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線:華裔醫生領先的志願團隊


第一道防線:華裔醫生領先的志願團隊

美國確診新冠病毒的病例人數還在不斷上升。在疫情的“震中”紐約,許多民間機構和個人以各種方式為這場“戰疫”提供支援。一個由華裔醫生帶領的志願團隊,在華爾街紐交所等紐約三處地方設立新冠病毒檢測點,幫助紐約築起“抗疫”的第一道防線。

3月1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佈從3月23日(星期一)起因疫情暫時關閉交易大廳,改為全面以電子方式進行市場交易。這是紐交所227年曆史上首次。紐交所做出這個史無前例的決定,依據的正是華裔醫生陳治年(Henry Chen)彙報的健康篩查結果。

從3月16日開始,陳治年擔任主席的非盈利機構和諧社區醫療大聯盟(SOMOS)在紐交所設點,對有咳嗽、發燒等症狀、或接觸過確診新冠病毒病患、或有外國旅行史的人士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並勸其回家隔離等待結果。

一位行人戴著口罩和手套走過紐約股票交易所。(2020年3月19日)

一位行人戴著口罩和手套走過紐約股票交易所。(2020年3月19日)

第一道防線:華裔醫生領先的志願團隊

志願團隊第一天篩查了600多人次,對有必要檢測的20人進行了採樣,36個小時後得到的檢測結果顯示,有三人呈陽性,其中一位是交易大廳的交易員。

從事家庭醫生23年的陳治年通過Skype對美國之音說:“如果我們不去,沒有發現這三個人,整個證交所可能就變成一個重點傳染區,然後把病毒擴散到其它地方去了。這一點是比較及時。星期三我看到這三個人的結果,陽性,馬上彙報給紐約證交所的管理層,然後他們決定星期五之後把交易大廳先關閉一下。”

陳治年醫生為紐交所工作人員提取檢測樣本

多虧了志願團隊的工作,紐交所可能避免了一場潛在的大規模社群感染。

陳治年說,當初之所以選擇紐交所作為義務新冠篩查點,是因為那裡是除了政府和軍隊機構之外,最重要的金融機構,而且紐交所大樓人員流動大、密集,容易形成群聚感染。

3月20日(星期五)是紐交所歷史性地關閉交易大廳前的最後一個現場交易日。在這一天,交易所邀請志願醫生團隊敲響了開盤鍾。

第一道防線:華裔醫生領先的志願團隊

雖然紐交所交易大廳關閉,但是志願團隊在紐交所大樓的檢測點仍然繼續,為必須進出大樓的必要工作人員進行健康篩查。陳醫生說,現在每天還會在檢查中發現確診病患。

和諧社區醫療大聯盟是紐約州最大的社區醫生非政府管理機構,由2500多名拉美裔和華裔私人醫生組成。

SOMOS志願團隊3月20日受邀敲響紐交所開盤鍾,紐交所從下一個開盤日23日起關閉交易大廳,改為全面電子交易,為227年曆史上首次。

SOMOS志願團隊3月20日受邀敲響紐交所開盤鍾,紐交所從下一個開盤日23日起關閉交易大廳,改為全面電子交易,為227年曆史上首次。

隨著更多志願者的加入,陳治年帶領的志願團隊之後又在紐約皇后區和布朗克斯區開設了兩個免下車檢測站。

三個多星期以來,他們已共檢測3000多人,並跟蹤回訪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陳醫生說,他接觸到的確診病人目前基本都屬於輕症,病情穩定,有的已經自愈。

紐約目前是美國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地區,防護物資和檢測試劑緊張是醫療系統面臨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現在有所好轉,但仍然是陳治年志願團隊遇到的難題。

陳醫生說,他們一旦穿上防護服工作,就必須堅持到結束,往往要堅持5、6個小時,中途不上廁所、不吃任何東西,還要“望梅止渴”。

他說:“特別是到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兩三點鐘的時候,很口渴的,想喝水的,但是你只能忍,你想著酸梅這種,有口水出來,咽一點進去,化解一下感覺。因為我們真的是覺得這個衣服太貴重了,我們要保證下一批的人能夠有這個衣服穿。”

隨著紐約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繼續激增,美國海軍“安慰號”醫院船和臨時醫院都開始投入使用,以便緩解不堪重負的醫療系統。陳治年說,這些措施有助於紐約應對疫情,但他認為,更關鍵的還是需要將確診病人統一隔離。

第一道防線:華裔醫生領先的志願團隊

不過他說:“但是在美國你做不到這件事。第一個,有自由,美國人太多自由,他不願意這麼做,比如說,你叫一個陽性的人,不是太嚴重、輕度的病人,你叫他去這種方艙醫院,他們不會去;他們呆在家裡,家裡人就容易感染了。”

他說,另一方面,檢測結果等待時間較長,也限制了實施集中隔離的可行性。

過去一週來,美國公司研發出的快速檢測試劑投入了生產和使用。

陳治年醫生說,這種檢測設備和試劑價格不太貴,但都已被紐約醫院系統訂購,民間機構難以獲得。他覺得其實他們這樣的外圍測試更需要快捷方式,這樣就能更快地為病人提供治療隔離方案,以便更好地協助守護紐約的第一道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