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宋朝當吃貨

-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一簞食,一瓢飲都是造物主的饋贈

如果不懂吃吃喝喝,食物於人,不過是種飼料。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古往今來,聰慧的中國人最懂得如何犒賞味蕾,若要問起哪一朝吃貨最有口福,非宋人莫屬。

-

無論是燴、炸、炒、燉等烹飪技法的普及,還是鹽、醋、花椒、豆豉等配料的運用,乃至層出不窮的珍饈齊聚,儼然在社會各界掀起一股空前絕後的美食風潮。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雅緻的宋人不僅愛吃、會吃,還促成了廚具、傢俱的改良,並形成一套分工有序的後廚制度。

-

自宋朝起,一日兩餐開始向一日三餐過渡,分食制的地位逐漸被合食製取代。沒有宋朝,中國的飲食史上就要失去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


-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鄧廣銘序》中寫道:

-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宋朝,從來都是一個被低估的王朝,因其與遼、金、西夏等北方民族紛爭不休,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讓後世只記住了它在軍事上的孱弱。

-

殊不知,宋朝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今人的想象。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據史料統計,宋神宗時期,國庫年鑄幣已達506萬貫,而唐朝在開元盛世,年鑄幣為32萬貫,近16倍的數據懸殊,足以證明宋人的富有。

-

有了穩固的經濟基礎,政府不差錢,百姓能安居樂業,才會對生活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先滿足的,自然是胃。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宋朝的偉大,不僅在於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割據,還著實解決了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溫飽問題。

-

縱觀前朝,華夏大地爆發了幾次饑荒,方圓百里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觸目驚心。宋太祖趙匡胤建朝後,當即制定了正確的農業政策,其子孫也都將此方針認真貫徹執行。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對比可知,唐朝平均每畝糧食產量為1.5石,到宋朝已提升到2石。值得注意的是,唐朝1石約53千克,宋朝1石約97千克

-

《宋代經濟史》一書中,作者漆俠也做過計算,宋人墾田面積達7.2億畝,南方水稻每畝產量約176千克,北方小麥每畝產量約89千克。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產量的巨大突破,離不開歷代君王採取的有效措施:設置農官、勸導農桑、興修水利、開闢荒地、獎勵種樹和種桑、推廣農業革新等。

-

為了讓人們不捱餓,吃到上乘糧食,皇帝們紛紛做出了表率,最突出的案例莫過於宋真宗趙恆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當時,越南使臣向中國進貢的貢品中,有一批優良種子,喚作“占城稻”

-

宋真宗沒有立刻向地方推廣,先是在宮殿內開闢的田地裡試種兩年,發現其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遂將種子交給地方官員,從福建開始播種,爾後又傳給江淮兩浙,乃至河南一帶。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除了占城稻,北宋年間還引進過高麗的黃粒稻印度的綠豆等。為了讓新品種更快流通全國,政府不僅頒發了一系列勸農詔書,還出臺過免除農業稅的詔令。

-

農民不僅有田種,餐桌上的菜品也越來越豐富,吃飯不再只為飽腹,並逐步演繹出一種美學。

-


-

宋人有多愛吃,翻開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便可領略一二。長達5米的畫卷,生動還原出東京開封府的民風氣象。

-

各色人物穿梭於街道碼頭,車轎騾馬忙碌不停,大小船隻停靠在岸,高大的城樓屹立在市中心,兩側房屋鱗次節比,大城氣派躍然紙上。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在畫卷近100座樓宇中,至少有45家經營餐飲業的店鋪,如茶坊、酒肆、麵店、肉鋪等,甚至還出現了“外賣小哥”

-

只見,一個小夥計一手端著餐盤,慢步向前,不知要為哪戶人家送去剛做好的飯菜。那時的國人已能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理念是何等超前!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宋人愛吃什麼,在《夢梁錄》《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經典著作中,已羅列出長長的清單。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譬如麵條,宋人喚作“湯餅”,有筍潑肉面、鹽煎麵、罨生軟羊面;再如饅頭,宋人稱為“蒸餅”,有羊肉饅頭、蟹肉饅頭、筍肉饅頭;糕點更是五花八門,有重陽糕、慄糕、梅花餅、胡餅……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有趣的是,宋人將現在的餃子稱作“餛飩”,而我們如今所說的餛飩,則叫做“餶飿”

-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還吃上炒米。富貴人家追求食物的精細;對平民來說,一碗菜羹湯,一塊油煎豆腐,也能吃出滿足感。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最不可思議的是,宋人居然也愛“深夜放毒”

