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尋訪稷山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稷山縣城西約五公里處的馬村,寺內保存下來一批優秀的元代壁畫作品。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位於稷山馬村村旁

寺內現存記事碑載: “敕賜青龍之寺,工部尚書王政,龍朔三年”。龍朔三年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公元663年;遼金時期毀於戰火;元代曾多次大修;清末開始寺院逐漸衰落,僧人出走,殿堂破敗,山門和法堂被毀。

1928年,當地豪紳勾結文物販子盜取寺院部分壁畫以500元銀元準備出售外國古董商人,有幸,當地村民發現後奮起反抗,長者程克榮、李希賢組織李有盛、李水旺、段連保等青年日夜看護,並提起訴訟,將大部分被盜壁畫追回,並重新安裝回原位。

日軍侵華後寺院屢遭厄運,文物盜損嚴重。1976年對寺內各殿進行了維修、加固,寺內面貌煥然一新。現在青龍寺腰殿和後殿保留下來的壁畫彌足珍貴,面積一共有186平方米,現在學界一般認為青龍寺的壁畫繪製年代為元代。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興化寺位置示意圖 郭靜製圖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稷山馬村青龍寺 郭靜攝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稷山馬村青龍寺山門 王猙攝

在晉南,有數處繪畫風格與青龍寺相似的同時期壁畫尚有保存,如芮城縣永樂宮元代壁畫,洪洞縣廣勝寺元代壁畫和興化寺(寺廟已毀,壁畫有遺存)元代壁畫,尤其是興化寺,興化寺壁畫成畫於元延祐七年,公元1289年,壁畫題記為元代著名畫師襄陵朱好古及其門徒張伯淵所繪。興化寺原址在現在稷山縣北小寧村,距離青龍寺所在的馬村僅僅只有十餘公里,其繪畫風格十分相似,甚至於有人認為二者使用了同一粉本,至少青龍寺壁畫的畫師應當與興化寺壁畫畫班有密切交往。但是在青龍寺腰殿壁畫數處題記中卻有一處題為:“絳陽石村丹青劉士通,繪畫水陸大殿壹座,長男劉存德,次男劉存讓,門人楊,大明丙戌年孟夏漸熱月乙酉日工畢。”大明丙戌年,即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明白無誤表明壁畫為明代作品,這又如何解釋?

根據已故山西省古建保護研究所所長、山西文博大家柴澤俊先生調查認定,青龍寺腰殿修建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殿內壁畫為同期所繪,但由於元大德七年、大德八年(1303、1304)地震損毀嚴重,殿內北壁局部坍塌,到元至正年間一位叫黠(xiá)惠菴(智黠)的施主對青龍寺各殿進行修繕,並補繪了腰殿北壁地震中損毀的壁畫,這次修繕的題記出現在北壁西上方,題有“繪畫水陸大殿一座,黠惠菴……”。黠惠菴(智黠)是這次修繕的主要功德主,他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伽藍殿和後殿的幾方題記之中,元至正五年(1345年)大殿修繕工程完成。

不幸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腰殿北壁東側牆壁再次發生坍塌,繼而又進行了修繕。1979年文物部門對青龍寺進行修繕,在北壁東平柱下曾新發現題記五十八字,部分字跡漫漶不清,但“施磚砌造 至正十六年四月十二日”字樣清晰可見,這正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那次牆壁修繕的證明。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腰殿正面(南側) 王猙攝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青龍寺腰殿北壁壁畫可謂命運多舛,修繕、補繪工作時斷時續,而殿內其它三壁的壁畫則大多保留初次繪製的原物,在三壁水陸畫每一組人物旁都有一方題記,寫有不同的佈施人姓名,共計五十餘人,但並沒有出現黠惠菴的名字。而前文“大明丙戌年絳陽石村丹青劉士通”題記的字體、筆法、墨色與殿內其它題記完全不同,實際這方題記是明永樂四年(1406年)畫師劉氏的後人或者是黠惠菴後世弟子補書的壁畫畫師的名字和當時補書題記時的年代。所以看這方題記,讓人誤認為腰殿壁畫為明代繪製。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腰殿背面(北側) 王猙攝

腰殿四壁都繪有壁畫,繪製的內容為水陸壁畫。水陸壁畫誕生於水陸法會,這是一種為冥陽兩界祈福、超度亡靈往生極樂世界的法會。一般認為水陸法會源於印度佛教中的施惡鬼食法會,伴隨佛教傳入我國後逐漸與道教儀軌、民俗神祇信仰等結合逐步發展成熟,並且開始出現具定程式和儀軌。我國最早的水陸道場何時設立?

現可見的文獻為《釋氏稽古》所載:南朝梁武帝為雍州刺史時,其夫人郗氏過世,梁武帝稱帝后,其夫人化莽入宮通夢於帝,武帝為其制《慈悲道場懺法》,請僧眾禮懺,郗夫人化為天人拜謝武帝而去,其《慈悲道場懺法》被傳於世稱為《梁皇寶懺》,成為我國水陸法會最早起源。

隋唐發展,到宋代水陸法會逐步完備,出現北水陸、南水陸等,後經歷元、明、清、民國,規模愈發宏大。水陸法會設壇以飲食為供品,供養佛、道、儒、民間諸神及畜生、餓鬼等等。法會中,僧眾通過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等形式,以食施、法施為手段,救度陷於水陸之處、蒙受深重苦難的一切六道眾生得以解脫。這樣的功能使水陸法會上至統治階級、下至民間百姓都極為認可和推崇。

在水陸法會中使用的水陸畫,當始於唐至五代時期,以朝會的形式將佛、道、儒等體系中眾多神祇匯聚一堂,構成水陸畫的主要格局,至宋金以後水陸畫的內容更加豐富,並且水陸畫內容趨於定型。由於法會的規模愈發宏大,人數愈多,次數愈加頻繁,故在這一時期水陸畫的形式由卷軸水陸畫逐漸演變,開始出現繪製水陸壁畫的水陸殿堂,寺觀水陸壁畫中青龍寺腰殿的水陸壁畫是目前已知尚存最早的寺觀水陸壁畫,是山西水陸壁畫的代表之一。

未完,下期繼續介紹青龍寺壁畫,歡迎關注!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後殿 王猙攝

(原創)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四:保存山西壁畫精品之青龍寺(一)

青龍寺後殿 王猙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