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只吃白色食物,每天早上7點18分起床,中午12點11分準時吃午飯,晚上7點16分吃晚飯,10點37分睡覺。戀物狂,酷愛收集雨傘,擁有100多把各式各樣的傘。這就是隱居在巴黎的遠郊,像一個隱士一樣與世無爭的特立獨行的薩蒂,一個西方音樂史上著名的怪傑,

到底是誰?


埃裡克·薩蒂(Erik Satie),1866年5月17日出生,1925年7月1日逝世,法國作曲家。其代表作有《六首玄秘曲》、《三首裸體歌舞》和《三首薩拉班德》等。


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在薩蒂四歲時全家移居至巴黎的蒙馬特爾。但在1872年,六歲的薩蒂因母親病逝,他又被送返至翁弗勒爾的祖父母家生活。1878年,薩蒂再次回到巴黎,這一次,他進入了音樂學院,並開始接受正規訓練。在學校裡,薩蒂並不是一名令人滿意的乖學生。由於他天性不羈、不喜歡被約束,也不能適應學校的嚴格訓練,在1886年,薩蒂因應徵入伍而中斷了學業。

退役後的薩蒂在咖啡館裡以演奏鋼琴為生。1905年,年近40歲的薩蒂進入了“聖歌學校”(Schola Cantorum)學習,在此他遇見了恩師丹弟(Vincent d’Indy)和魯塞爾(Albert Roussel)。

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在學校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薩蒂對“作曲家”一詞有了新的認知。他一改往日的散漫作風,努力改進自己在作曲技術上的不足之處,在創作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17年創作的《遊行》,使51歲的薩蒂一舉成名,他的天賦也開始被公眾所認可。


音樂風格

薩蒂是一位玩世不恭的音樂怪傑。他雖然未採用巴洛克的風格寫作,但以率直質樸的音樂風格著稱,其音樂觀點對現代音樂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新古典主義的先驅。


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薩蒂反對浪漫主義,也反對印象主義。他對 19 世紀末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的後期浪漫主義及表現主義的誇張形式十分反感,說“ 不是出自真誠的音符 , 我一個也不寫 !”這種簡約主義的風格確實為新古典主義樂派奠定了基礎。

他還認為德彪西的音樂是近視眼中看到的景象,是粉飾太平的海市蜃樓,同時他也不喜歡德彪西那種過於華麗繁複精細的音樂語言,而提倡簡單自然、樸實無華的表達。薩蒂喜歡錶現怪誕的形象和狂悖的思想。他的全部創中,鋼琴作品所佔的比例最高,並多為小品。

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在薩蒂的鋼琴音樂中既沒有龐大的氣勢,也沒有濃重的激情,只有簡潔而平靜的“白話”,然而他的鋼琴作品卻常冠以奇特或有諷刺意味的標題,如《幾百年和一剎那》、《中午的晨曦》、《脫水後的胎兒》、《害牙疼的貓頭鷹》等等。

他那玩世不恭、辛辣怪誕的作風恰恰與印象主義的藝術風格大相徑庭 , 薩蒂最具代表性的鋼琴曲《3首梨形小品》就是為了答覆德彪西那句 “薩蒂的音樂缺乏形式” 的批評而作的。意即他的作品形式就是梨形。

《3首吉姆諾培迪》也是薩蒂的代表佳作。樂曲由單純的旋律構成逐次反覆的樂節,而在低聲部支持旋律的僅為一些簡單的節奏和單一的調式化和絃。整首曲子的音樂進行淳樸明淨、色彩淡雅、毫無虛飾。


歷史貢獻

20世紀初薩蒂引導了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擺脫瓦格納音樂的影響,對法國六人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六人團中的普朗克(1899—1963)對鋼琴音樂的貢獻最大,一生寫下數十首鋼琴曲,大部分為名副其實的即興小品。還有雙鋼琴的奏鳴曲與雙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協奏曲》、《主題與變奏曲》等。


一個只吃白色食物+戀物狂的音樂怪傑


普朗克深受拉威爾和薩蒂的影響,純樸明晰和幽默諷刺兼而有之。他早期追摹法國古鍵盤音樂風格並賦予其新意,旋律自然流暢、和聲撫媚動聽。)此外,薩蒂強調簡練的音樂風格,旋律簡單,以和聲不解決為主要特徵,《玄秘曲》中不用小節線的手法預示了後來許多新音樂的創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