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棣驾崩了,这部剧我最关注的一个阶段也就结束了,这里就来谈谈朱棣塑造相关的问题吧。编剧魔改朱棣第五次北征,但是明显玩脱了,这一点在今天朱棣驾崩的段落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我们就从这里谈开去吧。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事实上,即便是历史上的北征,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也基本都是负责居守任务,并不跟随。具体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汉王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已经因为一系列自我膨胀的事情被朱棣贬居乐安而失势。赵王朱高燧则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卷入一场未遂的政变而失势。因此当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行第五次北征时,这两人都未从征。故此,历史上朱棣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驾崩时,并不存在大军中有这两个定时炸弹的问题,太子朱高炽即位毫无问题。朱棣在七月十七日对英国公张辅留下遗命:“遗命传位皇太子,且云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次日驾崩。大军在张辅、金幼孜节制下有序班师,皇太孙朱瞻基奔丧军并节制大军,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在北征这段才突然爆发的,根源在于没有及早处理好汉王、赵王的剧情,让朱棣如历史中那样将两人排除出权力中心,也就不用到了最后了还在犹豫立汉王的问题,还要把杨士奇叫来想办法。我们回顾前面的剧情,汉王、赵王有不少搞事的剧情,朱棣也不是没有对其进行敲打,但是却始终不加以处理,理由似乎是要用他们的领兵能力。

这里分两头说

  • 其一,即便是第五次北征,朱棣也有足够的军事班底可以用,没必要非他们俩不可,我们审视第五次北征的亲征军编制:“命安远侯柳升领中军,遂安伯陈英副之,英国公张辅领左掖,成国公朱勇副之,成山侯王通领右掖,兴安伯徐享副之,武安侯郑亨领左哨,保定侯孟瑛副之,阳武侯薛禄领右哨,新宁伯谭忠副之,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壮士为前锋,安顺伯薛贵、泰顺伯吴克忠、都督李谦等各领兵从”,可谓尽一时之选,并不非要两个藩王。


  • 其二,朱棣是一个相当纯粹的政治动物,历史上对汉王、赵王的处理可谓严酷,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高煦因强占土地、组建私人武装、车马僭越、所行不法甚至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等一系列罪名被朱棣贬居乐安州(今山东广饶东北),当然,一开始朱棣对朱高煦的处理更为严厉,“禠其衣冠囚絷之西华门内,命中官黄俨等昼夜守之,将免为庶人”。朱棣为何放宽了对朱高煦的处罚呢?实录中的说法是皇太子朱高炽为朱高煦求情,《明太宗实录》如此记载:

皇太子恳为救解,上厉声曰:“吾为尔去蟊贼,尔反欲养患自及耶?!”皇太子跪曰:“彼诚无状,宜未必有害臣之心。”上曰:“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他日,皇太子复屡言之。上曰:“汝若不从吾意,久当悔之。”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时皇太孙亦在侧,上语太孙曰:“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尔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从这段记载可以不难看出,朱棣与汉王朱高煦之间的父子之情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冷漠的政治考量,将朱高煦贬去乐安正是为了在日后他真的反叛时可以轻易对其镇压,朱高煦最终的悲剧结局,在此时已经注定。当然,

因为《明太宗实录》成书于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就像朱棣起兵造反需要举着朱元璋的大旗“奉天靖难”一样,朱瞻基也需要给自己后来平定朱高煦之乱寻找一个大义的名分,因此这段记载极有可能是后来史官奉命而写,未必确有其事。朱高炽确实在此后仍旧受到朱棣猜忌,但是乐安那个地方被朝廷势力所包围,对汉王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这段记载也不能断然否定。至于赵王,朱棣就更不留情了,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永乐七年(1409年),当朱棣发现朱高燧在与朱高煦的联合下日益出格后,他决定给朱高燧一个警告。朱棣诛杀了赵王府长史顾晟以责其辅导不力,同时还褫夺了朱高燧的冠服。虽然由于皇太子朱高炽的求情,朱棣最终宽宥了朱高燧,但他精心选择了国子监司业赵季通和董子庄作为新的赵王府长史,在给他们的敕谕中,朱棣明言:

