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3日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題為《冠狀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的文章稱,新冠病毒危機正在改變世界,各國必須面對歷史性挑戰: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

在這位世紀老人高瞻遠矚的思考中,超越了當下疫情危機的本身,體現出一個美國頂級智庫人物的三重深深憂慮:對世界重大危機的擔憂、對世界秩序重構的思慮、對失去美國秩序的不捨。這其中,我總感覺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擔憂和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失意。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尤其是當他指出,“這場大流行催生出一種現象:在這個繁榮有賴於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時代,有圍牆的城市復興了。”我不知道這位世紀老人寫到此處,是否想起特朗普的“造牆行動”、“退群運動”和“美國優先活動”。在基辛格的思想之中,似乎根深蒂固地認為,或者希望,“人民根本需求的安全、秩序、經濟福祉和正義”,應該是由他所認為的合法國家提供,這也是老人立場所在。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特朗普這個抗疫時代的塵埃,不幸落到了美國身上的時候,我看到此文,似乎聽到這位世紀老人對美國製度的輓歌。其實什麼是“牆”?特朗普和基辛格們,一直在給資本家築起一道堅實的“牆”,“牆”裡面的是資本家,牆外面的是人民大眾。這其實就是特朗普在記者招待會上所強調的,“富人沒病也容易檢測、窮人有病也難以檢測”的資本主義“人生”。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基辛格博士以一個世紀老人的獨特視角,面對世界大疫改變世界格局的洞察力,讓人感觸頗深。面對疫情肆虐這種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挑戰,他提出的“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的建議頗有深意。他的整個文章,涵蓋“引言、秩序過渡的準備、管控危機與建設未來”三個部分。

一、引言部分,一開始,就展現出一個世紀老人的深思熟慮,借古喻今,極為準確地批評了特朗普政府,明晰了美國度過危機的國內國際至關緊要之處

基辛格的重點並非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本身,而在於其超現實的氛圍。因此,老人深有感觸地重溫阿登戰役時的感覺。我查閱了一下阿登戰役的詳細資料。戰爭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有三個特點:其一,戰役極度秘密。此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幾乎完全處於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完成。雖然“Ultra”(盟軍破譯德國秘密無線電通訊的組織)和美第三軍的情報人員顯示有跡象表明德軍會發動進攻,盟軍仍忽視了此次突襲的可能性。

其二、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劃、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相對缺乏戰鬥經驗,進一步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機。其三,美國傷亡大。美軍傷亡主要集中在戰役的前三天,美軍第106步兵師三個團中有兩個被迫投降。整體而言,阿登戰役是美國在二戰血腥的一役,美軍陣亡人數達15000人。

當梳理出這三個特點,我不得不驚歎歷史如此的相似。生物病毒消無聲息、特朗普盲目自信、美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萬,希望不要高於阿登戰役的15000人。難怪這位老人開篇就提到阿登戰役的感覺,也正如他所講,“現在就像1944年底一樣,人們感到危險即將到來,它不針對任何人,而是隨意打擊且破壞力極大。”

基辛格不愧是大智慧,借古喻今尤為準確,問題對策極為明確,他特別強調,“那個遙遠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有一個重要的不同”:當時,美國因為一個最終的國家目標而經久不衰。如今,在一個分裂的國家,要克服這些規模和範圍前所未見的困難。這裡對特朗普的批評也極為清晰,同時提出了對策:一個雷厲風行、高瞻遠矚的政府,對內要維持公眾信任對於鞏固社會團結、維護社會關係;對外要保證國際和平與穩定。這至關重要的恰恰是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的地方。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二、為秩序過渡做準備部分,直面制度之爭,極為準確地評估美國疫情擴展趨勢,並提醒美國政府在控制疫情之中,需發揮領導作用,聚焦全球合作願景,為秩序過渡準備

基辛格非常明白,各個國家制度的優勢,決定了遏制疫情的能力。他也承認“當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時,人們會認為許多國家的制度失敗了。”但他還是認為“這種判斷是否客觀公正已無關緊要”,著重提醒世人尤其是美國政府:“在這場冠狀病毒危機之後,世界將永久性改變。”

