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我有一個“鱘”富夢……

週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不負韶華

□ 本報記者 盧昱 本報通訊員 劉明志 劉瑞華

在臨朐縣冶源鎮東南一隅的徐家王舍村,靜臥彌河畔,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這個緊鄰冶源水庫的村莊是臨朐淡水魚養殖的策源地之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便有陳庭文等人嘗試養殖虹鱒魚。在1984年12月20日大眾日報第2版上,有一篇《虹鱒魚進農家》的稿件,開頭便算了一筆經濟賬:“臨朐縣冶源鎮徐家王舍村農民陳庭文,今年養了七千尾名貴虹鱒魚,平均尾重超過二斤,扣去成本,獲純利三萬元。”

溯水而居,憑水養生,依水前行。徐家王舍村的鄉親們與淡水魚有著不解之緣。4月5號下午,村裡新一代的養殖達人徐建在自家“觀魚臺”上忙活著。他在只有20多釐米寬的魚池沿上來回穿梭,腳下一條條烏黑髮亮的鱘魚時而閃轉騰挪,時而空遊無所依,好不歡快!“瞧,那邊那兩個魚池是鱘魚;那邊的三個是親魚池……今年的長勢不錯,等市場放開了,就可以賣了。”他一邊比畫一邊如數家珍般介紹道。

看花容易繡花難

今年43歲的徐建,曾在陸軍某炮兵團服役8年。其間,他因訓練成績優異,多次榮獲優秀士兵、優秀士官的嘉獎,卻不幸在一次高強度訓練中受傷,被評為六級傷殘。

2005年底,徐建脫下軍裝。他放棄了轉業安置的機會,回到老家搭乘鱘魚養殖的“快車”,開啟了他的養殖征程。據瞭解,冶源鎮是養魚大鎮,地處彌河上游,當地山泉眾多,泉水含氧量高,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鱘魚品質好、品相好、口感好和市場認可度高、易運輸等優勢。“鱘魚屬於亞冷水魚,對水溫的要求不像虹鱒魚那樣高。早在2000年,我們這裡就開始從養殖虹鱒魚向養殖鱘魚過渡,並在2006年前後達到盛期。鱘魚肉味鮮美、骨軟、營養價值高,從魚皮到魚子,全身都是寶。”徐建介紹道。

近年來,鱘魚產業已成為臨朐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陝西、新疆等20多個省市,打響了臨朐水產養殖的品牌。目前全縣有600多家養殖戶,養殖面積1500多畝,年繁育苗種2000多萬尾。

看花容易繡花難。鱘魚的飼養過程十分講究,從魚苗到成品魚,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過硬的技術。“當時我和徐海洋懷揣僅有的5萬塊錢到山西,購買了第一批鱘魚苗,一共7000斤,在鄰村馮家王舍承包了一個小魚塘。”徐建說,當時沒有經驗,通過跟養殖高手學習養殖技術,還經常上網查詢資料自學,養得還不錯,正趕上當年魚的價格較高,賣到22元一斤。就這樣,徐建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我們這一帶最初養殖的品種是‘史氏鱘魚’,在養殖過程中,鄉親們逐漸發現這種鱘魚雖然品相好、肉質鮮嫩,但存在不耐運輸、不耐病的問題。後來我先後去北京、河北等地考察,發現了‘西伯利亞鱘魚’和‘小體鱘魚’的雜交品種,此種鱘魚抗病能力強、耐運輸,並且肉質更好。2005年後,冶源一帶就逐步淘汰了‘史氏鱘魚’的養殖,轉而養殖雜交鱘魚。”徐建說。

“餵魚要按時按點,春夏秋冬都得卡著點喂。根據魚的大小,餵食的間隔時間不同,飼料也不一樣。飼料是關鍵一環。一開始我們用一些小品牌的飼料,轉化率很低,養殖效果都不理想。”為此,徐建多方考察,先後去了湖北、天津、江蘇等地考察飼料,2016年又去了濟南章丘、遼寧葫蘆島、北京懷柔等鱘魚養殖規模較大的地方,學習先進的養殖模式,走南闖北積累了一些經驗。

徐建說,“平時我們都是從凌晨4時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時。一年到頭,沒有一天能睡個囫圇覺。如果遇到打雷下雨天氣,就得一直在魚塘邊上盯著,防止魚被閃電擊傷和魚塘進渾水導致魚缺氧。有時洪水來了,連衝帶淹,損失更大。”