朕子赵王,年少不务学问,所行多愆礼度,今简尔等为长史,宜悉心辅导,谕以德义,使博穷经史,以知古先贤之行事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屏绝邪佞,亲近忠良,随事规诲,务归于正,以承藩辅之重。

朱棣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朱高燧老老实实做一个藩王,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而在此事之后,朱高燧确也有所收敛。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高燧被卷入宦官黄俨为主的一场试图拥立他的未遂政变后,也遭到严厉处理而失势。如果编剧在前面的搞事剧情中稍加发挥,让朱棣把两人处理了,那么处理朱棣驾崩这段也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当然,编剧这里如此处理,也有其客观因素,剧中塑造的人物不多,军官上就一个樊忠,赵王把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的事情都做了,所以也只能如此处理,算是尽量利用了人物。所幸,最后朱棣驾崩的段落拍的很不错,表现力很好,算是挽回了一定局面。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不过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朱棣驾崩后到朱高炽即位的整个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二年又三个月。

朱棣驾崩后,中官马云、孟聘立即召内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共同商议,认为大军在外,决定先秘不发丧,朝夕向朱棣的进膳仍旧照常进行,杨荣等铸造了一口锡棺入殓了朱棣,以此妥善保存朱棣的遗体,然后,杨荣驰报皇太子朱高炽,金幼孜暂时节制大军。

八月初一日,两路明军在开平会合。次日,皇太子朱高炽与皇太孙朱瞻基接到了朱棣驾崩的消息与遗命,至此,明朝正式发丧,皇太孙朱瞻基立即前往大军迎丧并节制大军。八月初七日,皇太孙朱瞻基迎丧于军中并节制大军,至此,明军中才发丧。八月初九日,明朝臣民哭迎朱棣灵柩于居庸关。八月初十日,皇太子朱高炽率诸王、群臣衰服哭迎朱棣灵柩于北京城郊,奉安于北京宫城仁智殿,以硬木梓宫取代锡棺加殓朱棣完毕,朱棣正式的丧礼由此开始,在宏大而庄严的仪式中,三十几位宫女及十六位朱棣的嫔妃被迫殉葬。另一方面,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下诏大赦天下,宣布明年改元洪熙元年,成为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十日,朱高炽为其父朱棣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明太宗文皇帝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合葬于他自己营建的长陵中。

