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求職,建議挑“菩薩模式”的企業

最近因為各種原因,不論是因為“自我修煉的自學模式已經遇到了瓶頸”,還是因為“需要一個社會身份和平臺,來接觸更多的社會資源”,我開始找工作要返回職場了。在這20天時間過程中,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發現了一個企業的“哲學”問題:

越是賺錢的企業,越是經營的像寺廟裡菩薩——所以,寺廟很賺錢嘛,不但邊際成本超低、而且最終可能實現無本萬利。

創業和求職,建議挑“菩薩模式”的企業

(圖片來自互聯網)

把企業模式做成菩薩模式,這話怎麼理解呢?其實是一句非常矯情的話:看看企業能為社會、為他人,帶來多少價值

我們來還原這個邏輯的完整輪廓真面目:

(1)菩薩能夠給來朝拜他們的人們帶來“願望的實現”,起心動念首先不是自己賺多少錢,而是“渡人”,所以,因為“輸出價值”從而導致自己有了價值。(輸出價值 = 創造價值 + 傳遞價值)

(2)說到“渡人”,曾經美國西部大開發,大家都去淘金,有人做起了“擺渡”生意,專門幫助淘金的人過一條必須渡過的河流,於是自己沒有淘金,反而發了財。而現今最賺快錢的買賣,也是“教人賺錢”的韭菜局

(3)在“競爭市場”看(即不考慮壟斷市場和寡頭市場),普遍“乙方”比“甲方”更有錢,普遍“2B”企業比“2C”企業更有規模。是不是可以初步理解為:乙方或者2B行業,成就的是另一個組織的價值,而甲方尤其是2C行業,成就的是一個個單獨個體的價值,所以“批發”比“零售”能能夠更快更集中的輸出價值?(這裡不討論2C的模型比2B更牢固、風險性更低)

創業和求職,建議挑“菩薩模式”的企業

(圖片來自互聯網)

(4)站在求職者角度,看一個企業內部,老闆能夠發給員工的平均個人薪水越高(無論同行橫比,還是整個市場全行業縱比),是不是可以代表這個企業/行業越能創造價值?比如同樣是甲方企業,一個培訓行業的運營總監,會比一個餐飲行業的運營總監,平均年薪高出幾十萬。(這裡會有人反駁說:一個有3000家直營奶茶店比一個只有10家直營培訓分校的企業,前者老闆發放的“總薪水”遠遠高於後者,那麼前者能夠輸出的價值更大。在這裡,請反駁者看清楚前面有“平均個人薪水”這6個字已經統一了評比口徑。)

(5)企業輸出的“價值”本身也分高下,顧客願意花多少錢買單,就是體現企業輸出的價值的最直觀的度量衡。比如成本2塊錢的附身符,在少林寺裡面讓你用5000元“請”去,你敢說你的“平安”不值這麼多錢?而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除了“交易價值”,還可能會有“累計價值”,“長期價值”,“附加價值”……比如健身房出售的“養成健康運動的習慣”,保險業出售的“出行平安保障計劃”,品牌策劃公司出售的“品牌建設與定位策略”等等,在後續很長一段時間,還會繼續發酵並擴大價值。

而上述的拆解與分析,等於總結了創業或者找工作,如果是朝著“賺錢”的目的的話,就是儘量尋找:“能夠成就更多的人獲得更多更長期價值”這樣的產品服務方向。學習菩薩,先“渡人”,德行(價值)到達一定程度,自然鳳落梧桐。

創業和求職,建議挑“菩薩模式”的企業

(圖片來自互聯網)

回到​那句矯情的話:看看企業能夠為社會、為他人帶來多少價值,決定了企業的價值。——最初認同這句話時,那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覺得有道理就信了,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後來發現企業和客戶是“相矛盾”的,不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哄鬼的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只想著賺錢,追著錢跑,忽略對創造價值的思考和追求,結果沒賺到錢;在觀禮馬雲卸任、總結阿里的價值觀“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整個阿里系其實就是做“降低客戶的交易成本”的事,成就客戶,才重新相信“蝴蝶自來”的順序,到了第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認知​。——而這麼矯情又樸素的道理,是經濟學裡最初級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