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選購-CPU

之前給大家介紹了新手如何選購電腦(新手選購電腦該考慮哪些因素),今天給大傢俱體下CPU。

處理器CPU主要參數就是核心數、處理器主頻、三級緩存等,但是架構、功耗等因素同樣決定處理器的性能高低,而小白通常只是關注前幾項重要參數,而一些電商無良商家就會在這上面做文章來欺騙消費者。

電腦選購-CPU


如何看cpu性能如何

  核心數

  CPU系列 如早期的賽揚,到奔騰雙核再到酷睿(core)雙核 ,目前主流處理器有corei3與i5,i7以及AMD四核處理器

  CPU內核 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64位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四核心,甚至更高的核心,核心越高性能越好。

  內核電壓(V) 1.25-1.4V 電壓越低,功耗越低。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目前 多數處理器為45nm技術,高端處理器目前採用32nm,越低工藝越高,相對檔次就越高。

  CPU頻率主頻(MHz) 2800MHz 主頻越高,處理器速度越快

  總線頻率(MHz) 800MHz

電腦選購-CPU

  下面進行決定cpu性能的決定參數性能指標

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

  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片面的,而且對於服務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係,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英特爾)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Hz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GHz的Intel處理器。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電腦選購-CPU

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臺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臺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臺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臺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主頻而得到高倍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r 酷睿2 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現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戶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

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盤。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複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盤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務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芯片。內部的芯片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現在筆記本電腦中也可以達到2M,而服務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可以達到8M以上。

  L3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遊戲都很有幫助。而在服務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盤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佈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芯片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總線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服務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總線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CPU天梯圖查看方法:關注小編回覆“CPU天梯圖”,獲取天梯圖查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