除了自然因素,人為坎坷亦難邁。“原來附近五六十家養殖戶都是單打獨鬥,自己進苗、尋摸飼料,銷路既窄又不穩定,風險特別大。”徐建說,2008年底,由於外地商客來拉魚的時候惡意壓價,本地的優質鱘魚賣不出去,當年好多養殖戶都虧得血本無歸。

如何突破競爭者重圍,闖過市場關口?如何準確把握節奏,充分考慮養殖戶利益,防止鱘魚產業大起大落?在徐建看來,當時本地的鱘魚產業模式落後、發展不穩,要想快速發展,還要邁過兩道坎:一道是“人”坎。當時的鱘魚養殖者大部分都是“跟風養殖”,實際沒有多少經驗。一些養殖戶有守成思想,更重短期收益,想要說服他們主動闖關,難;另一道是“錢”坎。不少養殖戶收入不穩定,既無力出資改進魚的品種,也不願投資擴大規模,要想實現一次全新的產業升級,也難。

合作社的“鐵飯碗”

“廣大農村黨員幹部要做生產發展的帶頭人,要做新風尚的示範人,要做和諧的引領人,要做群眾的貼心人。”翻開徐建的黨員筆記,他認認真真把這句話寫在扉頁上。

退伍後在魚塘內外的摸爬滾打,讓徐建很快就成了遠近有名的養殖大戶。他還時刻謹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帶動了一大批鄉親們共同養殖鱘魚脫貧致富。

“事實上,對全縣的鱘魚產業來說,繞不開一場‘革命’。”徐建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合作社是一個突破口,即由“單打獨鬥”轉為“抱團取暖”。2007年,徐建把魚池拓展到了水資源更為充沛的東城街道胡梅澗村,之後取得長足發展。2010年,他牽頭成立了臨朐首家鱘魚合作社——順通鱘魚養殖合作社。“2019年,我又到徐家王舍村承包了一個魚塘。目前我自己有20個魚塘,我們合作社有五六十戶鄉親,整個合作社一年銷量200萬斤左右。”徐建說。

“當時合作社規定是5家起步,我們當年就吸納了12家養殖戶,算是規模比較大的。”目前,周邊五六十戶已經全部吸納到了合作社中,涵蓋青州、沂源、沂水、臨朐等20多個縣市區。

村民馮元泉最早加入合作社,也最早從合作社受益。“我從2006年開始養魚,一開始小打小鬧養了三五千條,又要操心養殖,又擔心價格,還怕沒有銷路,一年也就賺個兩三萬塊錢,賠本的時候也常有。”馮元泉坦言,加入了合作社後,什麼都正規化,不用愁銷路,只需把魚養好就行。這幾年規模已達三五萬條,去年光一個養殖池就賣出5噸鱘魚,保守估計一年能賺到10萬多元,也算是端上“鐵飯碗”。

“政府對我們的發展非常支持。主管部門會幫助我們積極建淨化池,邀請專家來定期培訓,農業農村局相關技術指導員經常下來調研,對魚的用藥情況、水質是否達標等進行指導。”徐建介紹道。

方向找準,路徑已定,成敗在人。如今,越來越多像馮元泉式的養殖戶加入到了“合作社”大軍中。目前,全縣共擁有淡水魚專業養殖合作社8家,統一提供技術推廣、疫病防治、市場銷售、獸藥研發、資金支持等全方位服務,形成了集魚卵採集、孵化、餵養、銷售及飼料加工於一體的產業體系。全縣建成無公害水產品基地14處,鱘魚、鱒魚等34個水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

回望鱘魚養殖之路,徐建感觸頗深。從最初的摸爬滾打、跌跌撞撞,到外出考察、探索鱘魚養殖新模式,再到現在的鱘魚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近5000萬元,憑著堅定和毅力,徐建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地攻,鱘魚產業發展有星火燎原之勢……

敢作敢為邁大步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徐建的鱘魚產業初具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創新性發展,蝶變成當地數一數二的鱘魚養殖基地。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在徐建看來,自己又進入瓶頸期:從當地的資源來看,適合養殖的就那麼幾百畝地,鱘魚養殖基本飽和,發展空間有限,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是就此“吃老本”,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徐建一直在咂摸這個問題。

近年來,臨朐依託優質水資源,大力推行鱘魚、虹鱒魚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引導農民走“科研、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路子,推進“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漁業示範園區建設,在冷水魚裡培育熱產業。

