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式教學的初步嘗試(2)

接下來,我們談談如何發現學生思考中的問題。以學生常見的修改病句為例。我們試圖考察學生對修改病句的認識,要求學生們用思維導圖畫一畫。(出示三幅圖,第一幅是沒有提到與病句有關的,第二幅提到了,但是內容太少,第三幅是完整的知識結構圖)

診斷式教學的初步嘗試(2)

(關於病句的第一幅圖)

診斷式教學的初步嘗試(2)

(關於病句的第二幅圖)

診斷式教學的初步嘗試(2)

(關於病句的第三幅圖 )

對比三幅圖,我們發現,第一幅圖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學生看到"病句"這個詞語的時候,腦袋裡有當時做題的情形,有內心的情緒。而沒有關於病句的知識點。可知,這是知識結構不清晰的學生。

第二幅圖則告訴我們,學生腦袋裡對病句有一點印象,但是知識結構不完整,只有那麼點痕跡。這樣的學生我們需要幫助他完成有關的知識結構,如果能夠達到自動化水平就更佳了。

學生在經過一系列練習之後,畫出來的第三幅圖則顯示了提到修改病句,學生知道要有判斷的方法,要了解病因,要用符號來標示。可以說,關於病句的知識結構體系構建起來了,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提取並熟練的運用,一個學生成為了"專家"。

以上,我們僅僅是舉例來說明診斷性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例,使我們能夠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來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實施具體的教學步驟。基於診斷的信息來源的渠道。在教學中,教師要採取關鍵性的策略是促使學生解釋、發展他們的知識結構,方法是要求他們對各種各樣的情景進行預測,並解釋各種預測的原因。這樣來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