-

眾所周知,大唐王朝實施禁夜令,每晚以鼓聲告知百姓,“禁夜”開始,不得私自外出活動,違令者將處以責罰,

一年中僅有3天不禁夜。想在夜晚出門喝酒搓飯,簡直是天方夜譚。可若你穿越到宋朝,便可如釋重負了。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逛過宋人的夜市,方知吃貨天堂應在此處。沒有營業時間的限制,宋人的夜市一般到

三更才結束,五更天又早早開張,吃的、喝的,應有盡有,且價格不貴。

-

根據時令不同,店鋪也會推出時令菜單,炎熱的夏天有諸如荔枝膏梅子姜砂糖冰雪冷元子這般開胃甜品;到了寒冷的冬天,人們吃兔肉野鴨肉烤豬皮等滋補食材。

-


-

說到肉食,就不得不提一道名菜——東坡肉

-

大文豪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發現當地的豬肉極其鮮美,卻很少被人食用,於是創制出

紅燒肉,並將烹飪技巧寫進了詩裡:

-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與蘇軾有關的美食還有很多,例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涼粉東坡茯苓餅東坡芹菜膾東坡墨魚東坡羹等。

-

作為資深美食家,蘇軾在開發新菜品的同時,也曾熱心地為一位賣饊子的老婦人出謀劃策。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老婦人手藝精湛,只因店鋪偏僻,無人來買。於是,蘇軾賦詩曰:

-

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

-

因為這首《戲詠饊子贈鄰嫗》,老婦人的生意從此興旺起來。饊子的味道究竟如何,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透過蘇軾的文筆,彷彿能感知到千年前的那份酥脆香甜。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像蘇軾這樣喜愛鑽研飲食的士大夫不在少數。

-

在汲取民間制面精髓的基礎上,北宋初年學者鄭文寶也為人們貢獻了一款別緻的美味——雲英面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雲英面的做法頗為講究,用料有雞頭荸薺慈菇百合等。

-

先將上述食材混合,瘦肉蒸至爛熟,待風吹涼,在石臼細細搗碎,加入四川所產的糖和蜂蜜蒸熟,繼續倒入石臼輕搗,使糖和蜜與之拌勻,隨後取出一團,冷卻變硬後,用刀切著吃。切下的薄片酷似雪花,這便是“雲英面”名字的由來。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一碗稀鬆平常的面,也能融合如此多食材,的確費盡了心思。其實,在雲英面的製作方法中,已經能看到山西刀削麵的影子

-

每一種美食的誕生,都離不開前人的成果。一傳十、十傳百,雲英面得到了無數食客的青睞,後來被納入宋代食譜之中。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權臣蔡京對美食的狂熱,也有例可證。相傳,他在開封宴請下屬品嚐蟹黃湯包,一頓飯局就花掉了1300餘貫錢,相當於一個月的薪資。

-

在蔡京的府上還組建了一個水平頂級的廚師團隊為其服務。《問奇類林》就有相關記錄,“宋代太師蔡京,有廚婢數百人,庖子十五人……”

-


-

不止是蔡京,官宦人家的後廚也都是相似的配置,只是人數或多或少。不同於他朝,宋朝的名廚多以女性為主。

-

諸多職業中,屬廚娘身價最高,而她們在後廚的分工十分明確,有的只管切絲,有的只管擺盤,每一道工序均做到極致。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若非極富權貴,一般人家用不起廚娘。有時,為了請到一位好廚娘,縱然官居太守,也得用轎子體面地去迎接。

-

再看廚娘開出的食材清單,一頓飯的花銷就相當於購買幾匹上好的絹。長此以往,有多少家底經得起這樣的日常消耗?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每逢盛大宴會,就到了大戶人家的“四司六局”大顯身手的時候。

-

“四司”包括帳設司廚司茶酒司

檯盤司;“六局”包括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從歌舞伴宴到換湯斟酒,專人負責,各司其職,已然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在宋人的席面上,有一種區別於前朝的特殊現象,那就是人們可以圍坐一桌,享用佳餚。

-

遙想春秋戰國時期,食物均擺放於低矮的木案,用餐時須席地而坐,每人一份,互不干擾。這就是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分食制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儘管分食制更合乎禮法,但如果闔家團圓,不能齊聚在一張桌上吃飯,多少顯得人情冷淡。

