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人工智能的认知复杂度

阳志平是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也是一位认知科学家。在一篇原创文章中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读人工智能。

深度|人工智能的认知复杂度

2016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先有AlphaGo战胜李世石,到了年底又有Master连胜60场,横扫中日韩围棋高手,一时间舆论为之震惊。

要用认知科学解释这个现象,需要引入一个概念,认知复杂度。什么是认知复杂度呢?就是指你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认知复杂度高的人,善于同时用互补,或者互不相容的概念来理解客观世界,因为真实世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一般的棋类游戏,认知复杂度比较低,比如象棋。以往的人工智能,在这种棋类游戏上能获胜。但是围棋不一样,围棋是高认知复杂度的游戏,同时标准化程度也高。围棋高手需要全局判断和瞬时决策的能力,这和真实世界中,一位CEO管理公司所需要的认知复杂度不相上下。所以,人工智能战胜人类高手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认知复杂度,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万小时定律”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管用。这个定律仅仅适用于认知复杂度偏低的专业技能,比如说弹钢琴、开车等等。像销售、管理则是认知复杂度偏高的技能。即使练一万小时,也不一定成为一个出色的CEO。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智力和心智架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包括三个模块,一是进化模块,比如你看到蛇会害怕;二是内隐学习模块,比如你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长大后不用再学;三是情绪模块,也就是你的主观体验,喜怒哀乐。

算法心智,也就是传统智力测验测试的范畴,比如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等等。

反省心智,就是明白什么是对是错,拥有自己的良知。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算法心智,也就是传统智商测试的领域表现比较优秀,不管是记忆还是处理信息的速度,都远超人类。但是人工智能的难点,在于自主心智和反省心智。人工智能短期内很难产生自我意识和主观情绪体验。而且人类不光追求把事情做完,还要做好。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人工智能要想学会这一套标准,需要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交流、竞争,最后才会自然涌现。

简单来说,只有出现了大量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并且它们之间相互链接,形成了一个人工智能社会,才会开始涌现反省心智。人工智能会做判断不可怕,如果当它开始质疑与反思自己做出的判断,那就可怕了。

我把人工智能的胜利,看作一个历史时刻,因为目睹了宇宙中第三种强大复制子的诞生,就是“技因”。技术的技,基因的因。未来的人类将会是基因、模因与技因的载体。基因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模因和技因呢?

模因,模仿的模,基因的因。所谓模因,就是文化基因,像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等,这些东西会通过模仿,传播给别人。

技因呢,代表着程序、算法、代码等一切生活在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利益。有些人可能会想,对付机器人只要断电就行。其实,任何一种复制子都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未来的人类会时时刻刻携带着各类传感器生活。孩子出生前,技因也会写入到基因里。比如,借助于基因测序,提前调整孩子的基因,就是一个先例。

那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人类应该如何自处呢?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三类:信息型、审美型与感染型,分别对应真、美、善。近现代的技术革新也许能帮助人类对真探求到极致,但是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善或者爱高于一切。历史迭代中人类从未停止对善良和爱的追求,就像古代贵族训练当中,必然会有诗歌或文学。这些能唤醒人类善良与爱的技能,未来会越来越受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