朱棣驾崩是在七月十八日,杨荣当即从榆木川赶回北京,朝廷得到朱棣驾崩的消息也已经是八月初二日了,单程花了14天,鉴于事情紧急,杨荣这应该是最快的速度了。朱瞻基得到消息后立即奔向军中,大军也在班师,相向而行,仍旧走了5天。剧中朱瞻基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回到北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么他是真的瞬移回去了,如果不是,这么长的真空时期,让两个定时炸弹留在大军之中,真的不担心背后起火?所以,编剧没有提前处理这两位藩王委实是一个大问题。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下面说说魔改北征的问题,剧集篇幅有限,进行一定程度魔改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改编应该有一个原则,即大纲不变,丰富细节。所谓大纲不变,即打赢了就是打赢了,不遇敌就是不遇敌,不能历史上打赢了的你说打输了,不遇敌的你说打了,还打输了。丰富细节则是,具体怎么打,编剧可以发挥。具体到剧中北征,编剧显然没把握好。我们能够看出,编剧剧中这次北征是糅合了永乐十二年(1414年)携带朱瞻基第二次北征瓦剌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最后一次北征鞑靼。第二次的忽兰忽失温大战倒是没有魔改,通过台词透露打赢了。但是,其中属于第五次的部分就魔改过分了,马哈木永乐十四年(1416年)就已经死了,永乐二十二年瓦剌的首领已经是脱欢了,编剧给马哈木那么多戏份就太出戏了,与其那样,还不如让脱欢打打酱油,再加上也先呢。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强行写了一场大战,还让明军输了,这就动了大纲。从剧集反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一个太耗费国力,不宜北征的思想。那么,第五次北征劳而无功,不遇敌而班师已经足以反映这个问题了。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事实上,永乐二十年(1422年)第三次北征准备期间就因为用度不足发生过激烈争论。当时,朱棣命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吴中等人具体商议北征事宜后,四人经过讨论认为明朝当前国力不宜进行如此浩大的军事征伐,“宜且修养兵民而严敕边将备御”,采取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才符合当前的国情。四人原本计划将这一结论上奏朱棣,结果还没等四人上奏,朱棣先单独召见了方宾,方宾认为这次召见是个机会,他对朱棣直言如今 “粮储不足”。朱棣听方宾说粮草储备不足,并没有轻易接受,而是又召见夏原吉专门询问粮草储备的问题,夏原吉也没有隐瞒,他陈述粮草如今“仅给将士备御之用,不足以给大军”。事实证明,无论方宾还是夏原吉都没有夸大明朝此时国用紧张的情况,此后朱棣在北征中确实无法像前两次那样从沿途卫仓支取粮草,因此不得不随军携带大批补给。此外,夏原吉还对朱棣此时已经年迈的身体表示了担忧,“重以圣体少安,涉冒风沙,殊所未便”,无疑是委婉劝说朱棣放弃这次亲征。然而对朱棣来说,这次亲征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当然不可能就此作罢,他立即派夏原吉去开平视察当地粮储,显然是想论证一下边防重镇是否真的粮草空虚。结果夏原吉还没完成对开平的视察,工部尚书吴中在朱棣召见时第三度陈述了粮草不足的问题。本来粮储不足是四人共同的意见,倘若四人按照原计划一同上奏,结果或许会不同,结果三人阴差阳错三次上奏,最终就激怒了朱棣,他立即将他将夏原吉及一些户部相关官员下狱,其中夏原吉下内官监监狱,兵部尚书方宾则因存在贪腐的个人问题,此时因恐惧而自尽,夏原吉在朱棣驾崩后方被释放并官复原职。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除此之外,作者还可以委婉描写一下永乐年间民间生活并不富裕的内容进行衬托,比如时人王宾记载了江南地区发生水灾时的惨况:

永乐三年四月,苏州属县低田已种时矣,禾苗长矣。五月大雨,低田多渰,吴江尤多。田家车救,甚低者极难及,略低者昼夜车救,奈阙食,以饥腹着车桁脚,努力踏车,眼望天哭。小儿女呼父母,饥索食,群行绕车,顿地哭田家。去年被渰,屋多拆卖,既多无屋,炀无薪,食无米,其饥採野菱头,採野苦蕒,採藻採荇,求借糠相和食。糠又借求不易得,老者、少者入城市丐乞,城市人生受,丐乞又艰得,妇人抱孩幼多投河,老翁、老妪饥不堪忍,亦多投河。高乡田家去年被差车低田已,田失耘籽,因少收,亦多阙食,田野正遑遑。六月,闻少师公奉宣圣天子恩命赈济,四野莫不欢忻。

而在永乐十八年(1413年)迁都这个对朱棣来说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太子朱高炽从南京北上北京路过山东邹县时却发现这里的百姓在吃草:

皇太子过邹县,见民男女持筐盈路拾草实者。驻马问所用。民跪对曰:“岁荒以为食。”皇太子恻然,稍前下马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

也正是在永乐十八年,山东还爆发了唐赛儿起义。完全可以把第三次北征的争论用上,台词中加入下面三件事,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艰难情况,再配合第五次北征劳而无功,目的也就达到了。魔改过度,反而玩脱了。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下面谈谈北征的一些细节问题,红衣大炮这种东西是明朝中后期才有的,即使不在意这个bug,草原运动作战,拖着一堆大炮也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当时的炮并不是后来那种炮,使用方式也不是剧中那样。永乐八年(1410年)第一次亲征,打击本雅失里“虏拒战,上登山布阵,麾先锋逆击,一呼而败之,首虏本雅失里苍皇穷迫,以七骑度河遁去,俘获男女、辎重、孳畜,仍命游击将军刘江、骠骑将军梁福等追之,主驻驆灭胡山”,打击阿鲁台“俄闻炮声,而左哨已与虏敌。虏选锋以当我中军,上麾宿卫即摧败之。虏势披靡,追奔不下十余里”。

