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團圓"式的電影結局對於深入探尋出路的意義

導語:電影《芳華》是根據嚴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編而成的,在電影上映之後,一度引起熱議,主要是對於作品中反映出的與"好人有好報"相悖的局面,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實際上,"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應該放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以及時代背景下進行談論。

在電影《芳華》中,所展現出來的好人得不到好報,生活得仍然狹促、拮据的社會景象,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一、嚴歌苓的創作風格

1、作品風格

嚴歌苓的作品就像是把揪緊了的心重新慢慢地撫平,溫情款款又很有分量。讀嚴歌苓的作品,是需要細細咂摸的,她的作品太細膩入微了,情節在一點點推進的過程中,感情也在一點點地累積。也許嚴歌苓的作品沒有別的作家作品中那樣的大起大落,總是通過平平淡淡的語言來進行敘事、描寫。但是,平淡卻不等同於寡味,平淡過後是無窮無盡的韻味。

作家嚴歌苓

2、由嚴歌苓作品改編的電影

嚴歌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大熒幕,這也體現出嚴歌苓在作品中展現出來的豐富的社會畫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發觀眾的共鳴,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這就是電影改編的意義。嚴歌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了電影,但是在電影中,仍然延續了文學作品中的感情基調,舒緩而自然,在溫柔的氛圍中常常會有悲痛襲來。例如,電影《歸來》改編自《陸犯焉識》,電影《媽閣是座城》改編自同名小說,都在電影的不斷推進過程中,延續了作品中的情感變化和氛圍基調。

而電影《芳華》,除了一如既往地沿襲文學作品之外,在影片中更加重了悲劇色彩的抒發和表達,更為尖銳且突出了社會問題,具有較為強烈又含蓄的刺痛感,使得整部影片在舒緩之餘又給人以重錘。這樣的感情基調和抒情手法,著重於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思上,把與"好人有好報"相悖的社會景象推向高處,有了反諷的意味。

《芳華》

二、影視作品《芳華》

1、《芳華》所展現的時代背景

其實,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看似都是虛構出來的作品,但實際上那些人物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活生生的個體。在歷史的洪流之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衝擊和洗刷,每個人也都會被動接受歲月的變遷以及這種變遷給人們的精神帶來的洗禮。除了這些,還可能會擁有時代給予的機遇和饋贈。

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之下,人人傾羨著權力又懼怕著權力。政治的高壓和大集體大集團的脅迫,都在各種程度上對每個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人們在權力面前,壓抑了自己的情感,交付出了自己的幸福,也許還會改變了自己命運的走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很難保持自己的意志,會很不自覺地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無聲的壓迫和挾持。

2、《芳華》中的何小萍

《芳華》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在那個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的時代,人們卻也想盡了辦法來豐富民眾的娛樂生活和精神世界。而文工團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很多的少女視之為夢想並且要擠破頭才能進入的地方。同樣的,在《芳華》中,也有一個極度想要進入文工團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做何小萍。

文工團

何小萍出身卑微,生長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之中,所以性格十分孤僻,也很自卑。但是她的心中一直有著夢想,並且一直為著這個夢想而付出著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終於,何小萍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也成功度過了重重的考驗,進入到了她夢寐以求的文工團中。何小萍本來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擺脫了原來的生長環境,再也不用寄人籬下、看人眼色生活了。然而,事與願違,何小萍漸漸發現這個文工團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象牙塔,它與自己原來的生長環境並沒有很大的改善。

何小萍在發現了這一事實之後,心灰意冷卻又無力改變。何小萍進入文工團之後的生活和以前的沒有什麼兩樣,依然生活得卑微低下,還時時要遭受文工團中其他人的謾罵和冷眼。這樣的受盡欺侮與白眼的生活,漸漸地熄滅了何小萍眼中的光,一點一點地讓何小萍失去了對於未來的希望。

劉峰給予何小萍溫暖

3、《芳華》中的好人"劉峰"

在受盡欺辱的生活之中,如果有一個人帶著溫暖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那麼自己一定會身懷感激去看待這個人。影片中的劉峰就是這樣一個身懷溫暖的人。實際上,劉峰不僅僅是給予了何小萍溫暖,他更是一個"活雷鋒",他把自己的所有能量都用在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溫暖上了,然而,自己在一次冒失中,成為了眾矢之的,他之前所有的好都被這一汙點埋沒了,他不再被看作是"活雷鋒"了,劉峰剩下的就只有被唾棄、被貶低。

