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孫楠唱歌水平


反對

@王小要

的說法。


孫楠音色特別,基於咽音唱法和他的共鳴。咽音並不是很難學,但是聲音發乾發硬,缺乏變化,所以我們多見的高音歌手更多使用了另一種技巧,關閉技巧,比如我是歌手裡面的,林志炫,韓磊,曹格,韓紅,李健,鄭淳元,蕭煌奇,譚維維,張靚穎等等。實際上,從唱法上來說,孫楠的唱法是比較落後的。這也是他為什麼一直名次不行的原因之一。不同意

@王小要

案裡面的說法。首先,他的這種聲音的風格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很多藏族的民歌手,尤其是老一輩的藏族民歌手,他們的歌聲裡都有很大比例的咽音成分。在一段時間裡,那種又高又硬的聲音,簡直就是藏族民歌的一個代言詞。更何況,唱歌是藝術,不是體育,不是越高越亮就越好,能打動人的,才是好的。


關於孫楠是歌唱界的畢加索的說法,我開始實在不願意提及,因為相差甚遠,沒有可比性。不知道

@王小要

是不是瞭解畢加索這個畫家。畢加索不是簡單地可以理解成獨創了“立體主義”畫派,畫風獨一無二而已。實際山上,畢加索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畫家,他的一生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就演變了數個流派。在繪畫大師中也是佼佼者,他不是僅僅有諸如《格爾尼卡》那種大家熟知的立體主義作品。在畢加索還是個少年的時候,他的素描、景物、人像,在傳統畫法上,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後來他的畫風的演變,是有意為之,自我突破的,極富創造性的,在美術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孫楠,他只是聲音又高又有點怪而已,你讓他不怪,他也不會。他到底對歌唱於藝術有多大貢獻?談不上。如果是單純比較高音高度和紮實度,臺灣歌手楊培安則更勝一籌了,更不要提歐美系的各路大神。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創新或者傳統,個性或者共性,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藝術表現力。有表現力,能深刻地感染人的內心,才是好的藝術。否則就是雜耍。如果把畢加索這樣一位對於藝術史以及人類文化都有推動作用的藝術大師和一位僅僅擅長有張力的高音的流行歌手相比較,是很不恰當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後者是一種嘲諷。


---------------------------------------------------更新:


@王小要

的那個答案裡面說的


孫式唱腔發聲原理是靠氣息帶動鼻腔靠上的位置而非鼻腔快速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的說法,很令人驚訝,因為我們都知道,唱歌的時候,聲音是靠著氣息帶動聲帶發出來的,而腔體只能用於共鳴,而非發聲。如果孫楠先生真的試圖通過氣息震動“鼻腔靠上位置”發聲,發出來的恐怕不是高音,而是擤鼻涕的聲音。

簡要說一下嚥音唱法和關閉唱法。我是學電影的,聲樂方面只是個人愛好,不是專業,如有錯漏,希望高人糾正。

咽音唱法和關閉唱法,這兩個說法,其實都是來自於意大利美聲唱法。但是這兩個方法本身,並不是美聲唱法獨創的,實際上從古至今,那些厲害的、擅長高音的歌手往往先天,或是通過後天的練習,學會了這些唱法。

這兩種唱法獲得高音的秘密,在原理上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縮小聲帶的震動面積。會彈吉他的朋友都知道,想在一根弦上發出更高的音,有兩個辦法,一個把琴絃拉得更緊,一個是縮短琴絃的震動部分的長度,即在品格上按住琴絃。聲帶也是一樣,普通人唱高音,靠拉緊聲帶,這樣越高就越吃力,而且很容易就達到極限了,臉紅脖子粗,聽著也難受,就如同我們拼命繃緊吉他上的琴絃。但是歌唱的高手們,他們會縮小震動的面積,音越高振動面積就越小,就如同我們彈吉他的時候,一格一格地按上去,音越來越高,但是張力的變化並不大。

咽音唱法通過控制我們的咽腔變化,調整我們的氣流粗細,較細的氣流衝擊聲帶,就會引起較小的振動面積,音就越高。這種方法最巧妙之處在於,它運用了一個物理學的原理,叫做貝諾利氏原理,這股氣流對於聲帶的衝擊並不會把聲帶吹開,反而使我們的兩片聲帶相互靠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林俊卿教授的相關著作和視頻。這裡提供一個:林俊卿-咽音練聲八個步驟 視頻