但他又不得不回到美國的疫情現實,指出,“美國的病例每5天就會翻一番。在我寫這篇文章時還沒有治癒的辦法。醫療用品不足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病例。重症監護病房即將或者已經不堪重負。檢測工作不足以完成確定感染範圍的任務,更不用說扭轉疫情的蔓延。有效的疫苗可能要在12至18個月後才會出現。”這是一種很悲觀或者更準確說是很悲傷的感受,這種感受比阿登戰役的感受又多了一份無奈。

對於美國政府遏制疫情需要努力的方向,基辛格明確聚焦於美國人的自信心,“最終的考驗將是在遏制和逆轉這種病毒傳播的過程中,能否使公眾對美國人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信心。”但在他心中,應對疫情後世界的改變顯然更為重要,“無論克服這場危機的努力多麼宏大和必要,都不能忽視另一項緊急任務,那就是為疫情結束後的秩序過渡而做準備。”

與此同時,他警告美國領導層,同時也提醒世界各國,“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是美國,能夠憑一己之力戰勝這種病毒”,並建議將“滿足當前的需求”與“全球合作願景和計劃”相結合

。這和我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一致。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三、管控危機建設未來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基於馬歇爾計劃和曼哈頓計劃的經驗,為美國提出三個重大努力的方面

這三個重大努力的方向,體現出美國頂級智庫老人的前瞻性,當前的疫情已經不是管控危機和建設未來的核心內容,

“增強全球抵禦傳染病的能力”則是美國想要作為世界領導者的關鍵。這其中,特別誡勉不要陷入醫學成就、工智能等技術先進的陷阱,“誘使我們陷入一種危險的自滿情緒”,並明確提出了控制感染、種疫苗、儲備備物資、合作規劃和科學前沿探索等應對大流行病的關鍵環節。

“努力治癒世界經濟的創傷”則是告誡全球領導人,尤其是特朗普:當前相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複雜:“冠狀病毒所導致的經濟收縮就速度和全球範圍而言都不同於歷史上已知的任何收縮”,“應尋求遏制迫在眉睫的混亂對世界上最脆弱人群造成的影響”。基辛格憂心忡忡的其實在於如何在一片驚慌中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這對我們同樣有重要價值

“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原則”則再也清楚不過地明確了基辛格的基本立場和萬般無奈,即“這場大流行卻催生出一種現象:在這個繁榮有賴於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時代,有圍牆的城市復興了”。不知道這位世紀老人寫到此處,是否想起特朗普的“造牆行動”、“退群運動”和“美國優先”,

在他的啟蒙思想之中,根深蒂固地認為,或者希望,“人民根本需求的安全、秩序、經濟福祉和正義”,應該是由他所認為的合法國家提供,這也是是老人揮之不去的悲哀之處。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基辛格文章最後這段話,在我看來,似乎是對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又一次拷問,也許還有奉勸大統領不可輕舉妄動,遏制其發起戰爭的企圖

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各國都必須保持克制,必須確定優先事項。我們從阿登戰役走向一個日益繁榮和人類尊嚴得到提升的世界。現在,我們生活在時代更替之際。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是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一旦失敗,世界將遭受劫難。

最後,我理解這位世紀老人的“三重憂慮”,從其捍衛立場的角度,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對世界重大危機的擔憂對世界秩序重構的思慮對失去自由秩序的不捨。基辛格開篇就超越疫情本身,從為秩序過渡做準備的角度,幫助美國領導人思考捍衛其制度的對策。他擔憂的並非僅僅是疫情本身,而是美國如何在應對類似世界重大危機中發揮領導作用。基辛格以特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挽救的心態,感嘆“這場大流行卻催生出一種現象:在這個繁榮有賴於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時代,有圍牆的城市復興了。”

秦安:世界大疫之下,基辛格的制度輓歌,特朗普大統領知否知否?

基辛格緊緊聚焦制度的思緒,反而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其實,在基辛格的整篇文章中,還缺少了一個文化的元素。疫情發展到這個階段,成功的不僅僅是中國製度,還有東方文化。新加坡一開始疫情控制就很有效,韓國一度是亞洲除中國之外的重災區,但也控制得力,我們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也都控制有力。這其中離不開東方文明自律的文化成分。自由誠然可貴,但當你的自由影響了別人的自由乃至生命的時候,那其實就是“叢林法則”、“霸凌主義”和強盜邏輯了。

