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內聖外王”:內存聖賢之道,外施王霸之術。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天下篇》,中國古代士大夫一般將“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所謂“聖”,指的是“聖賢之道”;所謂“王”,指的是“王霸之術”。“內聖外王”的意思是:內存聖賢之道,外施王霸之術。

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莊子像

“內聖”:循天理,大節無虧,內心安定平和,保持處變不驚。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講究一個“道”字。

何謂“道”?即“天理”也。通俗地來說,就是天地間長存不易的至大至正的道理。只要我們為人處世,符合天理,就基本符合了社會的規則,基本會被其他絕大部分人所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大節無虧”。

一般人們評價某個人的好壞,先看其“大節”。只要這個人在大節上沒有問題,那麼即使有點小毛病,也是可以接受的,一般並不會因為一些小節問題而對其產生很壞的印象。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大節上有問題,那麼即使他在小節上做得再好,別人也不會對他有什麼好印象。

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比如“孝順父母”就是“大節”,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倘若你非常窮,沒有足夠的錢財來供養父母,所以你偷錢騙錢來供養父母。別人一般會覺得你這個人雖然幹了點壞事,但目的是為了供養雙親,出發點是好的,所以會認為你這個人並不壞。為什麼你明明幹了壞事,別人還對你印象不壞呢?因為你大節無虧!

其實在現實世界中,誰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一點錯誤不犯。那麼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際遇中,把握好方向感呢?唯有“循天理”三個字。只要能切實做到這三個字,就能保持“大節無虧”,別人對你的評價就不會太差。

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王陽明像

此外,“循天理”的過程其實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通過“循天理、致良知”,能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保持內心的安定平和,這樣有助於你在各種情況下鎮定自若,保持處變不驚的定力。而“循天理”其實就是“內聖”。

以上,就是為什麼要“內聖”的原因。

“外王”:世上不乏小人,治世需以王霸之術。

天理雖然存於每個人的心中,但是很多世俗之人的良知容易被私慾所矇蔽,因此他們為人處世往往會置“天理良知”於腦後。因此,如果想以純粹的“聖賢之道”來教化這種人,是不可能的。“聖賢之道”只能跟尚存良知的人來講,而對於那些喪盡天良的人,只能施以“霸道手段”,這就是所謂的“治世需以王霸之術”。

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古惑仔

歷史告訴我們,這世上的確有很多喪盡良知之人,跟他們講“忠、孝、仁、義”這些聖賢之道,簡直是迂腐可笑。現實世界中,“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總是在不斷上演。世事險惡,有時候不能只當君子,在必要的時候,也應該用點“王霸之術”。

內聖外王,何其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讓讀書人不再是“書呆子”

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夠仁義吧,但是呂布被捆在白門樓向曹操求情時,劉備直接建議曹操殺掉呂布,這就叫做“外王”。再比如清末名臣曾國藩被稱為“半聖人”吧,他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是何其的殺伐決斷,這也叫做“外王”。人生在世,當你面對小人時,有時不“外王”一下,還真不行!

以上,就是為什麼要“外王”的原因。

綜評:內聖外王,以道馭術。

內聖是“道”,外王是“術”,中國古人講究“以道馭術”。“道”是講究天理良知的,而“術”是不講天理良知的;“道”比較有原則性,“術”比較靈活、但缺乏原則性。如果我們重術而不重道,就會成為那種“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如果我們重道而不重術,就會成為迂腐可笑的“書呆子”。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內聖外王,以道馭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