順便說,咽音其實有治療和保護聲帶的作用,實際上,除了孫楠之外,還是有一些歌手會咽音的,但是他們通常在演唱的時候,不怎麼運用這種唱法,而是沒事的時候,作為保護聲帶的理療辦法,哼一哼咽音。

孫楠聲音裡面,就是有很大的咽音的成分在。咽音的特點是,高音省力,久唱不累,越唱越亮,較於關閉唱法掌握難度低;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聲音不夠親切自然,缺乏變化,太硬,聲音的表情不夠豐富。如果你實在體會不出來咽音是什麼味道,也有辦法,林俊卿先生曾近舉過例子,鴨子這種動物,從生理結構上說,只能發出咽音。所以你聽聽鴨子叫,再聽聽孫楠唱歌,應該就能理解了。

再說關閉唱法。關閉唱法這個詞也是來自於美聲唱法,同樣是縮小震動面積,但是方式不同,是通過肌肉控制,主動使得兩片聲帶靠近。在假聲的基礎上,通過聲帶靠近(關閉)的動作,使得聲音獲得真實感。所有很多歌手能唱出一些如假似真的聲音,那些聲音裡往往有關閉的成分,但是混入了更多假聲,使得聲音更為柔和。比如鄭淳元,林志炫等等。這種唱法也叫作混聲唱法。這種唱法學習要難於咽音,因為人類控制喉腔的肌肉和控制聲帶閉合的肌肉,是一組肌肉,但是演唱的時候,必須聲帶關閉的同時,喉腔打開。而且,關閉唱法是要換聲的,每一個音的位置都不一樣,所以學習起來就難了很多。但是好處也是顯然的,那就是聲音千變萬化,表情豐富。如果說咽音唱法是二維的,那麼關閉唱法就是三維的了。強弱、粗細、明亮沙啞。千變萬化五光十色。這種方法廣泛應用在歌唱的高手之中,從帕瓦羅蒂,到王宏偉,到席琳迪翁,到黃綺珊。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各不相同,就是他們選取了不同的側重,和不同的共鳴,但是核心的發聲方法是一樣的。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可以搜一搜晁浩建先生的相關視頻。他是王宏偉的老師,我記得我看過他的學生的彙報演出的視頻,每個人都原調唱《軍中女郎》中“多美快樂的一天”唱段。帕瓦羅蒂當年就是因為能原調唱這個,震動了歌壇的。

------------------------------------------------------------

說回到孫楠先生的演唱水平上,孫楠先生的音準、聲音穩定度都不錯,其中,穩定度尤其好。聽歌手3決賽時候,他和戴玉強唱的那首歌就知道,那個是現場直播,沒有修音的,但是他的聲音依然穩定而準確,這個是很難的得的。

但是演唱一首歌,不是僅僅準確就夠了,還是那句話,因為他的聲樂技巧的關係,他的聲音雖然高和亮,但是比較硬,比較直白,缺乏變化和多樣的色彩,所以他適合詮釋的是激昂的大歌,以及撕心裂肺的吶喊(例如《紅旗飄飄》、《你快回來》、《不見不散》、《拯救》等),最好飆到high C以上那種,那個在現場,確實是極有煽動性的。他出名的歌曲,往往是這種居多。但是抒情歌、小歌,以他的技術演唱出來,往往給人一種不走心的感覺。其實這個不走心他也冤枉,那個是他技術上的特點導致的。

我們可以拿同樣擅長大歌的韓磊老師來作對比。韓磊老師是典型的關閉唱法,他的特點是喉位有一點下壓,所以聲音很鏗鏘。但是韓磊無論是在唱大歌時候的聲音的變化與表情,還是小歌時候的細膩與色彩,都比孫楠要好。當然,這不可否定有音樂修養和個人性格的原因,但是唱法的區別,恐怕是一個主要因素。

綜上,孫楠的演唱水平還是不錯的,有特長,但是也有短板。他的“一招鮮”使他一夜成名,一度幾乎成為了國內最火紅的歌手,但是他唱法上面的固有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在歌壇蓬勃發展新人輩出的今天,有幾分廉頗老矣的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