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蔽日的蝗災,它究竟因何而來?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當前正在肆虐的蝗災。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消滅蝗蟲,蝗災的擴大趨勢可能會延續到今年6月,規模甚至可以增長到當下的500倍。

其實在全球而言,蝗蟲並非稀客。比如在我國,蝗災是與水災、旱災並列為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有史以來,我國蝗災頻發,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蝗災爆發之時,莊稼被吃得一乾二淨,糧食顆粒無收,百姓餓殍遍野。晉懷帝永嘉四年“大蝗,自幽、並、司、冀至於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盡”;晉元帝太興三年,“徐州及揚州江西諸郡蝗,吳民多餓死”。《明史五行志》記弘治六年的蝗災說:“飛蝗自東南飛行西北,日為掩者三日。”

遮天蔽日的蝗災,它究竟因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蝗災的始作俑者是蝗蟲,而各地的蝗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在我國分佈的蝗蟲大多數為東亞飛蝗,而這次造成非洲蝗災的名為沙漠蝗蟲。

沙漠蝗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它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據估算,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同時繁殖力旺盛,每年至少會生兩到五代蝗蟲。同時蝗蟲們天生是貪得無厭的食客,所到之處幾乎蕩盡一切綠色。

遮天蔽日的蝗災,它究竟因何而來?

那麼,蝗災為何會出現呢?為此科學研究者們付出了將近百年的努力。

最終的研究結果看似卻非常簡單——食物匱乏。因為天氣環境遭到破壞,越來越少的植被無法供給龐大數量的蟲群生存,自然形成了遷徙。但漫長的遷徙顯然並非這些喜好獨居的蝗蟲所能應對的,此時它們就會在體內產生特殊的生理反應,有了集群的要求,為此形成數量足夠龐大又緊密的集群,以便在經過長途飛行的巨量損耗之後,還能保留下足夠維持族群繁衍的規模。

如今科學的防禦和技術的進步都讓我們看到了治理蝗災的顯著成效。然而事實上,與技術的進步一同增長的缺失不斷頻繁的蝗災爆發趨勢。

遮天蔽日的蝗災,它究竟因何而來?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蝗蟲正是檢驗一地生態穩定的最好標準。空中噴灑農藥、病原微生物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減“蝗災炸彈”的威力,但更積極的應對措施,應當是掐滅將其引爆的引信。

回顧蝗災爆發的機制便不難發現,古代中國的蝗災肆虐,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森林砍伐與耕地開墾,同樣的故事也在今日東非地區上演。

蝴蝶煽動的翅膀也許引起的不只是颳起的一陣龍捲風,究竟如何找到與自然的平衡最終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得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