"他叫劉峰,三十多年前我們叫他:雷又鋒。意譯是又一個雷鋒,音譯呢,假如你把漢語拼音的元音放慢:L—i—u—Liu,從L出發,中轉站lei,十分之一秒的停留,最終到達Liu,劉峰跟雷鋒兩個名字的拼音只是一個字母的差別。所以我們諢叫他雷又鋒。不挖苦的,我們女兵那時正經崇拜渾身美德的人,只是帶點善意打趣,而已",這是原著《芳華》中對於劉峰的描寫,從這裡便可看出劉峰的熱心、樂於助人。劉峰是"活雷鋒",以致於文工團的女兵們一遇到什麼事情,都只能想到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找劉峰"。

劉峰幫助別人

三、命運的轉折

1、從"活雷鋒"變成"眾矢之的"

在那個情感被嚴厲禁錮的年代,人們思想保守,青春時期的美好情愫也會因此變得扭曲而無法直視。在劉峰的心裡,一直住著一個秀麗而美好的女子,她叫林丁丁。劉峰一直以來,都是壓抑著自己的情感,從不張揚,也不敢洩漏,那是那一代人殘酷無情的青春時代,也是無法啟齒的隱忍愛情。然而,這樣的愛情一旦爆發,迎接劉峰的卻是無窮無盡的折磨和拷問,甚至由此抹去了他的"活雷鋒"的稱號,從此成為一個有汙點的人。

劉峰在一次擁抱中失去了理智,由此成為了他人生中的轉折。"我們這位副政委堅信,"任何一個文藝團體要爛,必定從男女作風上爛起"。他沒想到在他眼皮底下我們爛得多麼徹底,把雷又鋒都爛進去了。副政委從劉峰那裡獲得了大致供詞,但他覺得供詞一定是大大加以隱瞞的,於是機關保衛幹事被請來主持辦案"。

"林丁丁被誘進庫房,然後遭受了劉峰的性襲擊。誰能相信?是劉峰而不是林丁丁吐露了事件中最惡劣的細節:他的手觸摸到了林丁丁裸露的脊樑"這些就是機關保衛幹事所審問出來的內容,然而,實際上,劉峰並沒有下流的思想,他所表現出來的僅僅是對於一個女孩的喜愛罷了。"經過是這樣的:他的手開始是無辜的,為丁丁擦淚,漸漸入了邪,從她襯衫的背後插進去……"愛情在政治的高壓之下,成為畸形的、扭曲的感情,它不再純潔、乾淨。

劉峰和林丁丁

2、被集體批鬥

在劉峰承認了之後,迎接他的自然就是集體的批鬥和謾罵。"接下去就開始了公開批判。也就那麼幾個手段,大會小會上念檢討,大家再對檢討吹毛求疵,直到劉峰把自己說得不成人樣。這個不久前還在北京的全軍標兵大會上被總政治部首長戴上軍功章的劉峰,此刻在我們面前低著頭,個頭兒又縮了兩釐米"。

這是原文中對於劉峰被集體批鬥時的場景。這樣的景象對於一個原本被稱為"活雷鋒"的人,是一種心靈和精神上的折磨。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好人被迫落下神壇,揹負著道德汙點,苟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對於劉峰,相當於致命的打擊。實際上,這是時代禁錮的結果。劉峰選擇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本來並沒有錯,但是在時代背景的壓抑之下,這種青春的情愫被妖魔化了,成為了十惡不赦的罪名,落得千夫所指。

劉峰遭受批鬥

四、"好人未必有好報"

1、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原因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結論,是有著侷限性的,受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的約束和限制。而"好人未必有好報",或許才是社會現實的常態。尤其在《芳華》中,那個政治高壓的時期,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劉峰在後來的生活中仍然屢次受挫,甚至是失去了自己的胳膊。這樣的懲罰對一個"活雷鋒"來說,未免有點過於重了。

2、 "大團圓"式的電影結局

在影片的結尾,導演仍然給出了一個"大團圓"式的美好結局。實際上,每一個觀看者都明白這是導演的刻意為之。真實的社會現實遠沒有這麼輕鬆圓滿,甚至會給以重重一擊。但是"大團圓"式的結局,就寄寓了導演心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一個人在認清社會現實之後,在遭遇了不公的鈍痛之後,仍然抱有"好人有好報"的信念,努力且倔強地活在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上。

"大團圓"式的結局

總結:在"好人有好報"的傳統信念之下,《芳華》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呈現出來了並不一樣的景象,那就是"好人未必有好報"。這樣的赤裸裸的揭示,就是拿掉了社會現實的遮羞布,把那不能見光的一部分暴露出來,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那種疼痛和無奈之感。然而,導演在影片的最後,仍然安排了"大團圓"式的結局,這是在為"好人"尋找一條出路,找到自我排解的方式,也讓每一個相信"好人有好報"的人重新開始審視社會現實,並且作出自己的選擇。

參考文獻:

嚴歌苓《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