永乐十二年(1414年)打击马哈木,五月二十七日,前锋刘江开始追击瓦剌并于六月初三日率先开战,斩瓦剌数十人。六月初七日,明军从苍涯峡出发,中午进抵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在这里,朱棣终于找到了已经摆好阵势的马哈木,“贼首答里巴同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扫境来战”。因为瓦剌早就准备在这里与明军决战,因此他们占据了有礼地势,屯兵高处,“去营十里许,寇四集,列于高山上,可三万余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显然做好了血战一场的准备。朱棣的兵力虽然占优,但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决定身先士卒,“上躬擐甲胄,帅官军精锐者先往,各军皆随后至,整列队伍,与寇相拒”。瓦剌军见明军主动进攻,也下山迎战。此时,明军亲征军中已经逐渐形成建制的火铳部队发挥了作用,“火铳四发,寇惊,弃马而走”。然而战斗还没有结束,瓦剌军虽然被明军密集的火铳击退,但他们很快重新集结,再度占据山顶。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明军此前已经获得了阶段性胜利,此时自然不甘示弱,“东西鼓噪而进”,瓦剌军则且战且退。当天日暮十分,朱棣决心结束战斗,于是“上以精锐者数百人前驱,继以火铳”。瓦剌方面也知道了明军的意图,于是再度回军决战。此时,又是明军中的火铳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未交锋,火铳窃发,精锐者复奋勇向前力战,无一不当百。寇大败,人马死伤无算,皆号痛而往,宵遁至土刺河”,明军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朱棣率军一路追至土剌河(今图拉河)才收军,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他将所在之处命名为“杀胡镇”。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打击兀良哈,七月初四日决定报复兀良哈,当月十五日就进抵了兀良哈的大本营所在屈裂儿河,“虏寇数万余驱牛马车辆西奔,陷山泽中”,面对疾驰而来的明军,只能仓促应战。朱棣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机会,“上麾骑兵为左右翼齐进”,兀良哈明白明军军势颇盛,自己难以抵敌,便谋划夺路突围而走,朱棣却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们,“上率前锋冲之,斩首数百级,寇自蹂践,死者相枕籍,余众散走”。至此,明军已经取得了队兀良哈的巨大胜利,然而朱棣仍旧感到不足。他仔细查看了战场地形,发现这里“其地背河,前左皆山”,于是让明军依山列阵,朱棣则登上高处瞭望,发现散走的兀良哈军再度开始聚集,于是“乃麾兵绕出其右十余里,又急分兵渡河断其后,寇数百人突而右走,尽获之。又麾兵绕出其左十余里,先令甲士持神机弩伏深林中”,朱棣还特别告诫埋伏的神机弩甲士:“寇经此则发。”再命在山下严阵以待。果然,不一会儿兀良哈军果然放弃辎重向左突围,朱棣则率御前骑兵及山下大军发动追击,兀良哈人此时已是惊弓之鸟,赶忙向林中逃去,正好掉进明军圈套,“神机努竞发,寇大溃,死伤不可数。计余寇尚数百人,驰马而走”。朱棣认为这剩下的数百人里肯定有兀良哈的首领,于是“率骑兵追奔三十余里,扺其巢穴,斩首虏数十人,生擒其党伯儿克等,尽收其人口、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兵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全都是以运动战为主,开始成建制的火铳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炮并无什么表现。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浅谈剧情和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北征。


末了,朱棣驾崩后那段时间拖得太长了,结果又把秦始皇的咸鱼梗用上了,这也是之前汉王、赵王剧情玩脱的后遗症。其他时间线混乱的问题不一而足,就不重复了。

总的来说,王学圻老师的表演没问题,但剧情真的撑不起来,虽不乏亮点,但整体即便基于剧情,也有很多经不起推敲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