除基辛格之外,國外十二個學者對未來秩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大家參考。

1. 斯蒂芬·沃爾特:一個開放、繁榮與自由倒退的世界

2. 羅賓·尼佈雷特:經濟全球化的終點

3. 馬凱碩:更加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

4. 約翰·伊肯伯裡:民主國家將擺脫困境

5. 香農·奧尼爾:更低的利潤,更多的穩定

6. 希夫山卡·梅農:新冠疫情對於未來全球共同應對危機將產生有益啟示

7. 約瑟夫·奈:美國權力需要一種新戰略

8. 約翰·艾倫:新冠疫情的歷史將由勝利者書寫

9. 勞裡·加勒特:全球資本主義戲劇性的新階段

10. 理查德·哈斯:更多的失敗國家

11. 科裡·舍克:美國未能通過這場領導力測試

12. 尼古拉斯·伯恩斯:在每個國家中,我們都見證了人性的力量

延伸閱讀:以下為網絡翻譯原文。

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氛圍讓我想起年輕時參加阿登戰役時的感覺。現在就像1944年底一樣,人們感到危險即將到來,它不針對任何人,而是隨意打擊且破壞力極大。然而,那個遙遠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有一個重要的不同。當時,美國因為一個最終的國家目標而經久不衰。如今,在一個分裂的國家,要想克服這些規模和範圍前所未見的障礙,一個雷厲風行、高瞻遠矚的政府必不可少。維持公眾信任對於鞏固社會團結、維護社會關係以及保證國際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

要為秩序過渡做準備

各國相信自己的制度能夠預見災難、遏制其影響並恢復穩定,基於這樣的信念團結一致,欣欣向榮。當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時,人們會認為許多國家的制度失敗了。這種判斷是否客觀公正已無關緊要。現實情況是,在這場冠狀病毒危機之後,世界將永久性改變。

冠狀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強度發動攻擊。其傳播呈指數式:美國的病例每5天就會翻一番。在我寫這篇文章時還沒有治癒的辦法。醫療用品不足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病例。重症監護病房即將或者已經不堪重負。檢測工作不足以完成確定感染範圍的任務,更不用說扭轉疫情的蔓延。有效的疫苗可能要在12至18個月後才會出現。

美國政府為避免迫在眉睫的災難付出了堅實的努力。最終的考驗將是在遏制和逆轉這種病毒傳播的過程中,能否使公眾對美國人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信心。無論克服這場危機的努力多麼宏大和必要,都不能忽視另一項緊急任務,那就是為疫情結束後的秩序過渡而做準備。

各國領導人很大程度上是在國家層面應對這場危機的,但這種病毒具有瓦解社會的效果,意識不到邊界的存在。雖然對人類健康的攻擊是暫時的(希望如此),但它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的時間。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是美國,能夠憑一己之力戰勝這種病毒。滿足當前的需求最終要與全球合作願景和計劃相結合。如果我們不能同時做到這兩件事,那麼每一件事都會出現最差的結果。

管控危機建設未來

借鑑馬歇爾計劃和曼哈頓計劃的經驗,美國必須在三個方面做出重大努力。

首先,增強全球抵禦傳染病的能力。小兒麻痺症疫苗和消滅天花等醫學成就,或者當前通過人工智能在醫學診斷方面創造的統計技術奇蹟,誘使我們陷入一種危險的自滿情緒。我們需要研發新技術來控制感染,並在大量人口中接種相應的疫苗。城市、國家和地區必須通過儲備物資、合作規劃和科學前沿探索,時刻準備應對大流行病。

第二,努力治癒世界經濟的創傷。全球領導人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吸取了重要教訓。當前的經濟危機更加複雜:冠狀病毒所導致的經濟收縮就速度和全球範圍而言都不同於歷史上已知的任何收縮。諸如保持社交距離、關閉學校和企業等必要的公共衛生措施也是造成這種經濟痛苦的原因。相關項目應尋求遏制迫在眉睫的混亂對世界上最脆弱人群造成的影響。

第三,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原則。啟蒙運動思想家認為,合法國家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的根本需求:安全、秩序、經濟福祉和正義。個人無力獨自獲取這些。然而,這場大流行卻催生出一種現象:在這個繁榮有賴於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時代,有圍牆的城市復興了。

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各國都必須保持克制,必須確定優先事項。我們從阿登戰役走向一個日益繁榮和人類尊嚴得到提升的世界。現在,我們生活在時代更替之際。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是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一旦失敗,世界將遭受劫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