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

中國首家推動基因科技造福民生的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為華大集團、萬科集團、松禾創投。基金會以“向善同行,讓基因科技HUI及人人”為使命,以倡導和發展具有民生為本、平等普惠、便捷可及的基因科技為原則,以恤病助醫、科普教育、跨界交流等為主要業務。


採訪|張衛華

撰文|覃婷婷 李其妙

支持l李其妙 陳秋餘

梁卓悅 蘇冠丞


自疫情爆發以來,截止目前,猛獁公益基金會已陸續向日本、秘魯、安哥拉、菲律賓、塞爾維亞、文萊、貝寧、阿根廷、非洲、馬來西亞、中美洲、加勒比等國家和地區捐贈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


一個年輕的公益機構,如何在這樣的情形下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猛獁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猛獁”)秘書長朱巖梅接受MID蜜得創益(以下簡稱“MID”)專訪時,回答到:


“我們是一個很年輕的公益組織,去年8月份成立。現在,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是有渠道去做事情的,我們希望團結更多的力量,一起做全球援助。”


“猛獁作為基因科技領域的公益基金會,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經在國內的武漢、深圳等地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何在國際上把中國硬核實力以及火眼實驗室的運營經驗進行推廣?猛獁希望通過捐贈物資等方式幫助到更多國家。”


“過去,人們談企業,好像更多是profit driven,是利潤驅動的。一說創新,就是技術創新,最多再加上商業模式創新。”


“但在此次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猛獁的三方發起人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保證抗疫行動的順利進行,這就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華大憑藉之前的經驗,在此次疫情到來之時,能夠快速地做出反應,在極短的時間內破譯病毒核酸序列,研發新冠檢測試劑盒。”


“萬科集團、松禾資本兩位發起人,憑藉在社會和資本市場廣泛的人脈,聯絡各方企業、團體捐助,為國內捐助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資金保障。沒有這些社會資源和金融方面的紐帶,我們的援助也無法迅速、順利地進行。”


“在國際援助上,通過王石(猛獁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的海外渠道,基金會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日本進行捐助,成功邁出了國際援助的第一步。華大國際團隊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的溝通打破了語言障礙,與各駐外大使館的即時聯繫保證了通暢的信息交互,這是國際捐助順利進行的基礎。萬科集團、松禾資本再一次發揮他們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為國際捐助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


“我們希望有一群人跟我們一起走,不僅僅是華大的合夥人一起走,而是說,在一個號召之下,社會上可以有更多的政府人員、企業家、學者,不分身份,團結更多的力量,然後有方向、有連接,HUI集人人。”


“當我們成就了一點事情,我們前進了一步,我們會想: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更大,然後幫助到更多的人。”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捐助阿爾巴尼亞


以下為訪談實錄,約4.8k字,細讀時長約10分鐘:


1、“我們希望團結更多的力量,一起做全球援助。”


MID:這次抗疫中,猛獁積極開展全球捐贈,這個規劃是怎麼出臺的,目前有什麼變動嗎?

朱巖梅:作為猛獁公益基金會三個發起單位之一的華大是一個生而全球化的機構,幾乎每一次全球的災難和疫情,都會有華大的身影,比如2003年,華大用36個小時破譯了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96個小時研製出病毒檢測試劑盒,並向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捐贈了30萬人份;2011年,華大應對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5日內完成病菌基因組測序並全球首先公佈序列,10日內成功研製診斷試劑盒並無償公開核心技術;2014年,面對西非埃博拉疫情,華大作為志願者,免費提供測序儀器,在塞拉利昂快速搭建前線實驗室,保證了國家隊的工作,併成功研製了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


從新冠疫情的發展情況來看,抗疫的重心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從國內轉向國際。我國政府也一直在積極與世界各國分享經驗、進行國際援助,猛獁作為基因科技領域的公益基金會,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經在國內的武漢、深圳等地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何在國際上把中國硬核實力以及火眼實驗室的運營經驗進行推廣?猛獁希望通過捐贈物資等方式幫助到更多國家。


我們有幸能夠積極參與到全球捐助中,也要非常感謝中國外交部以及各地駐華使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駐安哥拉大使館發佈


MID:這樣的高效決策與行動機制,基金會內部是否也達成一致?

