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減薪遇到尷尬,中國足協有兩點難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本劍

4月9日,中國足協將召開中超公司董事會和股東會議。在董事會和股東會議之後,足協還將進行線上視頻會議,召集所有中超中甲俱樂部與會,談論聯賽減薪事宜。目前,有關聯賽的減薪呼聲越來越高,但在實際過程中也遇到了尷尬。

尷尬一:足協難有文件出臺

中超中甲32傢俱樂部,投資主體企業在這次疫情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那些受影響較大的小企業俱樂部,呼籲減薪的意願最為強烈,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傢俱樂部正式宣佈減薪,也沒有任何減薪的措施。他們普遍希望中國足協能夠出臺相關政策,作為俱樂部減薪的依據和指導。

面對俱樂部踢過來的皮球,足協對此非常謹慎。由於疫情影響而減薪,這在中國足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在足協的相關規章制度中也沒有類似的規定。

因此,足協此前對於這樣的減薪呼聲並不急於表態。但呼聲越來越高,有的已經事關俱樂部的生存問題,足協不得不組織會議,對此進行討論。

從法律上來講,並沒有賦予足協可以為俱樂部減薪出臺相關規定的權力。足協還是希望各傢俱樂部能夠自行私下協商。每傢俱樂部情況不一,是否需要減薪,減薪幅度多大,足協希望由各傢俱樂部和自己的球員之間達成共識。

所以,足協儘管召集會議對減薪問題進行研究討論,但要讓足協出臺統一的文件,可能性並不大。國際足聯此前儘管也有疫情期間減薪50%的提議,但至今也僅是停留在“建議”的層面。

國際足聯尚且未有文件出臺,中國足協也不會貿然行事。畢竟,減薪的難點在於外教和外援。處理不當,可能會涉及到國際官司。所以,這次會議足協究竟有沒有魄力真得形成文件,並把減薪力度一步到位到傳聞中的50%,是一個大疑問。

尷尬二:大俱樂部不願出頭

在中國足協出臺統一文件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很多中小俱樂部又把減薪的希望寄託在一些大俱樂部身上,希望這些大俱樂部能夠率先減薪,給整個聯賽起到表率作用。但目前來看,大俱樂部並不願意出頭,做出類似的表率舉動。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通過對幾家中超大俱樂部的瞭解,目前得到的信息是,這些大俱樂部普遍不會主動降薪。一家大俱樂部人士表示:“減薪肯定是小成本運營的俱樂部先執行,他們扛不住。但中超一些大資本俱樂部,減薪兩個月,也就是省個幾千萬元,在大老闆眼中不算什麼。而且這樣做反而傷球隊的士氣,讓球員覺得俱樂部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困難。所以,大俱樂部一般都不會主動減薪。”

中超聯賽延期,對於俱樂部直接的經濟收入影響是門票和外延產品的銷售,但這些其實對大俱樂部的影響也比較有限。放眼中超,除了恆大、國安、上港等少數幾家亞冠球隊外,其他球隊一個賽季下來,最理想的票房收入也就是兩千萬元左右,一些差的中超球隊全年門票收入只有數百萬元,還不及一個球員的年薪,對俱樂部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大俱樂部球員教練的薪水都如期發放。

其實,大俱樂部面對減薪話題,也有自己的煩惱,“減吧,外界可能說我們是不是不行了。不減吧,可能也有人說我們土豪。”目前,大俱樂部的普遍心態是:不主動減,但如果足協有明確要求或者出臺了指導性的文件,他們也會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