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朗讀者》節目上,世界小姐張梓琳深情朗讀了作家劉瑜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小布谷,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這封信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感動了一大片觀眾,其作者劉瑜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劉瑜,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劍橋大學講師,現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擁有如此強大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素養,她非但沒有恃才放曠,反而不拘泥於學術,不炫耀學識,熱衷於審視周遭的一切,理智地把所有事物都倒吊起來,稀里嘩啦抖落出其中暗藏的秩序

劉瑜寫過一本隨筆散文集,叫做《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涉獵廣泛,既有宏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也有微觀的生活、電影、做飯、交友等。在作者的筆下,即使是篇幅短小的隨筆,也充滿了睿智和煙火氣,乾淨、生動又不乏犀利,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慢慢喜歡上這個有才華又可愛的女人。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有人說《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就像穿透臭氧與大氣的子彈,承載著生活的樂趣與智慧。更有人讚歎道:劉瑜這樣的作者,永遠聰明的既接地氣,又有腔調。《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分為五部分,分別是“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劉瑜用她一如既往的幽默、豁達將自己對他人、對自己、對人生、對愛情、對社會的感知娓娓道來,對於不能理解的事情保持著一個學者的態度和風範,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擇偶標準、為人處世有著一套固定又隨性的方式,對於愛情憧憬而不盲目,對於社會的認知清醒而樂觀。

讀完這本書,不由得默默感嘆,所謂感性,不是傷春悲秋,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善於從芝麻小事中剝離出生活的真相,知世故而不世故。那些鮮活的畫面作者只用寥寥幾筆便躍然紙上,整個閱讀的過程彷彿是一場靈魂的交流,酣暢淋漓。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一.真實不做作

作為文科博士,在大眾的眼裡,似乎就應該是博學的模樣:上至羅馬史詩希臘史,下至紅樓夢三國演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劉瑜本人卻是個“非典型”,她企圖淵博卻總是記不住密密麻麻的知識點,既無法對中亞文化史侃侃而談,也做不到在對話中引經據典,並不符合大家對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期待。

於是她開始自嘲“我哪知道這麼多啊,我只是人類而已。淵博的人是多麼神奇啊,他們的大腦像蜘蛛網,粘住所有知識的小昆蟲。而我的大腦是一塊西瓜皮,所有的知識一腳踩上,就滑的無影無蹤。”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對於廣闊而豐富的知識面這件事情,劉瑜沒有因為要維護自己高高在上的學術地位,而做一些掩耳盜鈴的傻事,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認: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份豁達和真實反而讓人更加欽佩。她將自己的大腦比作西瓜皮,實在太幽默,倘若真的缺乏內涵,又何來這麼多頂尖學校的學位呢?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的名言“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越是偉大的人越謙遜,他們敢於承認自己的渺小和無知,知恥而後勇。在遼闊的世界面前,一個人有多謙卑,他就有多快樂,因為他們對知識和未知永葆熱情和渴望。

二.有趣的靈魂

有趣是一種活著的、元氣淋漓的狀態,劉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形象,她活潑可愛、落落大方。誰都想不到大才女在異國他鄉最念念不忘的不是故鄉的雲朵、媽媽的嘮叨、爸爸的教導,而是一碗晶瑩剔透的豬頭肉。

她在隨筆裡寫道“我還是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只不過讓我深深地、深深地徘徊的,是人大食堂櫥窗裡的那二兩豬頭肉。”一個小小的姑娘竟然對豬頭肉如此迷戀,用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實在是一種極大的反差萌!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除了豬頭肉,劉瑜另一個特別喜愛的食物是“飯掃光”,她毫不掩飾對這種辣醬的偏愛,把與飯掃光的相遇比作自己吃飯歷史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在這異國他鄉和被我過得一塌糊塗的生活裡,飯掃光就是我的興奮劑,我味覺裡無窮無盡的小魔術。”

食物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慰藉,《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等紀錄片的火爆充分證明了:食物作為生產力在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把吃飯這件事情看得如此隆重的人,還有清代才子金聖嘆,他曾經因為反對文字獄被抓,臨行前見到了兒子,把早已寫好的遺書交給他。兒子回家後打開遺書,上面赫然寫到“字付大兒看: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金聖歎絕筆”。幾天後在南京行刑,他的頭被砍下,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好奇的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一個是“疼”字。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有趣的靈魂註定會在有趣裡永生,不管在什麼環境下,他們都有能力將無趣的生活經營地豐富多彩而又妙趣橫生。

三.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通俗地說,形而上追溯萬物的本質,研究對象是抽象的,形而下探討萬物形成後的問題,研究對象是具體的。

對於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問題,劉瑜坦言道:“越形而下就越有樂趣:讀歷史比讀哲學有趣,讀八卦比讀歷史有趣,看電影比讀書有趣,站在大街上看打群架最有趣。”一連串妙語連珠的比喻,直白而又真實地道出了她對形而上和形而下二者的看法,讓人產生了無限共鳴,就好像在最癢的地方結結實實地撓了幾把,忍不住直呼痛快!

而劉瑜本人更是將這種形而下的態度貫徹到生活和學術的方方面面:穿著花白黑連衣裙去圖書館研究中國革命史;相信真愛是對深度而非數量的體驗,頂著大齡未婚女青年的頭號也不願意將就;堅持不能用社會根源來為個人暴行辯護,階級僅僅是客觀存在,並不能成為暴力的理由……

在她的世界裡,沒有別人的眼光,沒有世俗的反對,她一個人單槍匹馬,活成了自己世界裡的英雄。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這種處世哲學用劉瑜自己的話概括便是: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在外留學的日子,免不了孤獨。年少的時候,覺得孤獨很酷,等真正經歷過之後,才明白孤獨其實很淒涼。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熙熙攘攘,人味十足。本是一個孑然一身的詞語,被賦予了詩意而又浪漫的解讀。孤獨的滋味並不好受,劉瑜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解決之道: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劉瑜有著跟蘇軾一樣的豁達、一樣的樂觀。平靜悠閒地面對生活、坦然地接受每個有晴有雨的天氣,世界與我,互相而已。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其實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放眼望去,書本里、電影裡、網絡裡、他人的生活裡,關於這個世界的大道理、音樂的美妙、藝術的高超、知識的魔力、愛的可能性……俯拾即是。顯然沒有人能夠在有生之年窮盡這所有智慧,從這個維度上來講,眾生平等。我們每個人能活在這世上,能看到如此多的可能,都已經極其幸運了,即使有時候被生活打得七零八落,卻依然能堅強地站起來,勇敢地走下去。

劉瑜的文字裡總是藏著這種大智慧和真性情,她的文章乾淨、幽默、生動,她的生活灑脫、通透又自由。

《送你一顆子彈》,豆瓣評分8.6:哈佛大學博士後的處世哲學

《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既是劉瑜對抗寂寞的武器,也是她送給讀者的禮物。

世界充滿了不可知和不可能,這個可愛的女人用隨筆記錄下生活的碎片,隨著歲月的流逝,青春的濃霧逐漸散盡,時間的荒原裸露出來,這是她用孤勇、努力和毅力創造出來的美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