朱巖梅:所有的決策,最終肯定是一致同意的,但在一開始,內部還是有些不同意見,我個人非常感謝基金會理事的支持和信任。

MID:抗疫過程中,大家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朱巖梅:過去60多天裡,猛獁也做了國內的捐助,包括16家醫院實驗室的升級。當時遇到很大困難,人員流動和物流的運行是很大的阻力。我們在有限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提供幫助支持。

另外,資金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特別感謝像壹基金、北大校友會,還有一些企業和個人,他們在這個時候都給了我們幫助。升級國內16家醫院實驗室時,捐助金額有700多萬,猛獁也動用了資金。但這個時候,猛獁還太小,剛剛成立,主要的錢都是來自於發起人。

雖然我們有個很遠大的志向,但饅頭得一口口吃,這得一步一步來。

後來,在國際捐助時,我們也同樣遇到了這些困難。無論到哪個國家,人就得先隔離;國際航班物流更成了問題,很多航班都在變動。這還不像國內,捐助儀器你還可以用大卡車,在國外,飛機飛不進去就麻煩了。

還有個更大的考驗,因為各國提供的材料都是各種不同的語言,我們還要會各種語言。所以,在國內和國際做捐助,難度是不一樣的。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MID:跟03年的非典相比,您覺得此次新冠疫情,科技公司和公益機構發揮了哪些作用?

朱巖梅:03年,國內的 PCR的廠家、同行機構可能沒有這麼多,這一次有更多的品牌、同行都湧現出來。華大、松禾、以及其他200多家機構一起發起了一個這樣的抗疫聯盟。大家提供PCR、安全櫃,甚至還有護目鏡、閒置的口罩。


這時候捐獻出來,能夠幫到更多的人。過去,甚至可能有的公司他們還是競爭對手;但這時,在病毒面前,大家都放下了競爭來合作。以恢復社會秩序為先,先把病毒壓制住、防控住,這個是大家共同的利益與責任。


所以,這是非常不同的。03年的時候,幾乎也不用聯合,那時候也沒有。


那時候,我們一下子做出30萬人份的試劑盒,就捐了。今天,華大、猛獁以及聯合的愛心人士捐獻的試劑盒已經超過了30萬人份。更多的行業、更多的夥伴,也包括上下游的夥伴都一起來。


從那個時候起,華大到今天變成了一個生態群,我們叫它華盟,我們是同盟者。


MID:在抗疫過程中,有哪些反饋讓您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朱巖梅:最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捐助塞爾維亞的時候。塞爾維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我們即刻就開始聯繫捐贈。這個時候,華大其實也是猛獁的志願者,華大國際部的同事迅速把我們的試劑盒從香港航空託運到了德國杜塞爾多夫。


在德國的同事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從萊比錫趕到杜塞爾多夫機場,而且他還需要在實驗室先製備好乾冰,放在他的汽車上,然後把乾冰拉到杜塞爾多夫。


飛機從香港飛過去差不多10個小時,乾冰會揮發,所以他需要把乾冰續上,再把試劑盒送到政府,然後政府再派去杜塞爾多夫機場的專機上,全程無縫連接。


這些都是時間不等人的。


其實,我們只做了這麼一點點事情,但塞爾維亞政府發出官方聲明:感謝猛獁。這讓我們特別感動,沒有想到,我們做那麼一點事情就得到那麼大的褒獎。我們真的覺得,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多。


很意外的是,我們兩次登上善達網的基金會周榜,這也是對團隊的肯定。團隊全職的人很少,就兩三個人全職,其他都是志願者、或者發起人機構的夥伴。這時候,大家好像去掉了“我原來的頭銜”,沒有想我能得到什麼,我原來的責任是什麼。凡是他覺得能做點事情的,背後都有上百人在幫助你。我覺得,這是對團隊的激勵和肯定,說明我們國際捐助這個事情是值得做的,於國於民都有好處。


MID:目前疫情全球化,猛獁接下來會有怎樣的階段性規劃?