這種大趨勢,讓徐建有了拓展規模的打算。他想走出臨朐,發展“飛地”,將共同致富的星星之火送到更多地區。有臨沂沂水,濟南章丘、商河等地的商戶,盯住了鱘魚發展這一“香餑餑”,紛紛打算與徐建簽訂聯手銷售和共同投資創建魚池的合同。僅沂水縣崔家峪村就與徐建所在合作社簽下100萬元的合同,擬在當地建設5畝地共計30個魚池。

“我們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現在一般通過視頻或實地探訪的形式去指導治療魚病、投餵飼料等方面的技術問題。鱘魚養殖最常見的是腸炎,一般在六七月份是高發期,我一般會通過魚皮、魚嘴魚鰓、體液等方式判斷是否得了腸炎,發現後我會從喂藥劑量、水質水溫等方面提出建議。”徐建說。

徐建一心想著如何讓大傢伙一起致富。這麼多年,他悟出一個理兒:四平八穩踱方步、悠閒輕鬆走碎步,都不會有大作為;只有敢作敢為邁大步,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2019年10月,他遠赴黑龍江雙鴨山地區考察海產品深加工項目。

“這個項目主要建設極速冷凍系統、快速分割系統、脫腥除臭系統、低溫烘乾系統、冷薰封閉系統等,項目達產後利潤率在20%左右。”徐建說,針對本地大體積鱘魚運輸不便、不好裝盤、不易銷售等情況,也可以借鑑雙鴨山模式,在本地建一個深加工市場,通過製作火鍋魚片、魚子醬等產品消化掉這些大魚,逐漸拓展產業鏈。

“我之前還找過一些生鮮產品加工廠合作,把鱘魚做成剁椒魚頭,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們本地還有加工魚肉餃子餡的企業,在這些項目上也可以深挖一下潛能。”徐建說。

讓鱘魚產業脫胎換骨

當記者問及眼下的復工復產情況時,徐建說,目前鱘魚養殖尚未出現大問題。“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減少了餵魚的次數,從原來的一天兩喂到一天一喂或不喂。2月底,高速公路逐漸放開通行,我們從天津逐步拉魚飼料過來,一次拉七八噸,能正常供應合作社十家養殖戶共40萬餘條魚的飼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徐建也感受到壓力。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受進出口的影響。最近飼料要漲價,養殖成本也在增高。這是生產的前端,在銷售的後端,我們也陷入困境。原來把魚拉到海鮮市場,市場直接對接各大餐飲、商超等行業,但現在餐飲業受疫情影響很大,尤其像婚宴、生日宴等聚集性活動的減少,直接導致海鮮產品的滯銷。但我們積極想辦法對接,前段時間先後到江蘇、河南那邊對接市場,得到了不錯的反饋。最近三五天送一次魚到濟南。那裡輻射面大,市場消化能力很強。”徐建說。

徐建堅信,困難是暫時的。他也趁這個機會,靜心思考如何讓鱘魚品牌走出去。

“按照‘微笑曲線’理論,活魚售賣是底部,開發產業鏈、打造品牌等是高附加值領域。”徐建認為,讓鱘魚產業脫胎換骨,必須走從底部的生產領域向兩側延伸、向高端攀升的全產業鏈之路。

“冷鏈運輸是本地鱘魚養殖的優勢之一,當前我們主要藉助京東、順豐等網店平臺開闢線上銷售渠道,初步建立起‘電商+魚產品’模式。”徐建說,下一步我們將發揮微商、直播等平臺優勢為顧客“帶貨”,進一步發揮互聯網作用,不斷擴大臨朐鱘魚品牌的知名度。

如何把鱘魚產業做大做強?徐建認為,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是贏得未來的關鍵一環,“品牌的左手連著生產,右手連著消費”。

“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再好,不吆喝就沒人知道。”徐建說,這些年,臨朐很多農產品都是藉助節慶的平臺,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比如五井隱士的柿文化旅遊節、山旺鎮的櫻桃節等,都助力農產品延伸產業鏈,拓展銷售渠道。鱘魚產品也同樣可以借鑑節會、農博會等平臺,培育和打造在全省甚至全國都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

“下一步,我想去江蘇看看,對陽澄湖大閘蟹、盱眙小龍蝦等這些早已名聲在外的產品,探索他們的品牌發展路徑,結合我們當地實際,進一步做大做強鱘魚產業鏈。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瞭解、熟悉我們的產品,爭取將鱘魚打造成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徐建憧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