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三首關於“詠蟬詩”,寫出中年人的人生五味……

01.什麼是兩隻老虎?

前些天,看了熱映的電影《兩隻老虎》。原本沒什麼感覺,只是腦海裡不停的自動單曲循環:“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我突然對歌詞感到奇怪:這是什麼樣的的老虎,為什麼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但是一直也想不到答案。直到這些天經歷了一些世態炎涼,又看了幾首唐詩,感觸頗深,突然想起了《兩隻老虎》,方才明白——

原來,小時候唱的《兩隻老虎》,其實是唱給逐漸步入中年的人們……

《兩隻老虎》裡的主角,是葛優飾演的張成功。

他確是成功,不負其名!隨便一張卡就是幾百萬的餘額,開著200萬的豪車,吃著最好的牛排,喝著波爾多的紅酒,抽著幾千元一支的雪茄,知和最漂亮的女演員談戀愛……

張成功過著無數人羨慕嫉妒恨的生活。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臉上,卻永遠只有愁容,沒有笑容。

但是有一天他被綁架了,他覺得自己會死的時候,過往的一切走馬燈一樣在腦海裡回放:他忽然發現了他過往的生命裡,失去了太多太多無法挽回的最重要的東西。

原來,沒有眼鏡和尾巴的老虎,就是我們在一路走來的過程裡,一直在失去的過程。

這樣的過程,從古到今,古人今人,都是一樣的。古人早就用筆下的詩句記錄下來這一切了。

唐朝的三首關於“詠蟬詩”,寫出中年人的人生五味……

02.詠蟬三絕

在唐朝,有三首最為著名的詠蟬詩,被稱為詠蟬三絕。

第一首,虞世南的《蟬》。

第二首,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第三首,李商隱的《蟬》。

唐朝的三首關於“詠蟬詩”,寫出中年人的人生五味……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實際上,《詠蟬》這首詩也是作者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虞世南是誰?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人,是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

垂緌,指代達官貴人;清露,意指高潔的生活和志趣。而達官貴人和高潔往往並不相容。但是虞世南卻可以“垂緌飲清露”,既貴且清,難能可貴。

虞世南不是假清高:

他能衝到法場面對叛軍要求代替哥哥虞世基去死;

他能在唐太宗寫宮體詩的時候告訴唐太宗:陛下詩雖不錯,但內容不正,上行下效,天下人效仿起來陛下的這類豔詩,絕非國家之福。

他博學多才,耿直高潔,能既貴且清,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時候能夠直言善諫。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仕途得意,虞世南也是喜悅的,所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但是他也是清醒的,所以以蟬自喻,而不是帶著“金魚玉帶羅襴扣,皂蓋朱幡列五侯”的洋洋自得。

這像極了年輕時候的我們,有能力,有衝勁,也得到了自己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的意氣風發!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中點評:“與駱丞‘清畏人知’語,各善言蟬之德。” “於清物當說得如此。”

沈德潛《唐詩別裁》中:“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虞世南的《蟬》,虞世南的心情,自信,自得其樂,自知之明,就好像我們取得成就之初的欣喜,還不知道失去為何物。

唐朝的三首關於“詠蟬詩”,寫出中年人的人生五味……

有人得意,就會有人失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樣的出身和際遇,都一樣受到命運的優待。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情。

在古人的心裡,蟬,代表著高潔和清明。所以人們喜歡用蟬來代表自己的高潔品行。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此詩寫於作者患難之際,用比興的手法,以詠蟬的高潔品行,寄託了自己希望沉冤昭雪的心情。

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被以貪贓罪名下獄。

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只因為駱賓王敢於反抗上司、敢動刀筆以明事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后”的罪名下獄。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信高潔”三字森挺,不肯自下。

有沒有同感?有沒有覺得和自己很像?

我相信沒有哪個人是天生的世故圓滑,入世之初,也許都有一份“拯救世界”的赤子之心,相信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是卻是一次一次的撞了南牆、一次一次的被打壓下來!無比的希望有人能看到、能瞭解自己的志願和本心的。

但是,被發現的總是極少極少數,更多的人逐漸選擇了沉默。在越來越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在不斷的失去什麼……

對,逐漸的“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人。沒有顯赫的出身,不是含著金湯匙的富二代,所以註定了,領頭羊不會是我們。

在社會上工作久了、生存久了,難免遇到“站隊”的問題。你會怎麼做?你總要做出選擇。

晚唐詩人李商隱,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但是因為受牛李黨爭的影響,被對手排擠而潦倒終身。他所作的詠史詩,多託古以諷今政,寫下的很多無題詩都很有名。他擅長律絕,文采斐然,風格獨特,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

他的這首《蟬》,與駱賓王的《蟬》,都表達了有志不能伸卻又盼望有人理解的心情,都用蟬來自比高潔之心。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曾兩度官至秘書省,但最終都是鬱郁不能得志,處境也是每況愈下。這首詩恰恰就是在表達他然是雖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之志。正如《唐詩三百首》中:“無求於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唐詩歸》:鍾雲: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雲: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雲:自處不苟(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雲: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

對比三個人的三首《蟬》,清人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說的中肯:《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唐朝的三首關於“詠蟬詩”,寫出中年人的人生五味……

03.總結

其實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需要別人理解,但是不需要別人可憐。寧可華麗的皮袍下面爬滿了蝨子,也要維持表面的光鮮亮麗。

這不是虛榮。

這只是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傷疤成為別人無聊時的談資而已。

於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於是人漸中年滿身泥濘。

就像《兩隻老虎》的導演李非說:“生活左手給了你一塊糖,右手跟著來記老拳。現實裡的大多數,都在各自生活的困境裡兵荒馬亂。”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不是“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什麼都要”,而是“成長的過程裡總是要不斷的失去”。

但是“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我們就像那兩隻奇怪的老虎,沒有眼睛和尾巴,還在歡快的奔跑著!因為我們終將明白,比起失去的,我們終歸還有身邊需要珍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