朱巖梅:我們很難去預判疫情,現在能做的就是:我們行動快一點,讓更多的信息到我們這,然後我們能夠儘快地出手幫助。


我們可以組織一些捐助的力量、國內的企業家或其他機構。不僅因為海外有華人機構,而且這也是在顯示中國的大國擔當。


我們是一個很年輕的公益組織,去年8月份成立。現在,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是有渠道去做事情的,我們希望團結更多的力量,一起做全球援助。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駐秘魯大使館發佈


2、“猛獁"是一個生命符號


MID:除了連接其他合作伙伴,華大內部員工有沒有參與到日常的公益中?

朱巖梅:華大跟萬科、松禾發起猛獁公益基金會,初心就是“基因科技造福人人”。


華大的使命一直聚焦在“基因科技造福人類”,但華大隻有六七千人,有很多業務板塊。作為一個行業的領頭羊,現在很大的責任是做這個領域的科普工作。社會上很多人因為不瞭解基因或相關的科普知識,得了病也不知道。因為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會耽誤疾病。


軟件、手機、電腦,可能晚用一年兩年要不了命。但是,如果不具備罕見病、癌症、出生缺陷的相關知識,沒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聚集到這兒來,可能就會出現死亡。


所以,我們成立的初衷就是可以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進來,彙集社會力量。


為什麼想到用“猛獁”這個名字?


來過深圳國家基因庫、聽過“復活猛獁”計劃的人會知道:猛獁是一個生命符號。有了基因科技、生命科技,生命可以不消失。當初,我想名字的時候就把一整套視覺體系想好了,它就是一個帶有生命符號、有科技含量、具有國際化、年輕有活力的組織。


MID:猛獁的使命是向善同行,讓基因科技HUI及人人。確定使命時,是否結合了華大所深耕的基因科技領域?

朱巖梅:毋庸諱言,猛獁的使命來自於華大“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我們發現:很多事情不應該只靠華大一家、一己之力來做,應該團結社會上更多的力量去做這些事情。它來源於這裡,但我們做了一些改動,首先是向善,沒有用造福這個詞。


“向善同行”它有兩個意思。


第一,我們只做善的事,這個跟造福有一定的來源,但我們沒有用造福。不僅僅關乎人類,我們覺得動物也要保護,大自然也需要和諧。所以,首先是做好事。


第二,華大的合夥人,我們叫同行者。我們希望有一群人跟我們一起走,不僅僅是華大的合夥人一起走,而是說,在一個號召之下,社會上可以有更多的政府人員、企業家、學者,不分身份,團結更多的力量,然後有方向、有連接,HUI集人人。


我們專門用了拼音HUI,其實代表了三個漢字:


一個是惠,希望通過猛獁的幫助,能惠及更多的人。因為公益機構本身是要扶持弱勢群體,如果很貴,這不是公益機構首先要做的事,所以就要實惠容易,普惠大眾。


第二個是慧,因為它是包含科技的,就像智慧地球。同時,還有一些科普,讓人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去學。


第三個是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捐助者,哪怕是一塊錢也行。我們現在還沒有公募資格,但希望能夠彙集更多企業家、社會力量,匯流成河,彙集更多的資源,希望給更多人造福。


MID:在參與公益的過程中,很多夥伴往往不求回報,而且行動非常高效,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朱巖梅:是的,我們能夠感受到:這種正向的力量彙集到一起時,就能產生巨大的爆發力。在這點上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激勵,也增強了猛獁的自信心。當我們成就了一點事情,我們前進了一步,我們會想: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更大,然後幫助到更多的人。這既是獎勵、動力,也是壓力。


3月21日,深圳開了一次新聞發佈會,我以猛獁和華大雙重身份參與,是唯一一個非政府人士。我們做的很多公益受到了政府的關注,特別是對塞爾維亞和日本的捐助;另外就是華大對猛獁的支持,而我們已經將這種硬核實力輸出到國外。


我們希望:無論是捐助、火眼實驗室,還是華大的其他經驗和整套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到更多國家。其實,這也可以成為深圳的一張名片。當塞爾維亞總統和駐日本大使感謝我們的時候,它也已經成了中國的一張名片。


我們希望:通過新聞發佈會,來體現中國速度和中國硬核實力,重新定義Made in China——試劑和儀器是中國造。在全球捐助的時候,我們又快又準確,體現的是一種大國擔當,全球人共命運。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駐日本大使館發佈


3、用創新驅動社會責任


MID:在這次疫情中,公益行業實施捐助面臨一些新的衝擊和挑戰。您對“社會責任”有怎樣的看法?

