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失陷。

唐明皇李隆基逃亡途中,士兵發動了馬嵬兵變,絞死了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兵砍死。太子李亨在沒有李隆基點頭的情況下,登基做了皇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兵變之後,李隆基繼續向四川方向連夜逃命。這時候,天上下著小雨,馬車在蜀道上不停顛簸,坐在車上的李隆基淚水漣漣。這個已年屆70的老人,回想往事,又悔恨又愧疚,嘴裡喃喃的呼喚一個名字,可是一切都太晚了。這個讓唐玄宗在絕境中念念不忘的人,他就是——廣東韶州張九齡。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張九齡塑像

受唐玄宗賞識

張九齡,出生於公元678年,韶州曲江人,官宦世家出身,少有才名,為人溫文爾雅,儀表堂堂。唐宰相張說被貶謫嶺南時,偶然讀到張九齡的文章,大為欣賞,又因為是同姓,遂結為同族兄弟,後來又大力提攜,張九齡由此逐漸步入開元盛世政權核心。

張說生前曾多次向玄宗推薦張九齡,在張說他去世以後,唐玄宗便啟用張九齡為集賢院學士,兩次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張九齡大唐玄宗7歲,玄宗對於張九齡的學識也頗為欽佩,將張九齡視為老師。張九齡多次向玄宗奏聞秘密報告,玄宗一般都會予以採納。

張九齡識人能力特別強,禮部每年選拔人才時,都會請他去給應試者評定等級,前後四次,每次都讓人心悅誠服。公元733年,張九齡被唐玄宗任命為丞相,主理朝政。

他曾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在唐玄宗過生日時,其他大臣送的禮物都是奇珍異寶,只有張九齡送了一本

《金鏡錄》,裡面說的是古代王朝興亡的記錄,唐玄宗雖然口裡說好,心底卻大不以為然。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唐玄宗像

價值觀的衝突

雖然張九齡被唐玄宗升職做了宰相,但由於他們價值觀的衝突,對很多事情的處理態度都走不到一起,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情,讓他們之間的衝突浮出了水面。

1、有人反映太子李瑛私下裡經常抱怨,唐玄宗聽說後很生氣,想要廢了太子。於是他向張九齡諮詢意見,張九齡力保太子,認為玄宗不能因為一時怒氣就要廢太子,過於兒戲。皇帝聽了很不高興。

2、唐玄宗之前想讓李林甫做宰相,詢問張九齡意見,張九齡認為李林甫奸詐狡猾,做宰相會壞了大事,“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

3、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打敗契丹,守邊疆有功,唐玄宗想獎賞他,讓他來做宰相。張九齡也不同意,說獎賞錢財可以,但是不能封宰相。如果現在因為打敗了契丹就讓他做宰相,那以後打敗了更多的邊境敵軍,拿什麼來獎賞。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安史之亂

4、張守珪的一個裨將,名叫安祿山,在與契丹的戰鬥中打了敗仗,張守珪請求朝廷判他死刑。張九齡之前見過安祿山,認為安祿山之後會背叛朝廷,應趁機斬除"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唐玄宗認為張九齡太自以為是,“誤害忠良”,否決了死刑判決,將安祿山放了,做出了讓自己悔恨終身的決定。

5、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由於勤於職守,節儉用度,倉庫充實,器械精良,唐玄宗想讓他到朝廷做尚書,張九齡不贊同,“邊將實倉庫,修器械,乃常務軍耳,不足為功。”認為這些功勞只是應做本分,不值得封官。之前又只是一個小縣吏,不應該將朝中官位這麼隨便給人。

第二次上朝時,牛仙客以退為進,假意痛哭流涕,說既然張九齡不肯,自己不要做官了。唐玄宗於心不忍,想封他官職,沒想到張九齡一根筋,還是堅決反對。這一次終於把唐玄宗惹毛了:

帝變色曰:"事總由卿?"

