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

建築行業就是一個圍繞建築的設計、施工、裝修、管理而展開的行業。

然而現在的形勢是越來越多的建築行業從業者開始轉行,原因是什麼?他們會轉到哪裡去呢?

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

(圖源網絡,侵刪)

—— 為什麼要轉行?——

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大好,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會轉行呢?原因很心酸!

1、累

建築行業不管是鐵建,房建,公路,市政,水利,等等都是一樣的,非常累。免費加班是常事,通宵也很正常,甚至是剛入行的時候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都是很正常的(當然我指的是技術部門)。

2、常年沒有假期

不管是週末,還是法定假日,基本都是沒有假的。除非,是因為一些特別原因導致的停工。

3、人脈

很多建築單位,尤其是國企,升職不是看你的能力,而是人脈。沒有關係很難進到機關的,而沒有進到機關,那就意味著你這一輩子可能都是跑工地的命。一些中鐵,中建啥的都是沒有進機關,那麼你就常年的全國各地跑吧。

近幾年,由於受勞動力斷層影響,建築工人工資漲幅較大。加上國家重視,法規逐步健全,拖欠工人工資已少見,加上建築企業的工人工資保障金這關鍵條款約束,環境比以前改善不少。不過,房地產業降溫帶來的影響也不小,工人工作機會也相當緊張。

眼下,社會需要考慮的是:六十後,七十後這兩代農民工老去,建築勞動力市場將是個問題!嚴重的勞動力斷層,不是漲工資就能解決。

建築行業工人的養老保障才是關鍵!

綜上所述,很多人都打算從建築行業跳出來,如果沒有莫大的勇氣,建築行業還是要謹慎考慮的。


—— 建築行業轉行三大方向——

1、“互聯網+”催生智能化建築

在“互聯網+”浪潮下,建築行業出現一個新詞——

智能建築。只有兩張床大小的迷你臥室,電鈕一按自動轉換成一間智能辦公室;房屋牆體開裂了,塗上納米“創可貼”,裂縫即強勁彌合……擁抱互聯網的建築,就是這麼的“潮”!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築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技術、雲計算等,都可以打破傳統發展模式。而這些技術手段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進而作用於建築行業,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嫁接“互聯網+”是智能建築發展的熱門趨勢。智慧建築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而“互聯網+”理念的植入,為“智慧建築”大廈的構建提供了無限可能。因此,智能建築是建築行業未來的必定趨勢,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築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予以重點推廣。目前,我國智慧建築市場產值已超過千億元,並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未來市場可達數萬億元。

雖然國內智能建築發展火熱,但智能建築行業還處於混亂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建築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類型的建築項目有著不同的智能化要求;

02、系統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築市場主要在建築領域要有針對性地開發,滿足工程各種要求。怎樣把好的東西用好,要有設計、規劃、施工、監理、驗收一整套的流程,在這當中,與系統集成商的水平相關,系統集成商要與建築領域相關部門很好結合;

03、缺乏原創產品。我國建築智能市場正處於成長期,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逐漸提高。低端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規模較小不具備核心能力的廠商將會被淘汰;高端市場的增長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但對進入者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都將提出很高的要求。未來本土一些具備較強資本實力和技術能力的企業將能充分分享行業的成長,獲得較快的發展。

小編總結一句,雖然目前智能建築發展局面較為混亂,但國家大力倡導的節能建築、綠色建築都與智能建築聯繫密切。在市場自發需求和政策鼓勵的推動下,我國建築智能化市場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2、現代化建築工業轉型3D打印是絕對不能缺席的“狠”角色

除了自動化設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築行業轉型,還有一個“狠”角色是不能忽略,它就是3D打印

3D打印進入建築行業的最初表現形式是建築模型,此類模型或用來為客戶展示房屋樣式,或被擺在家中當做藝術品欣賞,雖創意十足,但卻是3D打印在該行業中最低級的應用。隨著技術進步,如今3D打印實體房屋已被證明其可行性,一些3D打印實體房屋也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

從技術角度講,用3D打印技術製造一棟實體房屋有兩種方式

一是打印出各房屋部件再進行後期組裝;

二是直接打印出成型房屋,後期僅需按要求安裝門窗等即可。

總體而言,由於3D打印結構是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因此,無論上述哪種方式,都允許工程師在建築材料、建築結構改造等方面有更多的發揮餘地。如果說後期組裝是3D打印建築目前可行的模式,那麼,