朱巖梅:我是一個公益的新兵,對於公益,還處於一個學習階段,而且我得到的信息是非常少的,沒有時間去關注更多的情況,僅僅是看到了一些新聞。


對於整體的中國公益界,我倒是有一點呼籲,是對中國人、全球人、每一個人的呼籲,人人其實都可以貢獻一點點。所以,對於公益這件事,不用區分:我是不是公益人,人人都是斜槓青年。


第一,你總有業餘時間,每天只有10分鐘業餘時間,也叫你的非工作時間。你這個時候是捐了1塊錢,還是捐了10分鐘,其實都可以做公益。我覺得公益無邊界。第二,人人可以捐助,這件事不僅是捐錢,還可以是你捐了點時間,捐了點知識。


在這樣的疫情面前,公益可能也需要一些科技的捐助。這可能需要做公益的人去學習。比如說,他得了解這個病毒是怎麼回事。做這樣的疫情捐助時,就不像過去,建個學校、捐贈點食品、捐贈點書包、衣物,那麼簡單了。


它需要你有相應的知識,如何去捐贈得更有質量,因為它還涉及到人的生命。如果因捐贈而吃錯一包方便麵,倒還好,就是拉肚子。況且方便麵那麼多品牌,都已經有可信度了,組織捐贈也簡單一些。但是,關於疾病的捐助,需要你自己去學習,去了解。其實,這對於捐助門檻就會高一些。


我覺得“壓力就是動力”,迫使自己多去學習一點新的東西,也是一件好事兒,是保持年輕非常好的一種方法,就是keep curious,保持好奇心,keep hungry,總是求知若渴,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覺得人人公益背後就是需要終身學習。


成立僅7個月的“硬核”基金會,如何快速參與全球疫情防控?


MID:猛獁由華大集團、萬科集團、松禾資本三方發起,在此次抗疫行動中,三方各自承擔了怎樣的社會責任?

朱巖梅:過去,人們談企業,好像更多是profit driven,是利潤驅動的。一說創新,就是技術創新,最多再加上商業模式創新。但在此次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猛獁的三方發起人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保證抗疫行動的順利進行,這就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華大憑藉之前的經驗,在此次疫情到來之時,能夠快速地做出反應,在極短的時間內破譯病毒核酸序列,研發新冠檢測試劑盒,這既是科技實力的體現,也是社會責任的體現。身為一個科技公司,在此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萬科集團、松禾資本兩位發起人,憑藉在社會和資本市場廣泛的人脈,聯絡各方企業、團體捐助,為國內捐助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資金保障。沒有這些社會資源和金融方面的紐帶,我們的援助也無法迅速、順利地進行,這充分體現了兩位發起人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國際援助上,通過王石(猛獁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的海外渠道,基金會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日本進行捐助,成功邁出了國際援助的第一步。華大國際團隊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的溝通打破了語言障礙,與各駐外大使館的即時聯繫保證了通暢的信息交互,這是國際捐助順利進行的基礎。萬科集團、松禾資本再一次發揮他們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為國際捐助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


社會責任四個字,體現在危難之時,企業挺身而出,發揮自身優勢,幫助國家人民渡過難關。當然除了三方發起人,還有很多企業在此次抗疫捐助中提供了重要幫助。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愛心奉獻,我們基金會的援助才會這麼高效地實施。 創益100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方提供


創益100

每年精選100個創益項目(即能夠創造公益效能的項目)進行專訪、研究,向公眾呈現不同項目背後的探索與思考,並傳遞給更多有志於創造公益效能的創益人。

Make Ideal Deliciou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