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正統初,以獲首功,累遷都指揮僉事。三年正月,敵三百餘騎飲馬黃河,亨追擊至官山下,多所斬獲。進都指揮同知。尋充左參將,佐武進伯朱冕守大同。

六年上言:“邊餉難繼,請分大同左右、玉林、雲川四衛軍,墾淨水坪迤西曠土,官給牛種,可歲增糧萬八千石。”明年又言:“大同西路屯堡,皆臨極邊。玉林故城去右衛五十里,與東勝單于城接,水草便利。請分軍築壘,防護屯種。”詔皆允行。尋以敗敵紅城功,進都指揮使。敵犯延安,追至金山敗之,再遷都督僉事。

亨以國制搜將才未廣,請仿漢、唐制,設軍謀宏遠、智識絕倫等科,令人得自陳,試驗擢用,不專保舉。報可。

摘錄自--《明史》

石亨,陝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臨渭區官路鎮)人。從他早年的經歷來看,此人在與瓦剌的征戰中十分驍勇。不光做到了武將的本分,同時還會在民政,後勤,人才選拔等方面勇敢的提出正確的意見。

這在武將中是十分難得的,所以他雖為偏將,但朝廷視其為大帥,邊關守將中除了楊洪就數他智勇雙全。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德勝門當敵衝,特以命亨。于謙以尚書督軍。寇薄彰義門,都督高禮等卻之。轉至德勝門外,亨用謙令,伏兵誘擊,死者甚眾。既而圍孫鏜西直門外,以亨救引卻。相持五日,寇斂眾遁。論功,亨為多,進侯。

摘錄自--《明史》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京營數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也先攜大勝之師,進逼京城。

此時京城之中只有為數不多匆匆趕來的勤王部隊,加上原先京營剩下的老弱病殘。

只有于謙力排眾議,絕不南遷,組織北京保衛戰。

如果這一仗輸了,明朝便會如南宋一般,皇帝被俘,北方國土盡淪喪於敵手。

生死存亡的關頭,石亨站了出來,奉于謙命首當其衝駐守德勝門,伏兵誘擊,大敗也先。

不光守住了自己的防區,還率兵救援守西直門的孫鏜,身先士卒,奮力搏殺,交戰五日,也先退了

得勝後石亨首功,封侯。


景泰元年二月命佩鎮朔大將軍印,帥京軍三萬人,巡哨大同。遇寇,敗之。其秋,予世襲誥券。易儲,加亨太子太師。于謙立團營,命亨提督,充總兵官如故。

摘錄自--《明史》

此後八年間,代宗對石亨也非常信任。

而石亨說不清是因為與于謙的私怨,或是為了博得更大的榮華富貴。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於南宮,囚代宗於西苑。英宗朱祁鎮復位後,認為石亨有首功,封其為忠國公,特加恩寵,言無不從。

此後的石亨,驕橫跋扈。他的弟、侄家人冒功進官者50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多達4000餘人。京師大臣,常被他藉故逐出朝廷。勢焰熏天,利令智昏的石亨竟然挾私怨構陷於謙,致使其含冤遇害。

網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一代名臣于謙竟被下獄,抄家,斬首。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于謙

三年後,也就是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因為大肆培植黨羽,干預朝政。

英宗不能忍受,罷其職,石亨死獄中。

死有餘辜!


筆者認為所謂的英宗受其矇蔽,故而錯殺于謙實數無稽之談。

英宗對於謙是有恨的,這不難理解。君主被俘,大臣另立皇帝,雖然是臨危決斷為的是江山社稷。但皇帝心裡難免有鬱結,更何況也先進攻北京之時,英宗就被囚在也先大營之內,于謙下令炮擊也先大營時也沒含糊。帝王的心思是很難猜的,尤其是英宗這樣一個帝,俘,囚,又大權從掌復立為九五之尊的一個人。但不難說他是有殺于謙的動機的,石亨不過是遞上了這把刀。

只是可惜石亨這樣一個完全可能青史留名的臣子

卻因自己的私慾作祟,身死族滅,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