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在閒餘之時尋找一些消遣時間的娛樂活動。

有很多運動經過一代代的改進而流傳下來,縱觀中國古代體育史,有很多有趣的運動現在也能尋得蹤跡,例如屬於“貴族運動”的高爾夫,在中國最早的原型是唐朝馬球中的步打球,類似於現代的曲棍球,對抗性強。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變,人們稱這項運動為——捶丸。

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關於捶丸活動的最早記述,見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一個名為“寧志齋”的人編寫的《丸經》,這是一本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在《丸經·集序》一章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的記述,可以得知捶丸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最終形成。

捶丸這項運動不單單只是皇帝愛玩,在當時,連兒童也非常喜愛捶丸活動。比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時“愛擊角球”,他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聽”。這裡所說的角球,就是用角骨製成的球,不易擊碎。這是當時捶丸活動盛行的表現。

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在陳萬里所著的《陶枕》中就有著一張兒童捶丸圖,圖中小孩拿著一把球杖在擊丸,畫中孩子認真的模樣形象生動,活潑可愛。而最形象、最完整地反映當時捶丸活動情形的,是現存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一副元代《捶丸圖》。

這幅圖是畫在明應王殿西壁上。畫中雲氣和樹石之間的平地上,有二位男子穿著紅色的長袍,每個人右手中都握著一把球杖。左邊的男子正面俯下身子做出一副將要把球擊出的姿勢,右邊的男子蹲在地上,仔細的看著前方的球洞,不遠處還有兩位侍從各自拿著一把球棒,其中一端是圓球的形狀,偏正中間的那個人為前方將要擊球的男子指著球洞的位置,來給其做方向的引導,這就是元代民間捶丸活動的真實反映。

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關於捶丸的玩法,單單從技術上講,是和高爾夫球有三點基本特徵相同。首先兩者都是有球洞的,捶丸的球洞叫做窩,高爾夫的球洞叫做穴,兩種球洞的的大小都相差不大。

在《明宣宗行樂圖》中玩捶丸的場地上畫了10個洞,現在的高爾夫球則是9個或18個洞;其次兩者都需要一把專門的球杖來擊球,將球打到洞裡邊就算獲勝;

最後一點相似的是對於場地的選取,捶丸的場地要求地形必須有凹凸、有阻,有迎、有裡外、有平地的園林為球場、高爾夫的球場不僅有平坦的地形,還要有凹凸粗糙不平地段,另外還需要加上沙窪地、水溝等障礙物。

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鑑於捶丸和高爾夫的相似性,且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項運動,所以法國的一位著名東方學者曾根據大量的史料,考證出中國古代文化是元朝時期由蒙古人的西征而傳入歐洲的。

元代是一個東西文化大規模交流的時代,西方學習東方文化也是當時的一種趨勢,而正是有了蒙古人的西征,將閉塞的歐亞之路完全的打開了,不能僅僅是堂皇命使東西往來如織,一些不知名的商賈和傳教士以及隨著軍隊而東西奔走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東方的文化自然得到了傳播,所以捶丸傳入歐洲地區得以發展的說法也是有一定的可能的,但具體的一些東西還是飽受爭議的。

古時候這項運動,孩童都非常愛玩,現在一般人卻玩不起

捶丸這項娛樂運動到了明代,似乎漸漸沒落了,普及的範圍越來越小,掙扎於眾多娛樂之中仍不足以絕跡,真正的衰落是到了清代,層出不窮的新的娛樂運動方式使得捶丸被忽略,捶丸從皇家的高雅游戲,變成了民間婦女、兒童之間的小遊戲。

再後來歐洲的高爾夫有流傳到了中國,掀起了一陣熱潮,是對新事物的好奇,還是對中國早就有的娛樂方式的延續,不同的人總有著不同的說法,都各持己見吧。

| CHAO LUC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