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持續幾天,尚雯婕和許飛,厲娜,唐笑,楊天真哦不韓真真,幾位2006超女因為在《王牌對王牌》節目中重聚,隨之而來引發了一系列互撕與熱搜,我感覺這是作為“鬥獸場”的娛樂圈,再度上演的殘酷而尷尬劇情。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唐笑在直播中說,不確定完全不知情的尚雯婕,看到她們是驚喜還是驚訝,“會不會覺得一幫窮親戚找上門”,這就是現實荒涼的底色——2006年,本就不是為“朋友”來的女孩們,經歷幾個月明爭暗鬥,之後繼續掙扎在社會優勝劣汰裡,她們各自的感慨肯定很多,要一起感動很難。

2006年超級女聲的一個幸運之處,是每個分賽區都推出了十強選手的單曲合輯,由此誕生了一些也許紅也許不紅,在青澀中自有動人之處的作品,多年來,我竟然都還記得尚雯婕《crazy love》,許飛《那年夏天》,厲娜《NaNa》,張楚格《習慣》,李璇《福爾摩斯》,張亞飛《愛得太多》,韓真真《西班牙野玫瑰》……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4年過了,當時被認為徒有其表或者天賦異稟的女孩們,在如今這個依然光怪陸離有過之無不及的娛樂圈,是會湮沒還是逆襲?不顧一切去拼搶的過程裡,我們失去得到的又到底是什麼?


至少,我認為,尚雯婕是完全有底氣可以“做自己”了。


蹲在地下為了當年的那份“共情”而流下眼淚是真的,但老孃就是不願意參加“塑料姐妹花”的聚會,就是不想回復私信,那也是真的。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因為,從2006到2020,我們看到了尚雯婕到底在忙什麼。

“是時候重新認識尚雯婕了”,默默打出這句話,才發現這句話已經說了好久,大約是在2011年寫給專輯《in》的樂評《一次必須驚豔的迴歸式爆發》中,我就以“從音樂到身份,她徹底擺脫了超女乃至流行歌手的侷限,用一種藝術創作的意識大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先鋒之路”,作為結尾。

但在更久遠之前,我對她那張《全球風靡》專輯的評價是——“以前那種文藝、小資、白領的氣質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lady gaga式各種魂不附體的造型+音樂全方位模仿。雖然華誼花費了重金打造,但我們只是感到驚恐,而不是驚豔。”

看看,雖然稱不上是“黑轉粉”,但我對尚雯婕的認識還是經歷了一個改變。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很坦然地接受這個改變,因為尚雯婕和她的團隊確實做得好。

我曾經很喜歡那個文藝白領調調的她,但更欣賞現在這個有哥特範兒和絕佳爆發力的她。至於這些年有過的諸多爭議與質疑,對比如今,我只能說大部分時候大部分人的心態很奇怪——


看到別人出挑時往往先有嫉妒與懷疑,但若是人家越發扶搖直上,只留給自己望塵莫及的背影,便只有閉嘴稱羨的份兒了,正如現在的尚雯婕,早已經走在一條無需顧盼他人目光的大道上。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其實,在憑藉《我是歌手》、《聲入人心》等熱門節目讓全國人民大規模意識到這份魅力之前,她的努力已經持續了好些年,從決心嘗試“電子唱作人”道路的那一天起,經歷各種謾罵攻擊的水深火熱,到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冷淡質疑,最後居然還是在那個曾經給予她夢想開始的、最接地氣的湖南衛視舞臺上,全方位展現了自己的蛻變,尚雯婕的磨礪與收穫,來自於她和她團隊的那份堅持。

所以,再回顧一下我2011年寫給尚雯婕的文字,關於在我心裡認為對尚雯婕來說具備“開天闢地”意義,讓她終於可以徹底和過往的超女、白領、文藝種種標籤揮手告別,走出真正屬於自己道路的這張專輯《in》,我想說——生活是無數漩渦交織而成的洶湧暗流,只有用靈魂去熱愛和創造的作品,能讓你浮出水面。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尚雯婕《In》:一次必須驚豔的迴歸式爆發


《In》的出現,宣告那個近年來總是跟雷人造型扯上關係的尚雯婕終於正式迴歸音樂,而且是一種大徹大悟之後的化繁為簡——

正如新專輯封面造型,以往總是張牙舞爪的“尚嘎嘎”,這次竟然從面容到名字連一個完整呈現都沒有,只留下那雙穿著黑色高跟鞋的長腿,在大片白色裡孤傲地擺出一個姿勢,挑逗你對她“內在美”的猜測和好奇。毫無疑問,尚雯婕在造型話題上借鑑了Lady gaga,也唱過《連卡佛小姐》、《SOS》等幾首故弄玄虛的口水電子舞曲,但其音樂取向並沒有落入真正東施效顰的誤區。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經歷前三張唱片快速打造的文藝青年路線,到《時代女性》初露野心的轉型摸索,以及《全球風靡》、《Nightmare》的大膽嘗試,尚雯婕在跌跌撞撞中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定位,並在《In》中呈現出爆發式的驚豔蛻變,水準之高令人想到迄今兩張最具代表性的超女轉型專輯,即譚維維的《譚某某》和周筆暢的《i,魚,光,鏡》,但跟後兩者需更多借助於製作人謀篇佈局不同,尚雯婕在這張由自己擔任製作人的專輯裡體現出更加全面而強大的掌控力,《In》就像一部精緻聲音電影,將尚雯婕作為歌手的氣質透過演唱、詞曲、編曲、形象各個方面進行了一次情節完整的呈現。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張《In》集結了各種尚雯婕能夠掌控的精華元素,比如跨越英、法、粵、國多語言的演唱,中西合璧的編曲,以及最時髦的電子化包裝,不過真正支撐其“內核”的,還是尚雯婕及其團隊對個人風格的精準定位。


