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集特色之米酵子


孫集特色之米酵子

孫集清朝稱“眾興店”,民國時期改為孫集。新中國成立後為區、鄉、鎮所在地。古時的孫集應屬城堡類,至今仍然有四寨四門的說法。途徑這裡的商人小販,帶來外面的商品,加上當地的土特產品,在眾興店上交易,這裡便逐漸形成了鬧市,商賈雲集。又由於街上的人家孫姓頗多,故稱“孫集”。

1947年,人民政權機構開始在孫集建立。1949年10月至1958年9月,孫集曾屬多區管轄地帶。先後設立過屬渦陽縣張村區下轄的文竹鄉,屬江集區下轄的李竹橋鄉、慄寨孜鄉,屬閆集區下轄的刁樓、楊土樓、紀大窪、孫集鄉。在此期間,鄉級黨的領導機構隨之建立。1958年9月,區、鄉建制撤銷,建立人民公社體制。孫集所轄區域為張村、張集、江集三公社的部分轄區。1962年1月,為適應當時生產的發展,區級建制又重新恢復,同時劃小公社,作為區下轄機構。孫集鎮所轄區域屬渦陽縣閆集區下轄的孫集公社和屬江集區下轄的路集公社的部分。

1965年5月,利辛縣建立,江集、張村、閆集三區屬利辛縣管轄。1968年4月,再次進行機構調整,取消區社建制。孫集鎮所轄區域是當時的孫集公社。1978年2月,行政區劃和機構再度進行調整。孫集區將原孫集、路集、紀王場三個公社調劃為孫集、劉營、路集、紀王場四個公社,後又為四個鄉。1992年2月撤區並鎮,孫集、劉營兩鄉合為現在的孫集鎮。全鎮國土總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萬畝。孫集位於縣域西中部,距離縣城17公里,為孫集鎮政府駐地。孫集分別與張村、西潘樓、紀王場兩鎮一鄉毗鄰,與王市鎮隔西淝河相望。

孫集歷代名人輩出。清朝末年著名愛國將領孫萬林,中越自衛反擊戰一級功臣梁嶺,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任懷真等。

孫集米酵子是有近200年曆史的地方特色小吃,它香甜稍酸,酒味濃厚,純正柔綿,享譽一方。米酵子的米一般用糯米或者粳米,糯米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再上鍋蒸熟,出鍋後攤開冷涼,拌上“小藥子”,密封存放一兩天就可以食用了,倘若到了天冷的時候,還要用棉被和暖水袋輔助保溫。據當地老人介紹,孫集米酵子起源於清朝年間,最早是該鎮紀腰莊一個紀姓人家外出學得,回鄉後製作米酵子出售作為營生。在當時,當地沒有糯米制作的這味美食,加之米酵子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所以很快風靡鄉里,人民爭相學習製作米酵子,慢慢地周圍十幾個村莊的人都幹起了這一行當。

另外,孫集還有一些傳統產品獨具特色。劉營生產的缸瓦,經久耐用,填補省內空白;用傳統工藝釀造的“劉伶大麴”,綿甜爽口,耐人品味;王莊粉皮白細耐煮,馳名縣內外;紀小廟一帶的米酒是當地人爭相購買的消暑解渴佳品。

一塔一牌坊,伴著米酵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