從重處罰情形清單(徵求意見稿)》,這是建立免責清單,通過法律形式解除政府工作人員後顧之憂的重要探索。

建議復工復產期,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審批監管復工轉向企業承諾復工,讓受疫情衝擊嚴重的餐飲、住宿等企業自主掌握復工節奏和主動權,激發市場活力,快速實現市場復甦。中長期,建議總結上海、深圳等先行先試的經驗做法,建立健全政府工作的責任清單、免責清單和“容缺受理機制”等,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工作,讓政府幹部為企業辦實事、辦好事,從根本上解決幹部因“怕負責怕問責”而回避企業合理合法訴求的現象,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正面的環境,為企業做好服務。

“硬核”建議二:加快推進金融、稅收、社保等扶持政策的細化落實。國務院發佈各類扶持政策後,部分地區的實施細則出臺較為滯後,建議加快推進扶持政策在各地細化實施,保證政策的落實效果。

以優惠信貸的政策為例。《財政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人民銀行 審計署關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強化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資金支持的緊急通知》(財金〔2020〕5號)提出對於實施名單制管理、納入支持範圍的企業,將“通過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同時“中央財政安排貼息資金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是該項政策未將餐飲企業納入其中,建議將餐飲企業納入“享受優惠信貸企業名單”,擴大政策的受惠面。

同時,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雖然2019年和疫情期間,國家降低了企業社保繳費費率,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普遍反映對於社保成本下降幅度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偏低,企業的社保負擔仍較重。當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總費率,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較高水平,建議進一步延長或永久性降低社保費率,尤其是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由此造成的社保缺口可通過國有股權劃轉社保基金的方式予以解決。

“硬核”建議三:加大扶持政策的宣傳覆蓋度,增加直接補貼力度。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企業受衝擊較為嚴重,而對於穩就業的作用又至關重要。而且由於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較為分散,對於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瞭解和應用能力有限。建議借鑑海外的企業救助措施,轉變現有的補貼方式,從申請補貼轉為應補盡補的直接補貼,讓企業更為便捷的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幫扶。

比如,對單店就業10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直接補貼3-5萬元用於緩解房租和人工壓力;向月銷售額20萬元以下的個體工商戶提供無抵押、免息信用貸款20萬元。

“硬核”建議四:將參與響應保供倡議的連鎖企業納入保供重點企業目錄。在疫情高峰時期,政府啟動了疫情防控物資重點保供企業名單,超市企業在保供應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未被列入保供重點企業名單,無法享受相應的政策支持。從超市的實際經營狀況來看,為了保供而持續營業,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額外防疫支出,部分企業測算防疫支出成本已透支當月利潤數倍。以北京超市發為例,按照2019年超市發實際利潤額1122萬元計算,2020年年額外產生的防疫成本已超出每月平均利潤的數倍,預計當年一半利潤已經被提前佔用。在疫情中後期,高價值商品和耐用消費品銷售速度短期難以恢復,加之逐漸進入供應商應付賬款的高峰期,超市資金週轉壓力很可能不亞於疫情期間的餐飲業。如果無法得到相應的救助和支持,很可能會導致中小供應商瀕臨破產邊緣,零售商和供應商關係出現危機,正常的業務和經濟運轉得不到恢復。

建議將參與響應“保障供應,穩定價格,持續開業”倡議,參加“三保行動”的超市、便利店等企業納入市場保供重點企業目錄,給予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救助,前瞻性地防範疫情鞏固期對於保供零售企業的二次衝擊。

“硬核”建議五:建立必要的容錯機制。為了疫情期間保供應,超市、便利店等連鎖企業竭盡全力綜合協調疫情期間的上崗員工,對於員工的崗位安排進行了必要的、靈活的調配。部分員工不得不承擔之前不熟悉的工作,出現了一些非主觀的疏漏,比如員工對價籤不熟悉導致操作錯誤,使得消費者誤解精品菜價格是普菜價格等。這些問題,被價格監管部門檢查後,都按照非疫情期間的相關規定進行了處罰,導致需要承擔大額的處罰款項。

在疫情前的調研中,部分地區也存在過於拘泥於流程上的免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調查企業的檢查和處罰負擔的情況。當前正處於經濟恢復的關鍵期,在保證規範性、公平性的同時,如何激勵監管部門更多的站在企業角度,儘量減少檢查給企業增加的不必要負擔,建立必要的容錯機制。對於企業的非故意、非主觀過錯給予一定的寬鬆度,推動處罰從形式向實質和功能性轉變的重要探索,讓企業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經營活動的恢復。

“硬核”建議六:連鎖企業與民生密切相關,應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推動便民商業的發展是政府加大民生支持力度、促進經濟恢復的重要方面。建議將連鎖企業反饋的“十大點贊政策”作為政策樣本,儘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及,以保供應、穩經濟、促就業,恢復經濟活躍度。

