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引言

2020年新年伊始,從國內到國外,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世界經濟減緩,各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如今有又到了上市企業公佈財報季,不知又會有多少公司為粉飾報表而蠢蠢欲動。假的終究是假的,只是對於大部分非專業投資人來說,財報中涉及很多財務,經濟,證券等專業知識,並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那麼我們該

如何透過上市公司的表面數據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動機

  • 粉飾報表,忽悠投資人,以便再次融資圈錢,增發,配股
  • 漂亮的財報容易拿到更多的銀行貸款
  • 財報數據好看,方便戰略投資者,高管人員,大股東等減持套現
  • 方便炒股,通過操縱股價來獲取收益
  • 隱瞞公司真實情況,避免退市或被ST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二、五個角度看財報

審計報告

每家上市公司都會有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其財務報表進審計,出具審計意見

雖說現如今的審計機構和上市公司其實根本就是“蛇鼠一窩”,可信度不是很高,但總還是有比較【正】的審計機構,這也就給我們提供了公正的參考建議。

如上市公司在財報中存在著太多的解釋性說明,同時審計機構對其財務報表未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那麼我們投資者就要特別小心對待了。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收入的結構

如果一個公司的收入結構中大部分是非主營一次性收入構成(比如公司經常通過資產出售,下屬企業出售來增加收入),有的是通過理財,投資等非日常經營活動獲取利息收入來支撐公司的盈利,但其收入構成質量較差,這個公司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就值得我們懷疑警惕了。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企業,其收入構成主要來源於其日常主營業務收入。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現金流量

企業的現金流量更能真實的反應出企業的運行情況,我們投資者在關注利潤表時,也應重點關注現金流量表。

  • 如果公司期末的現金流量為負,那麼這個公司往往處於連接短缺的狀態;
  • 如果公司期末的現金流量為正,那麼我們投資者應重點關注其現金流量結餘的組成來源(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利潤的結構

關注利潤的組成結構,與關注收入的結構一樣,當企業利潤主要來源於臨時的一次性利潤(如投資收益,財政補貼,各項優惠政策及營業外收支淨額等),其利潤構成質量較差,企業的不穩定性增大,加大了企業風險。對於利潤需要深入分析,辯證看待,需要多關注其利潤的組成結構,多考慮同行業的評價利潤水平,企業的季節性因素等。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企業,其利潤構成主要來源於其日常主營業務利潤。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存貨情況

一個公司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類材料、在產品、半成品、產成品或庫存商品以及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委託加工物資等。

存貨較高,我們投資者需要認真仔細分析其存貨量居高不下的具體原因。比如:由於產品銷售遇到困難,正處銷售淡季,公司庫存消耗少等。企業持有高庫存,意味著隨著市場價格波動,企業也承擔著產品跌價的風險。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三、六個財報中常見陷阱

我們投資者在看財務報表時,不要被財報的表面所迷惑,除了上面的5個角度來分析觀察和仔細研究外,這六個財報中常見的陷阱也需要特別警惕!

銷售利潤率陷阱

銷售利潤率是企業的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之間的比率。它是以銷售收入為基礎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這是反映銷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標,即每1元銷售收入可以獲得的利潤總額。

如果報告內的銷售利潤率變動較大,則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計或多計費用,從而導致賬面利潤增加或減少。特別是對於銷售產品較為固定的公司,往往都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那麼銷售費用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所以出現利潤率的大幅度變動,就很有可能是公司有意通過調整費用來控制利潤的增加或者減少,再結合股價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公司的政策,不難判斷出公司的意願。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應收賬款項目陷阱

每一家企業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係企業進行賒賬交易。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鉅額利潤增加,但

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淨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賒賬交易的生命週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週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係企業把貨物退回來,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於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

壞賬準備陷阱

通俗的說, 壞賬準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帳,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帳金額扣掉。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準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準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

利用壞賬準備金做假賬有兩種手段——第一種是多計,第二種是少計。少計壞賬準備金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增加利潤,提升估值,便於操縱股價;多計壞賬準備金則一般發生在經營情況惡劣的年份和更換領導。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折舊陷阱

在建工程完工後不轉成固定資產,公司也就免提折舊,有的不按重置後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有的甚至降低折舊率,這些都會虛增公司的利潤。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其他業務利潤”陷阱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操縱“其他業務利潤”比操縱“主營業務利潤”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覺。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可能深入調查某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是不是偽造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 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與“其他業務利潤”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業務利潤”高於“主營業務利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它做了假賬。

債務償還能力陷阱

衡量一家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流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流動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二是速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速動資產(主要是現金和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很容易變現的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一般認為工業企業的流動比例應該大於2,速動比例應該大於1,否則資金週轉就可能出現問題。但是不同行業的標準也不一樣,不可以一概而論。

許多上市公司正是通過操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潤,一方面維持債務償還能力的假象,從銀行手中源源不斷的騙得新的貸款。

作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時刻記住:只有冰冷的現金才是最真實的,如果現金的情況不好,其他的情況再好也難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業的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良好,現金又很充裕,我們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現金固然是真實的,但也要看看現金的來歷——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還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

剛剛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現金,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 以造假和配股為中心的“中國股市圈錢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縱利潤—抬高股價—增發配股—圈得現金—提高信用等級—申請更多銀行貸款—繼續操縱利潤,這個模式可以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沒有足夠的錢可圈為止。

財報季 | 疫情危機下,投資者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

結語

投資者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造假貓膩,主要從審計機構出具的意見,收入的結構,利潤的結構,現金流量,存貨情況來看。

當然,這僅僅是簡單的5個方面,我們在讀懂財務報表往往是需要綜合整體來看,尤其是遇到造假完美的財務報表,但即使造的再完美,假的終究是經不起查驗,總是會有瑕疵的。這就需要我們投資者擦亮雙眼,認真識別這些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