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憑20個字流傳千古

詩歌史上有很多詩人一生寂寂無名,並沒有太大的成就,本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逝。然而,幸運的是他們不經意間寫的一首詩成為傳誦的經典,他們僅憑這首詩就讓後人記住了他們的名字。比如高鼎與《村居》“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緊緊聯繫在一起。


唐朝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憑20個字流傳千古

唐朝也有一位詩人,當然不是大名鼎鼎的張若虛,而是金昌緒。對於這位詩人,他的生卒年、身世、人生經歷都沒有記載。我們能夠知道的關於他的所有信息,即他是五言詩《春怨》的作者。除了《春怨》,金昌緒也沒有其它詩作傳世。

這唯一的一首作品被後人稱為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全詩如下:

春怨 / 伊州歌

唐代: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我敲打樹枝趕走了樹上的黃鶯,不讓它在樹枝上不停鳴叫。它的叫聲會驚破我的好夢,不能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

唐朝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憑20個字流傳千古

《春怨》是一首閨怨詩:一位女子在思念遠在遼西的親人,久思成夢,終於在夢中相見。正是高興之時卻有一隻黃鶯啼叫,把女子從夢中驚醒,夢醒後再也不見親人。惱羞成怒的女子趕走了在樹枝上啼叫的黃鶯兒。

這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卻環環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讚美這首詩的“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

《春怨》最精彩的一點便是層層倒敘的手法,處處設有懸念。


唐朝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憑20個字流傳千古


詩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說,黃鶯是討人歡喜的鳥。而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卻要“打起黃鶯兒”呢?人們看了這句詩會茫然不知詩意所在,不能不產生疑問,不能不急於從下句尋求答案。

第二句詩果然對第一句作了解釋,使人們知道,原來“打起黃鶯兒”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鳥語與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鳥語中,黃鶯的啼聲又是特別清脆動聽的。人們不禁還要追問:又為什麼不讓鶯啼呢?

第三句詩說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時驚妾夢”。但人們仍不會滿足於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曉,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那麼,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她做的是什麼夢呢?

最後一句詩的答覆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去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


唐朝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憑20個字流傳千古


  到此,讀者才知道,這首詩原來採用的是層層倒敘的手法。本是為怕驚夢而不教鶯啼,為不教鶯啼而要把鶯打起,而詩人卻倒過來寫,最後才揭開了謎底,說出了答案。

但是,這最後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這裡,還留下了一連串問號,例如:一位閨中少女為什麼做到遼西的夢?她有什麼親人在遼西?此人為什麼離鄉背井,遠去遼西?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怨》,詩中人到底怨的是什麼?難道怨的只是黃鶯,只怨鶯啼驚破了她的曉夢嗎?這些,不必一一說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讀者去想象、去思索。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