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聲自遠——詩詞中的“形象思維”(一)

“形象思維”就是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

在詩詞中,“形象思維”有幾種表述方法:

1.光寫形象,從形象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主要寫思想感情,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從抒寫的思想感情中含蘊著具體形象,從而感到詩中所寫的思想感情不是抽象的,是跟喚起的具體形象結合的。

3.既寫形象,也寫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表達。


這篇文章主要是描述 “光寫形象,從形象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方法

1.詠物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沈德潛批;“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卷四)

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

“居高”的“高”有兩方面,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一方面跟疏桐聯繫。露是清的,桐是高潔的,所以沈德潛批“尊其品格”。

古代本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說法。所以這個“高”不光是地位高,還要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醜惡,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他的聲音的影響才大。

這個意思通過蟬的形象來表達,是形象思維。這是詠物。

居高聲自遠——詩詞中的“形象思維”(一)

2.寫景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鍾惺批:“‘復照’妙甚。”(同上卷九)

也有寫景的,像王維的《鹿柴》寫空山,深林、日光返照青苔,還聽到人語,作者的思想感情沒有直接寫出。

但從這些景物中間,顯出環境的幽靜,作者心情的安閒,所以他才會注意到“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從寫的景物中透露心情,也就是用形象來表達情思的形象思維。

居高聲自遠——詩詞中的“形象思維”(一)

從這兩首詩看,作者寫的是形象,但作者選擇這些形象來寫時,主要不是要寫蟬的形象,不是要寫空山、深林、月光、青苔,作者對這些形象產生了思想感情,借這些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才構成形象思維。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的思想,當它沒有跟詠蟬結合的時候,是抽象的邏輯思維,是他從生活經歷中概括出來的。

假使他寫一篇居高聲遠論,那就屬於邏輯思維

當他把這個邏輯思維同詠蟬結合起來,借蟬來表達時,這就成為形象思維

因此,形象思維同邏輯思維不是絕然分開的。

“居高聲自遠”這種思想,是作者從生活中來的,作者在唐太宗手下做秘書監,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和稱讚,他的聲譽同他的地位有關,也同他的品格有關。

他從生活經歷中體會到這種“居高聲自遠”的邏輯思維,一朝同蟬的居高聲遠的形象結合,這樣構成的“詠蟬”,這種居高聲遠的思想就不再是抽象概念,成為形象思維了。

居高聲自遠——詩詞中的“形象思維”(一)

王維的《鹿柴》,它的形象思維不是這樣。

他從空山、深林和返照中,體會到一種幽靜的境界,反映出

作者愛好這種境界的心情,這就構成形象思維。

這種心情,就是從空山、深林的形象中產生的,並不是作者從生活中體會到某種邏輯思維,再把它同生活中的某種形象結合而產生的。

這好比拍藝術照片,藝術照片不能看到什麼景物就拍,是有選擇的,不光對所拍的景物有選擇,還要注意光線、距離和拍的角度,這些選擇,就有邏輯思維在起作用。

作者從景物中發現藝術美,這是形象思維,但這種藝術美怎樣表現出來,這還有賴於邏輯思維。

所以就像王維的創作《鹿柴》,形象思維同邏輯思維也是不可分割的。

他怎樣選擇景物,怎樣構思,怎樣適用語言來表達,都和邏輯思維有關。

居高聲自遠——詩詞中的“形象思維”(一)

本文節選自——《詩詞例話》,與大家共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