一般的人到了這一步應該就知道要閉嘴了,可張九齡全然不顧,竟然還要據理力爭:"然陛下擢臣踐臺閣,掌綸誥;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識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張九齡認為既然皇上將我提拔到這個位置,我就要盡職盡責,牛仙客目不識丁,如果給予很高的官職,恐怕很不合適,最終唐玄宗還是被他頂回去了。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安祿山

九齡出局

在個性方面,張九齡性格急躁,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張九齡)性頗躁急,動輒忿詈,議者以此少之。”朝中出了個這樣的刺頭宰相,如果皇帝勵精圖治,那他可能會為了江山社稷忍著;如果碰到是貪圖享樂的皇帝,那這個刺頭就遭殃了。

李隆基在開元盛世前期,勵精圖治,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了後期,李隆基對自己開創的盛世心滿意足之下,漸漸開始去享受人生,忠言逆耳的話聽不進去了。

由於張九齡經常與唐玄宗有不同意見,多次被貶謫,可是每次重新啟用後,還是老樣子,該說的說,該做的做,性格倔強,所以後人稱他為“不可”宰相。

恰在此時,“口腹蜜劍”的李林甫做了宰相。這個人的性格,剛好與張九齡截然相反,他很懂得揣摩聖意,投其所好,唐玄宗不愛聽的話堅決不說。他甚至為了掌握唐玄宗的想法,買通了唐玄宗身邊的妃子、太監,一有消息就向他通風報信

,因此他對唐玄宗的想法瞭如指掌,每次在朝廷上議論事情,他的回答都能說到唐玄宗心坎裡去。因此,唐玄宗越來越器重李林甫,對敢於直諫的張九齡越來越冷落。

做了宰相後的李林甫,欲獨攬大權,處處排擠已經處於弱勢的張九齡,並培植自己的勢力,將沒有多大能力、對自己唯唯諾諾的牛仙客提到了工部尚書職位。

736年,張九齡的門生,監察御史周子諒上書皇帝彈劾牛仙客,因為奏章中有巫蠱之詞,措辭不當,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在李進讒言之後,唐玄宗大怒,將周子諒打成重傷並流放;又因周子諒是張九齡引薦的,藉機將張九齡貶做荊州長史。張九齡徹底出局,直至公元740年去世。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張九齡在韶關的墓地

此際念公真晚矣

敢言的張九齡被排擠出核心以後,唐玄宗將大小事務交於李林甫處理,李林甫權勢一手遮天,朝中大臣一個個噤若寒蟬,再也沒有直言諫之人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755年,二十多年前張九齡堅持要處斬,卻被唐玄宗救下的裨將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唐朝進入了長達7年的動亂期。後世人認為,唐朝的衰落,不能從安史之亂算起,應從張九齡罷相開始。

此時,張九齡已經去世了15年。在這期間,唐玄宗過的是醉生夢死的逍遙生活,很難想起曾經那個處處與自己為難的廣東人張九齡。人窮則反本,在他逃亡路上,回憶起張九齡做過的每一件事,此時他都覺得正確無比。對於之前自己對張九齡的冷淡,對他處處的打壓,此時追悔莫及。他寫了一副對聯:

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

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張九齡碑文

當他還在蜀中逃難時,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了一個使者,專程赴韶州祭奠張九齡,並親自寫下詔書,給予張九齡高度評價:

“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嶽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於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臺之位。可贈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在這裡,唐玄宗不僅肯定了張九齡的先見識人之明,更對他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的貢獻給予了度評價,可謂字字千鈞。他在這裡對張九齡的褒獎,也是對自己晚期執政昏庸的發自肺腑的懺悔

馬嵬兵變後,唐明皇愧疚不已,哀嘆“此際念公真晚矣!”

張九齡主持修建的梅嶺古道

斯人已逝,如今留下來的,只有張九齡開鑿的大庾領古驛道兩旁的梅花,還有千年以前唐玄宗在張九齡墓前留下來的褒獎詔書碑刻,它向後人訴說著一個盛世皇帝對這個廣東人的愧疚,以及那綿綿無絕期的悔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