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作為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這是一部開頭就告知了兇手作案全過程的長篇小說。文中既沒有出人意料的線索,也沒有引人入勝的推理,更沒有新奇詭異的寫作手法,所有的描述幾乎都按照時間一步步推進。但真正讀的時候卻又一個字都不願意放過,越讀越上癮,越讀思考越多,彷徨也越深。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中學女生長峰繪摩在深夜回家途中被一群不良少年強行拉進一輛車中,哀呼消隱在黑暗之中。幾天後,有人發現了一具有被強姦和注射藥物痕跡的少女屍體。單親父親長峰重樹看到女兒的遺體後大受打擊。在妻子死後,女兒是重樹生活唯一的希望。一天,重樹收到一通神秘的電話留言:繪摩是被菅野快兒和伴崎敦也殺害的。在幾經思慮之後,他來到了伴崎的住所。屋裡沒有人,重樹在那裡發現了一摞錄像帶,裡面有一盤記載了伴崎和菅野強姦凌虐繪摩的全過程。盛怒的長峰剛好碰到回來的敦也,便毫不猶豫將手邊的刀刺入他的腹部,並問出了菅野快兒的行蹤。一直以來的守法公民決定執行“法外正義”,開始了尋找快兒的復仇之路。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法律層面的思考

故事裡未成年罪犯深知自己未成年,可以逃脫嚴重的法律制裁,從而肆意妄為、蔑視生命,將受害人迫害致死毫無悔意。如果法律保護著這樣的人,那麼正義該如何彰顯?不得不說這是值得深思的法律層面問題。而故事裡曾幫助男主的民宿老闆女兒和佳子的話也同樣發人深省,和佳子問男主人公“以暴制暴,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此刻男主心裡很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但面對女兒慘死,兇手在被管教幾個月後仍能迴歸正常生活的局面,他做不到無動於衷。那麼在法律與私刑的邊緣,我們到底該不該執行“法外正義”?這把復仇的彷徨之刃到底該刺向何方?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其實法律本意並沒有錯,錯在法律的解釋。未成年人保護法本意應該是保護那些善良守法而被別人傷害的未成年人,而不是一概而論,凡是未成年人一概都要保護,包括那些惡意犯罪的未成年人。如果那樣的話就是默許、鼓勵、支持、放縱未成年人去犯罪。要知道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造成的危害並不亞於成年人,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法律的解釋不當,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本意,連帶產生的社會問題自然就不可避免了。對未成年犯人的縱容,讓原本守法的人不信任法律,反而會讓社會問題更多更嚴重。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曾看到這麼一段話:受到傷害,平衡心理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得到加害者的補償:比方說東西被偷,抓住小偷之後可以申請民事補償;二是在加害者身上施加同等的傷害:比方說成年人惡意殺人被執行私刑。不能因為是未成年人犯罪,犯罪者無需承擔多大責任,且各項權利深受保護。其實很多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及意義。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法律的作用是懲惡揚善,除了讓罪犯得到懲戒以儆效尤,也是對受害者家屬的安慰和解脫。

教育層面的思考

故事中有對三位作案者父母的描寫。首先登場的是被殺的伴崎的父母,父親對伴崎的死很漠然,他表示一切都是妻子在管,自己毫不知情,而伴崎的母親更是瘋狂,她躲在丈夫親戚的舊鋪子裡,原因只是因為周圍那些認為他兒子是罪犯的人很煩。“我的兒子沒有犯罪,絕對不可能犯罪,壞的是那個叫菅野的孩子,那個孩子是個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的壞蛋。”這個母親就是這樣歇斯底里地愛著向自己施暴,強姦了無數少女,並最終殺人的兒子。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隨後,菅野的母親登場了,面對上門的警察,她還化了精緻的妝,輕鬆地說自己的兒子只是出去玩了。“他只是開玩笑罷了,這種事情是多麼正常啊,我的兒子是多麼正常的一個孩子,他是絕對不可能會犯罪的,那些只是玩笑罷了,怎麼可以當真,什麼強姦,那只是毫無根據的錄像帶罷了。“”她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幹了什麼嗎?當然知道。她們是母親,盲目地愛著兒子,從而選擇性失明地忽略兒子犯下的罪責。就連中井的母親,她所關心的也只是自己的兒子會不會被判刑,僅此而已。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如果說以上的父母都是愛得盲目的話,中井的父親泰造就完全稱得上是陰險邪惡了。泰造第一時間想到了並且確信自己的兒子參與了事件,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麼貨色,但是他首先想到的是怎麼編造偽證,怎麼教兒子說謊,最後他還說如果有問題就請昂貴的律師,絕對可以辯到無罪的。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把重樹逼上絕路的,從根本上講,就是泰造這種人,正是這樣的父母,教養出毫無人性的孩子,因為不管怎麼作惡,都是無罪的,這就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大的“智慧”。法律正是這些父母為了保護自己作惡多端的孩子的保護傘。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很顯然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的犯罪顯得順其自然。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促成了孩子的未來模樣,不一定非要是棟樑之才,但是起碼要教養出一個對社會無害的孩子,這是對社會的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社會層面的思考

在這個慘劇中社會的冷漠、尤其媒體的無良更是起到了添油加醋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更是彰顯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匱乏。很多不良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他們基本道德的缺乏和對生命的不尊重。同樣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精神承受力似乎也隨經濟的膨脹而增強,受賄金額不足百萬的貪官、傷亡人數少於10人的惡性事故、缺少戲劇化與離奇犯罪情節的案件根本無法吸引大眾的眼光。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是否我們也在扮演共犯的角色?是否因我們有意無意的姑息和沉默催化著更大的罪惡?


《彷徨之刃》——願人心不再彷徨


好的故事總是具有社會意義,他們揭露出社會殘酷又真實的一面,希望大家可以痛定思痛,用思考去拯救社會。

好書,你值得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