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困惑,是機遇還是陷阱?丨藏拍觀點

全球化下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困惑,是機遇還是陷阱?丨藏拍觀點

全球化下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困惑,是機遇還是陷阱?丨藏拍觀點

張小雪

獨立寫手,現居北京。紐約大學碩士畢業。擅長寫作文學、美學、藝術史。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對彼此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藝術史的書寫、藝術實踐、展覽、拍賣收藏機制也隨之呈現全球化趨勢。

20 世紀80 年代第一批走出國門的藝術家:蔡國強、徐冰、黃永砯,陸續簽約外國畫廊為中國藝術家打開海外市場。剛剛過去2019年,中國純藝術拍賣市場以41.02 億美元的總成交額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對於中國藝術家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審視藝術生產機制,找到自己定位的同時完成自己的藝術探索對於中國藝術家來說是一大挑戰。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北京保利拍賣2019春拍·新聞發佈會

現代藝術家更像一個綜合體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或工匠。他們不僅要表達自我、傳達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對世界的認知,更要懂得如何適度包裝自己、瞭解藝術市場的運營機制。平衡藝術與商業已經成為了藝術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此情此境下,中國藝術家也感到無所適從。

東方的藝術語言和文化內涵既是風格也是約束。東西方融合對藝術家而言並不簡單地意味著用西方的油彩畫出文人畫的意境,或是用水墨展現西方的透視和造型。

徐冰曾提到赴美后剛接觸西方藝術的感受:

“其實剛去的時候,我確實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和國際接軌,而且希望被接納為一種國際語言、一種當代藝術語言。但藝術家的計劃和他的結果,並不取決於藝術家自身,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此。即使你想用西方的手法,可實際上你身上帶著的東西必然要跑出來幫助或者害你。”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幽谷早春 徐冰

蔡國強也提到,人們對於中國藝術家探討的問題有一個相對侷限的期待。他甚至有點悲觀地說:

“從藝術史的角度看,中國藝術家對現當代藝術一點貢獻也沒有”。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發情山 蔡國強

享譽全球的中國藝術家們,大部分有旅居海外的經歷,這讓他們能從傳統的語境中跳脫出來,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思考,但僅有思考對於藝術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

藝術家面對殘酷、動盪的藝術市場也有著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擔憂影響著他們的創作。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嘉德拍賣現場

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曾無奈地慨嘆道:

“沒有人會覺得是需要先踏踏實實把東西做好的,大家都覺得趕快抓住時機更重要。在市場來了之後,藝術的信念被摧毀了。刻意追求某種市場趣味,而這個趣味一旦過了以後,價值就一點都沒有了。在中國好多藝術家身上都能感覺得到這一點。”

許多藝術家在這種情況下迷失,喪失了長線思考的能力和對藝術的敬畏。有些中國藝術家甚至大刀闊斧地自毀長城,全面西化來迎合潮流。

伴隨二級市場的興起,藝術評論的逐漸消失將文化的價值判斷權力幾乎完全讓給了市場。隨著藝術市場的膨脹,策展人、評論家、富裕投資方掌握的審美話語權落入全球藏家之手。機會主義的盛行摧毀了許多藝術家對藝術的信念。2008年金融危機後,藝術品基金、藝術品抵押逐漸成為金融工具的一種衍生物。缺乏明確的監督機制和寬鬆的政策造成了藝術品買賣中不透明化、高價格操控的存在。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佳士得拍賣現場

藝術家兼批評家沃爾特· 羅賓森曾在2014 年的文章中提出藏家中的一種風氣:“殭屍形式主義”。

“他們(藏家)會專門帶著投機的心態來收藏年輕藝術家的某些特定類型的繪畫作品。這群藏家會以較低的價格購入作品,然後很快通過拍賣將作品價格翻炒上去。”

從委託人制度中被解放出來後,藝術家們又陷入了不得不陷入美化過去迎合當權者的困境。

藝術資本化導致的人心浮躁成了一條不歸路。藝術全球化對於中國藝術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陷阱。

-END-

梵高生日當天作品被盜,疫情期間海外博物館快被急哭了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世界名畫頻現《動物之森》,虛擬的藝術鑑賞家設計真實理想生活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

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全球化下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困惑,是机遇还是陷阱?丨藏拍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