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善 若 水


已逝的父母,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母親易維學近八十歲時離我們遠去,她對我從小叮囑:做人心善,待人和善,不忘行善。這麼簡單的忠告,那麼親切、耐味的話語,始終記憶猶新,伴隨著我成長。真正意義上的善,是一種自然的表露,不是虛構,不是作秀,而是像水那樣低調往前地流動。母親善良、勤勞一生,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名利謙如水,在我心目中是那麼崇高、偉大。

上 善 若 水


母親在臨江郵電支局工作三十多年,一直堅守話務員崗位,長期熬更守夜,值夜班幾乎沒安穩睡覺,母親和藹、謙讓,正直厚道,純樸、踏實,忠於職守,得到過各級很多榮譽。休班時間還餵豬、種菜、家務等累活,她閒不住,也抽空做些雜工,為的是補貼家用及幫襯親友,因親戚較多,普遍缺吃少穿,免不了適當支助他們一些,寄讀我家的學生絡繹不絕,當時城鎮戶口,糧食平價供應,而我家一樣是經常吃麥面、紅苕之類過日子。眾所周知母親賢惠、好客,遵孝道、守禮儀,省吃儉用,默默奉獻。

上 善 若 水


臨江古鎮上曾經貧窮的人們,幾乎對她印象深。打聽到很早清運垃圾的周家,人多生活很緊張,她不嫌貧愛富,主動接觸,瞭解到他們飢餓的情況時有發生,還把捨不得吃的臘肉給過他們(當時吃肉是很奢侈)。她一貫慷慨、心地慈善、扶弱濟貧,盡心竭力幫助人家。我都記不清楚,上次鑫泰電子易總一起還談及他家窮(小的時候),那時一家人餓飯的窘況,母親看到他們窮不是疏遠而是仍然親近、交往,並且還是時而關心、體貼,雪中送炭,拿出些米麵讓他們吃。困境中的經歷,一想起來就讓人觸景生情,百感交集。母親實在、熱情,以誠待人,對同事、朋友、鄰里都十分仗義、大氣,從不吝嗇。

家住在郵局裡,記得還有一次放學回家的事:一個農村婦女來寄信,剛好正午郵局停業休息,她坐在我家凳上等開門,看見正在煮飯的母親(似乎當成單位炊事員),先討了口米湯喝,接著她擺談家農活多又還沒多少吃的,長期能有點洋芋、蘿蔔填肚就不錯,面對她飢餓潦倒的樣子,母親把鍋裡已熟的大米飯滿滿地盛了一大碗提前讓她吃了個飽,本來一頓米飯就很少,學生中午放學回來只有吃豌豆包穀充了個數(當時我們都不明白,外人三四也管得那麼多)。後來醒悟:行善積德——在人家最艱難的時候理應伸出扶助之手,這就是她的博愛情懷,只要與她接近,就能感受到她的關懷、溫暖,很窮的興許享受過她的救濟、善舉。母親真誠、仁慈,公而忘私,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真正無愧六十年代的共產黨員。

上 善 若 水


前年我有一天早上去上班,開車正在路上看見臨江同院老倆口偏偏倒倒呆在路邊,我停下車過問到他老伴病發作,急需上醫院,在等出租車,我就乾脆先送他們到了醫院。去年我向母親談到,無意中她才給我透露一事,現在咱們條件也還不錯,沒必要為這小事去理論,權當沒發生過:那次我結婚頭兩天開始辦席,剛剛買了幾十只雞準備大辦酒席,好好地關在郵局後院的這麼多雞,竟然晚上全部悄無聲息地飛了。我家被盜不久有人知道是誰幹的,別人看見同院的這家人在中和場附近大量賣雞(她若無其事,這麼多年沒有告訴我們,堅守“和為貴”)。這折射出母親比較突出的品德,大度、包容,不計較個人得失,大智若愚,以善結緣,如水人生,隨遇而安。

父親走得早,母親呵護、養育我們幾姊妹,老了也不願意增加兒女負擔。年輕時操勞過度,最後重病纏身,給她請妥了保姆,病情稍好轉就讓辭退了。有時住在開州、達川、重慶、上海等城市都生活不習慣,主要還是捨不得離開故土、遠離親友,她自己覺得這樣過得也很快活,至少也讓我們有所慰藉。她平易近人,與街坊鄰居始終相處親密、和善、融洽,她雖然讀書不多,處世智慧超群,助人為樂、捨己為人,稱道的老鄉還真不少。那天鄰居說,她偶爾唸叨,病發著了要死就死利索,不能拖累後人,他們都在上班。果然正如老人家所願,倒床沒多久就平靜安祥地走了。沒做到無微不至關照好她,我也自責,現在孩兒們孝敬的機會也沒。母親自立,剛強,樸實無華,光明磊落。她匆匆地離開,親人們悲痛之餘,追思永久!

上 善 若 水


回憶這些平凡往事,僅僅只是母親難能可貴的閃光點滴,她幾十年如一日的言行,為人做事的品格潛移默化我們,她的教悔、囑託,銘記於心。她嘆息沒多少財寶給我們,都靠自己去發展創造。雖說沒留下什麼財產,其實母親的美德、口碑就是最珍貴的遺產,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值得後輩們代代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