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人性本惡是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是戰國末荀子倡導的理論。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歷史悠長,並且延綿不絕直到今日,對於人性觀的闡釋,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中有著驚人的相似,當然也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對於“人類原罪”的天生人性論也被現代人再度反思,2015年澳大利亞上映的電影《裁縫》和2016年中國上映的《驢得水》對人性的描寫都相當深刻,在這裡也以兩部電影為例,從人物、劇情出發,剖析中西方文化對人類人性觀的異同闡釋。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用喜劇演繹悲劇

《驢得水》我們大家都知道是開心麻花團隊製作的喜劇電影,用黑色幽默來諷刺隱喻人性,讓觀眾笑中帶淚的感悟人生;而《裁縫》的標籤也有輕喜劇,雖然整部電影都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基調,試圖讓觀眾融入到這個自帶喜感的小鎮中,但撇開這些有的沒的,《裁縫》確實是講述了一個黑暗又不幽默的故事,表達了什麼叫做“當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驢得水》是一出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劇,荒誕中帶著反思,以一頭驢來冒充人,吃空餉又怕被發現,幾個人圓謊挽救局面,不得不用盡各種方法,各種謊言包袱的鋪墊一點點將人物關係推向高潮崩潰的邊緣…用謊言搭起來的情節框架,總會給人一種悲涼和心酸。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裁縫》也是集結了幽默、荒誕、驚悚、懸疑等元素戲碼,以一位童年受盡凌辱被驅逐出家鄉的高級時裝裁縫為主,她是為了自己而戰,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同大家質控的一樣,是一位殘忍的殺人兇手而回到了家鄉。隨著故事的發展,一步步的揭開了當年的真相。

電影一開始女主一句“我回來了,你們這群雜種!”就奠定了影片的復仇基調。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人性弱點,善變的“正義之心”

《驢得水》中的老師們曾經是良善的,因為自己人性中的弱點,最後成為施虐者。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貪、愚、弱、私這幾個字很好的代表了他們。在整部電影中,沒有一名老師的背景身世是交代清楚的,但是從細節上我們也能看出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電影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人性本惡”是在原本應該善良的一群正常人中爆發出來的,導演自己都說:“這個戲不是在說中國鄉村教育、民辦教師的問題,而是在說知識分子的問題。”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為什麼單純質樸的銅匠變身呂得水後,心智歹毒?為什麼校長可以為了一己私慾犧牲一切?為什麼正義十足的周鐵男成為了權勢下的一條走狗?為什麼特派員能夠藉著手中的權利為所欲為?而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顛覆的性格反轉,皆為“私慾”的膨脹、善變與失控。

在《裁縫》中,人們的惡意大多數是無緣無故或者無關輕重的,就好像是女主生來就是被他們看不起瞧不上的,為了承擔一個荒謬可笑的罪名而承擔,像是詛咒一樣,甚至到最後,連本人都快相信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過什麼惡事,人性中的惡勢力可以強大到歪曲事實,女主就像是人類原罪的承受者,而小鎮上的成了“審判者”。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裁縫》與《驢得水》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裁縫》中的人性之惡是爆發在一群無善的人中,他們就好像是天生的惡人,而《驢得水》中總有人想要喚醒大家的良知,這樣的安排下也有了讓觀眾喘息的餘地,最終在《驢得水》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打敗了惡;而《裁縫》中,女主憑藉一人之力戰勝了惡,這也充分表明了中西方相對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封閉空間,人心險惡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驢得水》是一部小成本電影,以至於很多人說它像話劇一樣,片中的場景設定在民國時期的偏遠山村,影片的故事發生點都侷限在一片平房裡,這也是話劇風所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場景設置,有了“封閉空間”的概念。

《裁縫》也是將故事集中發展在一個叫做鄧歌塔的鄉下小鎮中,而這個小鎮也是完全虛構的,其中的建築都是劇組搭建出來的,因此《裁縫》的場景設置也具備“封閉空間”的概念。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說起來,這兩部電影同時採用的“封閉空間”並不是巧合,也不是模仿,而是因為人性這種複雜的東西恰恰需要一個完全真空並且單純無雜質的觸發點,才能有效的催生人物的表現。

因為只有在一個不被世人評價的封閉空間內,人性才能不被束縛地完全暴露,無論是善還是惡。每個小地方充滿了各類路渣人,那些橫行喧囂的並不是善者;那些兇險陰蠻的人表現得振振有詞;正義戰勝不了邪惡,因為正義本身有著太多規矩。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人的本性中絕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納·霍桑

山村足夠偏遠,《驢得水》的一眾人才能在強大的惡勢力面前低頭,屈服與偽善,因為沒有人會看到他們那副嘴臉;《裁縫》中的小鎮足夠封閉,眾人才敢對女主這對孤兒寡母施以精神和肉體上的虐待,因為並不由有人突然跳出來指責他們,他們也深信作為施暴者的自己永遠站在正義的一方……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驢得水》和《裁縫》這兩部電影都傾向於通過設置封閉空間來觸發“人性本惡”。

這世界本就是個大染缸

有些雞湯段子大家一定不陌生:

“凡事要感激,感激那些傷害你的人。”

但是,憑什麼呢?感覺人類都有一種恆久的錯覺“傷害使人成長,危機讓人強大。”

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這樣的觀點:自古英雄多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說白了,一個人的成功和他受過多少傷害並不對等,成功更多來自自我尊嚴的覺醒,很多被傷害者可能一輩子都是平庸之輩,永遠都走不出心理陰影,這些都有可能。就拿韓信來說,他受過“胯下之辱”,但你能說他的成功是因為這個麼?他明明是擁有了一身謀略和膽識,才有了之後的成功,但是他功成名就回到家鄉之後,並沒有殺了那個當時傷害他的人,而是提拔了那個人…為什麼?因為社會輿論!既然你再有本事,有能力,有了名氣就要大人大量,心胸寬廣,你敢報復就是小雞肚腸…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這就是典型的“被傷害了還要感激”的一碗毒雞湯。

其實對待“惡”,我們可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可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惡人哪裡都有,所謂“人性本惡”,即是人類出生時便非良善,這與西方觀眾人類出生便負擔原罪的概念大同小異。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驢得水》和《裁縫》這兩部電影上映時間相近,場景設定也相似,揭示的都是人性論,但有出自不同的文化領域,看完雖然沒有解氣的感覺,但也引發了人們諸多思考,它不是歷史事件,不是現實事件,卻將生活中的所有現象提取濃縮並且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說起“人性”,最近一部網劇也吸引到我了,由正午陽光出品的《我是餘歡水》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短短的十二集,一集比一集黑暗,劇中幽默和悲劇結合的恰到好處,展示出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中年男人的心聲:在公司受領導氣,在家受老婆氣,在小區受鄰居氣,在丈母孃家受親戚氣,到最後所有的矛盾點利用絕症集體爆發,這種充滿諷刺意味的現代主題題材作品真的不嫌少。


中西方關於“人性本惡”的異同要從《驢得水》和《裁縫》說起


可以說,餘歡水遇到的事兒在任何時候都上演過,而藝術本就是從生活提煉而來,不能在虛構的故事裡找尋真實,而我們所受的教育,不是為了讓我們去證實人性的弱點,而是應學會去更好的控制人性中的弱點和內心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