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鎮:堅持“紅古綠”文旅融合 脫貧攻堅跑出“加速度”

(通訊員:廖文麗 )近年來,兩河鎮圍繞“打造紅色小鎮,助力脫貧攻堅”的發展思路,以“紅色文化+傳統古村落+特色產業”為載體,堅持“紅古綠”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傳統古村落,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紅色文化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將紅色旅遊、傳統古村落、生態旅遊融為一體,促進全域提升,兩河鎮紅色文化旅遊名片日益響亮,脫貧攻堅跑出“加速度”。

“紅色文化+旅遊”,脫貧強化精神支撐。

規劃設計《兩河鎮紅色文化促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打造“一路四園”紅色文化革命傳統現場教育基地,積極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以弘揚長征精神為指引,積極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尋找紅色遺存”主題活動,發掘紅軍長征紅色遺址遺存200餘處,整理感人紅軍故事20篇;邀請黨史專家、知名紅軍將領後代等和領導共100多人次先後召開紅色文化研討會4次,對兩河紅色文化和旅遊發展予以了準確定位。籌集資金400多萬,修復長征古道、古戰場、紅軍烈士墓葬點等遺址遺存160餘處,建設4處紅軍烈士散葬點,2處遺址遺存保護點,挖掘認定兩河現有紅軍烈士遺骸30具,受到中央、自治區、市、縣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肯定;以紅軍長征路湘桂古大道為主線,古嶺頭突圍戰為核心,聶家、古嶺頭、板塘、上劉四個紅軍烈士紀念園為點,打造“一路四園”革命傳統現場教育基地,古嶺頭突圍戰遺址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已將兩河紅色遺址遺存整體納入總規建設,兩河“紅色豐碑”田園綜合體已全面啟動。建成2個紅軍旅遊項目和魯水紅軍文化廣場、古嶺頭紅色文化講習所、上劉紅色文化歷史展覽館3個紅色驛站,打造魯水、新富、上劉“紅色教育”精品路線,創建古嶺頭等革命傳統教育“高標準紅色學堂”,全年接待自治區、市、縣來兩河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團隊190個,累計人數達3.5萬人次。

两河镇:坚持“红古绿”文旅融合 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兩河鎮魯水村紅軍廣場

“傳統村落+旅遊”,脫貧增添動力活力。

堅持繼承做強“古、舊”特色,發揮傳統文化特色影響力,籌資200多萬對魯水、大田、新富村明清古民居、古井、古橋、古大道和黃溪書院進行保護性修繕,為旅遊增加別樣特色古道彰顯文化魅力,為脫貧攻堅增添動力活力。結合“古、舊”特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兩河鎮景區湘桂古道整修方案》《兩河鎮魯水村村莊規劃》《兩河鎮大田村村莊規劃》等鄉村發展規劃,推動鎮村“古、舊”傳統文化發展步伐,共新鋪設大理石板路1條,修復鵝卵石和釘子路1.8公里,建設旅遊廁所5個、停車場5個,成功打造6個“紅色小村”,成功建設魯水紅軍街道路項目、紅軍廣場。大田村被列入國家級傳統古村落,魯山村被列入自治區傳統古村落,魯水村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桂北傳統古村落,且被評為“自治區鄉村建設示範村”,實現了“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的升級。兩河把紅色文化和古蹟文化結合起來,具有天然的資源集合優勢,遊客不僅能感悟紅色文化精神,而且也能夠欣賞傳統古建築的藝術風格,體驗古村落獨特的民風民俗,達到銘記歷史、放鬆身心、陶冶情操的多重效果。去年來,累計接待區內外前來考察參觀人數達1.3萬人次,同時帶動了農副產品銷售,促進農戶脫貧增收。

两河镇:坚持“红古绿”文旅融合 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兩河鎮魯水村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群

“特色產業+旅遊”,脫貧增強發展後勁。

持續深化“特色產業+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不斷推動種植業、養殖業、生態旅遊業不斷髮展壯大,為脫貧攻堅增強發展後勁。以百板洞、厚桂、美田等村為核心,按照“增收、增綠、增就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以“黨支部+村民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全鎮建成扶貧車間 5個,培育黨員大戶12人,吸納300餘名貧困群眾務工,帶動86戶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成功打造自治區三星級特色農業示範區,核心區周邊6個村集體經濟實現5萬元以上。在貧困村上劉村,充分發揮新富江優良生態和優質水資源的優勢,帶領上劉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優質稻+金背鯉魚”500餘畝,畝產值可達6000餘元,示範帶動120餘農戶,鼓起了貧困群眾的“錢袋子”。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以湘桂古道為軸,打造魯水、新富、上劉紅色生態旅遊精品路線,在紅軍長征路上的魯水—新富村,種植3000畝布朗李和600畝“紅軍桃”,舉辦全州縣兩河鎮首屆李花節暨“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月活動,開展“百人李園賽跑”“千人李園旗袍秀”“萬人重走長征路”等活動,共吸引遊客2.6萬餘人,有效帶動了鎮域經濟發展,全鎮順利實現142戶468人精準脫貧,最後一個貧困村——美田村圓滿摘帽,兩河鎮全部貧困村都實現脫貧出列。

两河镇:坚持“红古绿”文旅融合 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兩河鎮金槐產業核心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