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托兒的市場經濟,也算是市場經濟。

不論之前的的經濟大V怎麼看空樓市,

如何宣揚地產泡沫。

事實上中國房價整體的向上,

一路走高,是路人皆知的事實。

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太理解房價的構成。

大概可以理解為,

土地+建築+稅費+營銷+利潤。

在中國的土地市場中,

有多種性質的土地,

有的直接拍賣,

拿到手“七通一平”就可以開發的。

也有需要通過舊改,

通過付出安置的成本來換取較低的地價,

還有的是通過開發定向產品,

比如產業園、寫字樓、公共建築等等,

來換取配套的住宅土地,

甚至是通過土地變性,

把其他性制度土地運作成為住宅地,

再繼續開發。

總之,

土地的成本是一個樓盤、

一套房子裡,佔比比較高的部分。

然後是建築安裝成本,

這一部分我們直接把設計,

規劃勘察其實都並進去都沒有問題,

這方面有很多誤區,

很多人認為這個成本很高,

其實這方面的成本基本是大差不離的。

拿土地成本、

樓面價來按比例推算建築成本是非常不精確的。

比如說,我們在房價5萬的城市,

倒推出一平方建築要一萬的成本。

那我們去到房價八千的城市,

發現賣8000塊,

樓面價3000的樓盤,

也做出了非常漂亮的精美的產品。

所以那樣顯然是說不通。

所以,

即使算上各種百分之幾,

到百分之十幾的營銷費用和利潤,

其實大頭還是在土地和稅費上。

在地方土地財政困局沒有新的突破時,

城市仍然需要資金做基建時,

房價大幅度下跌,

土地大幅度下跌是很難實現的。

加上國內資金很難有大的沉澱池,

其他的渠道投資也沒有房產這麼容易,

或者說不像房子這麼多年不斷的走高,

錢蜂擁至樓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是有人在炒房才炒高了房價。

如果你這樣理解,

那麼你自己本質上就是一個炒房客。

所謂供需決定了走勢,

無論你是買第一套自住,

還是置換或者純投資升值。

放在樓市裡,

不論目的你就是所謂的需求端的一份子。

需求端不斷變大,

而供應端沒有跟得上節奏,

數量不足就會推高房價。

你不要說,房子多如牛毛,

空了多少房子。

那些房子只要所有者不把他掛牌出手,

就意味著他永遠不會成為供應端。

所以,只要不出什麼大事大危機,

在當前局勢下,有人口流入的城市,

短期內下跌那是因為供應量過大。

當局勢發生變化,

供應量被人為或者天然限制的時候,

情況就會相反,漲就成了主流。

畢竟物以稀為貴。

畢竟就算是有托兒的市場經濟,

也算是市場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