比如,問卷調查中,便利店對於政策環境的滿意度最低。生鮮商品、便民早餐等服務損耗大、成本高、毛利低,部分便利店無法持續提供多樣化便民商品和服務。適當的政策補貼,有利於引導企業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務,改善民生,例如北京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給北京便利店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議各城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鑑北京等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政策,對於提供與民生密切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連鎖企業,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推動商業便民利民項目的落地。

“硬核”建議七:加快政務信息化建設,提升政府事務的網上辦理比率。調查中,企業對於網上辦事、跨區通辦等政務信息化建設的認可度較高,尤其是疫情期間政務網上辦理變得尤為重要。但仍有企業反映,部分省市網上報稅功能目前還不完善,部分城市外籍法人的網上實名認證工作也有待進一步推進。北京、上海等城市近年來大力推行政務信息化建設,北京將企業註銷業務納入到網上平臺中,實現了市場監管、稅務、人力社保等部門間信息共享;上海也出臺了《全面推進“一網通辦”加快建設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對政務流程進行再造,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企業的“發展指數”。

建議總結借鑑北京、上海等先進經驗,大力推進 “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加快信息互聯共享,提升政府事務的網上辦理比率,切實落實“最多跑一次”,爭取實現“一次不用跑”和“全城通辦”。尤其是網上納稅、外籍人士的網上實名認證等工作應儘快完善。

同時,推行“承諾備案制”等措施,繼續優化證照辦理,提升新店開業和企業註銷環節的審批效率,為疫情後期企業經營的恢復助力。

“硬核”建議八:借鑑上海、深圳的先行政策,以法規形式規範惡意打假行為。近年來,守信獎勵和失信懲戒制度中的部分規定,比如《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被部分職業索賠人用作牟利工具,給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了干擾。

2018年1月深圳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監督條例》從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出發,對“職業打假人”投訴行為作出明確規定,是首個限制食品職業投訴的地方性條例。2018年11月,上海市場監管局聯合相關部門,專門出臺了《關於有效應對職業索賠職業舉報行為維護營商環境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職業索賠”的概念邊界和處罰原則,將職業索賠人列為破壞市場環境的因素之一,建立職業索賠、職業舉報人黑名單,從源頭上緩解相關實踐對執法和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建議借鑑深圳、上海等先行先試的經驗和做法,把握好失信懲罰機制的“度”,加強對惡意職業打假人的投訴建立合理的維權渠道,杜絕職業打假人商家正常經營的擾亂,淨化市場環境。

300多家連鎖企業為249個城市營商環境“打分” 深圳、上海滿意度最高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瞭解,報告中指出,在此次營商環境調查中,有300多家連鎖經營企業,對全國249個大中城市的政策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和反饋。其中,在深圳、青島、大連、廈門、寧波等五個計劃單列市中,滿意度最高的是深圳市。在政策環境的五項二級指標中,深圳在證照辦理改善最為明顯,稅收與社保環境、涉企收費也有較大改善,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应对疫情折射下营商环境“大考”连锁行业最新调研报告提出八项“硬核”建议

圖 1 深圳政策環境細分指標滿意度

在證照辦理方面,有89.62%的企業反映深圳在經營許可證辦理時標準統一,營業執照註冊登記時沒有規定不合理的前置條件;有87.89%的企業感到深圳新開門店辦理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手續簡化,審批時間短,給商事主體帶來了開辦便利;但有22.49%的企業感到辦理營業執照變更時的審批手續還有進一步簡化的空間。在對連鎖行業政策支持力度滿意度方面,有21.72%的企業滿意度低於5分(含),未來對於連鎖行業政策支持,深圳仍有優化的空間。

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四個直轄市中,上海名列第一。在政策環境的五項二級指標中,上海的稅收與社保環境改善最明顯,其次是證照辦理環境,政策標準制定的合理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稅收與社保環境方面,企業對上海稅收成本的下降幅度滿意度最高,對於稅收的優惠政策有明顯的獲得感。企業對於上海社保成本下降幅度的滿意度相對較低,相較於生育和失業保險,企業反映養老保險繳納佔工資比例過高,養老保險的上下限還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应对疫情折射下营商环境“大考”连锁行业最新调研报告提出八项“硬核”建议

圖 2 上海稅收與社保環境細分指標滿意度

在證照辦理方面,企業反映在城市辦理營業執照註冊登記時,上海相關部門沒有規定不合理的前置條件;有92.82%的企業認為上海辦理經營許可證的標準統一;認為上海經營許可證註銷和營業執照變更時的審批手續較少的企業分別佔到98.17%和90.53%。但有19%的企業反映在新開門店辦理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手續和審批週期還有進一步減少和縮短的空間。

在政策標準制定的合理性方面,企業對油煙淨化、噪音排放、汙水排放的標準相對滿意,但在相關消防審批和竣工驗收工作中,部分企業反映存在標準不一致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