一次性打印實體房屋將是未來主流發展趨勢。

3、無人機、機器人開啟建築自動化

小編之前看到一段小視頻,視頻內容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操縱幾架無人機搭建起一座長7.3米能支撐一個普通成年人體重的繩橋。

視頻顯示,這些底部安裝線軸的無人機能把繩繞在腳手架橫豎兩根杆的交叉處,還能牽著繩穿梭在腳手架之間,編織成一張網,也可以說是一座繩橋。它們有時單獨施工,有時兩架無人機一起編織繩橋。

這個視頻主要是為了告訴大家,無人機完全可以獨立實現全部的建築行為,雖然暫時的建築成果承重能力有限,但這已經足夠說明無人機的應用潛力。事實上,無人機最為關注的發展潛能在於其替代部分人類工作的可能性。諸如建造繩橋這種,存在一定危險性和困難性的工程,無人機的存在顯然成為了建築工作者的福音。建築專家認為,能飛行的機器比傳統建築機器有很多優勢,尤其是,他們能到達空間任何一點並能飛進或環繞任何已有的物體。

除了無人機,機器人是建築行業的另一個福音。有了機器人的存在,建築施工即將進入到新時代。筆者可以先給大家說個機器人在建築行業的應用案例。在美麗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香港新世界大廈正拔地而起,但這座大廈的外防護架與傳統的竹竿腳手架不同,它採用的是一種全新的能夠自動提升的全金屬腳手架——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世界首創的建築施工防護機器人。

這種新型建築防護施工機器人不僅性能優越、安全可靠、提升迅速,而且操作簡單,每層提升兩個人就可以搞定,節省了大量人力,這對人工費很高的海外市場來說,僅此節省的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事實上,建築施工防護機器人已在迪拜、新加坡、澳門及國內等中心城市多個項目成功使用。

在建築行業,砌磚機器人也是“神”一樣的存在。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砌磚工人非常的辛苦,而隨著砌磚機器人的出現,並開始大量投入應用,使他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舉例:

01、現場施工中,通過互聯網實時反饋控制進度,遠程控制架橋機等機械設備。

02、設計的時候,建立整體模型,自動統計工程量,自動出圖(這才是它對設計院最主要的吸引力,目前尚無軟件能夠做到精確且符合規範)。修改方案後各變量隨之調整無需人工處理。

03、交付運營的不單指工程本體,還包含周邊電力、監控、火災等諸多系統的整合平臺。隨時觀看建築本身受力情況,預測其耐久度。

—— 建築行業常見五大員轉行——

建築行業常見五大員(監理員、施工員、預算員、安全員、資料員)工作各具特點,人的脾氣性格也會隨著工作有所改變。那麼針對這五大員,他們轉行分別適合做什麼呢?

1、施工員

施工員在工地做管理久了,基本上只做事很少顧及所謂公司制度。他們習慣了自由,坐不住,簡單點說辦公室的工作不太適合。說的誇張一點,辦公室坐著如坐針氈。那麼對於這種人,小編建議做業務員比較合適。畢竟都是出去跑的,不需要理太多所謂規章制度,有成績就行。

2、預算員

預算員做久了,人變得細心,耐心也好,做事不急不躁。小編認為沒必要轉行,因為本身就可以去造價事務所等相對穩定的公司。如果,實在是因為辛苦想脫離建築行業,小編認為轉財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安全員

安全員責任心很重,因為建築工程質量、安全馬虎不得。安全員做久了看到不規範的事就難受,就想著糾正它,有點強迫症的感覺。所以,轉行的話小編認為做產品質量員或者服務業的品質管理員比較合適。

4、資料員

工地上的資料員一點不簡單,絕不是你理解的收發資料,不僅需要做到上通下達,而且需要學會各種表格,必要時還必須懂得溝通協調,因為你得找監理、甲方等管理方簽字。所以,一個優秀的資料員,除了本身的檔案管理能力外,溝通協調也是不錯的。如果轉行,小編認為文秘工作都可以,辦公室行政也不錯。

5、監理員

監理員在工地地位不高,相對壓力也很小,久而久之變得懶散,甚至磨掉上進心。那麼這種人要轉行,小編認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不能再為了餬口而將就,需要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如果不求上進,監理員適合轉行一些壓力較小的工作。

—— 轉行後怎麼樣——

深處建築行業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太累了,太苦了,沒有女朋友,沒有假期,工作不好乾,想轉行……而身邊幹建築的許多小夥伴也都放棄了這個專業,重新選擇了新的工作去幹。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那些從建築行業轉行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乖張的乖

一個朋友建築學畢業三年,目前轉行餐飲行業做總經理助理兼市場,轉行一年多,目前在一線城市月薪不算績效1.8W+。雖說做著看似跟以前不相干的工作,每天也很辛苦,大腦更是需要高速運轉,還需要隨時準備各種“撕逼”,但他表示很喜歡轉行後的狀態。

@張李三

建築學畢業三年,已轉行!賺的沒有同等工齡的建築行業多,但是快樂!十分感激學習建築學這個專業,對,是感激!