尚雯婕在這張專輯裡表現出自己構築的強大精神世界,並且和人們生存的現實世界連通起來,擺脫華語樂壇的主流桎梏,不能用非主流或者小眾這些蒼白刻意的詞語來形容——

《In》帶著一種蒼白病態的哥特死亡氣息,充滿黑暗冰冷躁動的工業化氛圍,跟浮華的娛樂圈生態格格不入,專輯定位宣稱“實驗電子”,不盲目追逐時髦泡泡糖舞曲,而是把Trip-Hop氣質滲透進細枝末節,大部分作品都由尚雯婕自己包攬,帶著她結合個人經歷後對於人們生活和精神狀態的思考,從創作角度而言並非完美,卻有豐富的意境可以延伸開來。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專輯作品只有9首,卻不會讓人有殘缺之感,而是剛好錯落有致地分成幾個部分。

開篇三首歌是迷幻意識流,人聲嘈雜的《暗流》堪稱完美Intro,異常冷漠的鋼琴節奏包裹電子碎拍,尚雯婕喃喃自語的口白帶著咄咄逼人氣場,“It’s like you’ve dared to say you know me,It’s like you are all dead to me”,她不乞求理解,她要你必須真正瞭解;


歌劇唱法的《荒謬的愛》用二胡和電子的混搭進一步營造神秘氣氛,《靈魂的去向》採用大量歐洲復古電子Vintage音色烘托尚雯婕經過合成器處理的嗓音,出彩的編曲令她在情感和唱功上的表現得到有力發揮。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隨後《沉迷》、《傾慕者的幻想》用搖滾和舞曲貼近聽眾的耳朵,更為上口的旋律增加了專輯的流行氣息,卻沒有媚俗之感。

由上一張《Nightmare》改編的兩首粵語歌《阿修羅》和《緊箍咒》作為另一部分出現,原版英文演繹本來完美,編曲又幾乎毫無改動,所幸林若寧頗具水準的歌詞撇清注水嫌疑,以東西方神話借喻人性與情感的思路巧妙,不僅令音樂性有全新詮釋,更讓專輯流行性得到擴大。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如果說有什麼不足,就是隨後的《我就這樣》稍顯突兀。前面的作品已經編織出嚴密完整的氛圍,鄉村民謠風格的《我就這樣》無疑破壞了聽覺和意識上的連貫性。

多年學習法語的經歷讓尚雯婕的國語發音方式與眾不同,卻不一定見得討好,況且這種自我表達類題材實在不新鮮,光是超女裡就有譚維維《譚某某》、劉力揚《我就是這樣》等各種類似作品,甚至尚本人之前唱過的《連卡佛小姐》都更適合這張專輯的氛圍。

收錄這首作品也許是希望能對前面一系列“重口味”進行緩解,給聽眾喘息空間,可惜讓人陡然間對《In》苦心營造的電子化氛圍走了神兒。


相比之下,收尾的《夜之繆斯》很完美,源自印度的東南亞古老旋律,優雅法語歌詞,大量中國傳統樂器融入西方電子編曲,這首混搭太多元素的世界風作品沒有矯揉造作的生硬,反而讓人對尚雯婕的蛻變再次油然而生驚豔感,極富原生態的人聲演繹和編曲結合得天衣無縫,明亮純淨的色彩足夠讓之前沉重的黑暗氣息得到緩解,用殊途同歸的形式統一整張唱片的氣質。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人的認知很奇怪,有時候固定印象一旦形成,日後往往就很難打破。

這幾年大多數人看待尚雯婕的方式顯然處在一個不夠客觀的狀態,我曾經在微博上說過,尚雯婕的造型確有驚豔之處,但關鍵是人們都對她知根知底,看著選秀時的中性土妞兒陡然變身咄咄逼人高舉時尚大旗甚至親自設計產品的犀利女,著實無法信服,更讓“潮人”們無法容忍由她來引領潮流。

但不管怎樣,“這份堅持值得肯定,相信她必有真正使人心悅誠服的突破,從形象到音樂。”如今看來,原來我們不需要等待太久,驚豔震撼的《In》已經足夠讓人們清醒認識到尚雯婕的進化有多成功——


從音樂到身份,她徹底擺脫了超女乃至流行歌手的侷限,用一種藝術創作的意識大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先鋒之路。


尚雯婕不跟“過氣超女”一起玩兒的底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