-

隨著時代發展和思想的解放,飲食文化越來越貼近世俗,高桌大椅出現了,便捷的合食製成為主流精緻的碗筷餐具一應俱全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可貴的是,宋人已十分注重飲食衛生問題,嚴格規定使用公筷夾菜

-

根據元朝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止筯》的記載,宋人桌上有三件必備餐具,一是“筯瓶”,相當於筷桶,用來裝筷;二是“止筯”,用來擱置筷子,不可讓筷子直接接觸桌子;其三是“渣鬥”,用來盛放肉骨魚刺,以保持桌面乾淨。

-


-

有了合食制的形制,以及公筷意識的增強,“火鍋”在宋朝的走紅,並不是意外,而是水到渠成。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在南宋文人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書中,就載有一種名曰“撥霞供”的食物。

-

兩宋文人都偏愛吃野兔肉,用筷子將切成薄片的兔肉在熱湯中反覆撥動,不一會兒,肉色就變成雲霞般的色澤,蘸上醬汁食用,滋味異常鮮美,可不正是涮火鍋的雛形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相比“火鍋”,更新奇的烹飪方式“炒”橫空出世。自宋以前,中國人做飯以蒸、煮為主,用的多是可再生的植物燃料。

-

到了宋朝,工商業蓬勃發展,對燃料的需求越來越高,植物燃料顯然無法滿足供應,採煤業便火爆起來,煤炭成為備受寵愛的新能源。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與此同時,宋代的金屬冶煉術日趨成熟,先前多運用於打造農具和武器的鐵,漸漸被工匠們大量用以製造炊具。

-

伴隨鐵鍋在民間的流行,也為中華炒菜提供了發展基礎。尋常人家顛勺炒上幾盤家常菜,已不再是什麼稀奇事兒。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今天,我們習慣將中國菜劃分為四大風味八大菜系,四大風味即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則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福建菜。

-

宋朝如此崇尚美食,又豈會沒有菜系之分?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宋人的分法較簡單,主要有南食北食川飯

-

“川飯”是一個令人倍感親切的派系。四川人無辣不歡,大抵可以在這裡找到原因。只不過,辣椒是明朝時由美洲引進,被大眾所接受則是在清朝。沒有辣椒的宋人吃的到底是什麼“辣”?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蔥、姜、蒜、韭菜、芥菜、胡椒……只要能夠提供辣味的食材,都被納入廚房。最常用的川椒是花椒的一種,口感比普通花椒更強烈。

-

早市上,人們食用薑辣湯,由姜和芥菜提供辣味,再以胡椒提升舌尖的麻感。清早出門,一碗下肚,有提升醒腦的效果。到了夜市,小販們則售賣“辣菜餅”“辣骨頭”“芥辣瓜兒”等特色小吃,生意格外火爆。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燒、烤、炒、爆、溜、燉……在宋朝基本成型;葷食、素食、麵食、茶食……在宋朝爭相鬥豔。

-

文字是蒼白的,歷經千年洗禮,一些秘製風味失傳了,味道江湖裡的奇聞異事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但若時光可以倒流,大快朵頤之餘,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個時代?

-


-

宋朝,終究是一個充滿遺憾的王朝,雖可視作實現了大一統,版圖卻不及漢唐時期遼闊,邊疆一帶還總是戰事不斷。

-

宋朝,也是一座不容小覷的文明高峰,宋瓷的極簡素雅、宋詞的獨樹一幟、書法的風骨卓群、繪畫的驚豔於世,處處彰顯大國風範。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重文輕武、富而不強,受盡欺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物產豐饒,土地肥沃,養活得起1億人口,也是不容置疑的鐵證。

-

如若宋朝沒有被蒙古人所滅,工商業的興旺得以持續下去,或許中國將比歐洲更早進入工業革命,也未嘗沒有這種可能。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歷史的轉輪從未停歇,兩宋的興衰榮辱早已定格。不論世界怎麼變,一茶一飯,一日三餐,依舊是不變的主題。

-

當我們捧起手中的碗,細細咀嚼生活的滋味,想象千年前的市井裡巷,一聲聲吆喝叫賣的小商販挑著扁擔前來,一批批聞聲而來的食客排起長隊,總會忍俊不禁。

-

重回宋朝當吃貨

-

“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這是宋人的風尚。

-

活在當下,品味今朝,而今我們所收穫的,不僅是饕餮盛宴,還有遠勝於宋朝的國富兵強。生在太平盛世,子民安康,無災無難,可豐衣足食,把酒言歡,對吃貨來說,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

-END-

作者 | 納蘭敏月

圖片 | 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