建築學五年,熬過數不清的夜,畫過數不清的圖。但是這五年付出真的是有回報的,在轉行後的工作中反映尤為顯著:做的PPT版式精美、內容精煉;分析事情邏輯清晰;市場調研有理有據;文字、圖片排版要求異常嚴格;對歷史、空間感、美學等都可以談說一二;對旅行、攝影極其熱愛;對新鮮事物學習和接納的程度極高......還有很多,這些都源於建築學專業對我的影響,並深入骨髓!

@985精英男

哈工大本科,某中字頭建築行業央企幹了7年。目前在國家部委工作已經幹了4年了,一句話,每當一週7天加班到8點,每當出差去非洲坐飛機30多個小時去了呆1天再回來30多個小時,每當每月看著拿到手7000多的工資,眼淚忍不住要掉下來的時候。想一想曾經在建築行業的那7年,感覺這點苦根本算不了什麼,現在好幸福,要珍惜。

@Q人類

轉行三年,現在步履維艱。之前的職業規劃很豐滿,幹過設計,混過地產,也搬過磚,海外留學開過光。

閱盡千帆,修成正果,王者歸來,吊打三路。現實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

一是履歷很尷尬,不管對地產還是金融公司來說,這個人每個階段工作年限都只有2年左右,一路從設計院幹到金融機構,註定每個階段的工作都不會太深入。招來當小嘍囉不一定會來,當小領導呢,能力經驗又不夠。事實上對自己來說,如果找我去做設計,做開發,搞財務,我是拒絕的,投行想去吧又去不成,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年齡尷尬,就算願意到投資機構從頭開始學做前臺業務,別人也會想啊,同樣是找搬磚屌,幹嘛不找個年輕的剛畢業的呢,而且這個年齡想走校招,自己都想笑。

@今天的磚燙手

座標上海,工作五年。年初的時候從上家公司離開,當時市場還沒那麼差,陸陸續續還有些活,市場上招人的公司也還有一些。當時還沒想到要換個新職業,不過那會陸陸續續收到一些非設計的Offer,教育培訓機構讓我去教學生做學校申請的作品集,特斯拉的offer讓我轉室內去設計他們的4S店,還有就是些還算搭邊的甲方機會…

然而當時我腦子瓦塌了!!不知為什麼就全部拒絕了,最後還是找了家建築設計公司,繼續畫圖。然而內心是崩潰的,本來是躁動的,想自己乾的,尤其看到原來的同事離職後現在都在各種自己幹,順便吃吃喝喝四處玩,很是羨慕!!

……

曾經幹建築的小夥伴們,有感同身受的也都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小編在這等著聆聽你的故事!


—— 由建築業轉行的名人——

我們從世界各地建築學院的畢業冊中整理出一個最意想不到卻又星光熠熠的名單(以下只是取少數舉例),這或許是建築工作室中多樣化才能的一種體現。

● 拖馬斯·傑斐遜 美國前總統

●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現職總理

● 麗莎·哈拉比

世界議題活動家

● 托馬斯·哈代 小說家

● 湯姆·福特 時尚設計師

● 比爾-蓋登 前Dior設計師

● 艾斯·庫伯 說唱歌手

● 詹姆斯·史都華 演員

● 柯特妮·考克斯 模特

……

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

(圖源網絡,侵刪)

今年建築行業的情況,想必大家都有所聞。在此背景下,工作較為清閒,拿著微薄的薪資,有轉行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轉行有風險,行動需謹慎,如果你認同以下觀點的任意一點,那麼你就很適合轉行:

1、有自己非常熱衷的興趣愛好,想要把它作為自己的工作甚至是事業;

2、建築行業加班頻繁,沒有時間生活,想要尋求高時薪的工作;

3、依然熱愛建築,離開一段時間沒什麼,有機會再回來。

希望本文能幫助大家理清思路,收穫更好的職業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