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引言

2020年新年伊始,从国内到国外,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减缓,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今有又到了上市企业公布财报季,不知又会有多少公司为粉饰报表而蠢蠢欲动。假的终究是假的,只是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投资人来说,财报中涉及很多财务,经济,证券等专业知识,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那么我们该

如何透过上市公司的表面数据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

  • 粉饰报表,忽悠投资人,以便再次融资圈钱,增发,配股
  • 漂亮的财报容易拿到更多的银行贷款
  • 财报数据好看,方便战略投资者,高管人员,大股东等减持套现
  • 方便炒股,通过操纵股价来获取收益
  • 隐瞒公司真实情况,避免退市或被ST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二、五个角度看财报

审计报告

每家上市公司都会有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其财务报表进审计,出具审计意见

虽说现如今的审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其实根本就是“蛇鼠一窝”,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总还是有比较【正】的审计机构,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公正的参考建议。

如上市公司在财报中存在着太多的解释性说明,同时审计机构对其财务报表未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那么我们投资者就要特别小心对待了。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收入的结构

如果一个公司的收入结构中大部分是非主营一次性收入构成(比如公司经常通过资产出售,下属企业出售来增加收入),有的是通过理财,投资等非日常经营活动获取利息收入来支撑公司的盈利,但其收入构成质量较差,这个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我们怀疑警惕了。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企业,其收入构成主要来源于其日常主营业务收入。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现金流量

企业的现金流量更能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运行情况,我们投资者在关注利润表时,也应重点关注现金流量表。

  • 如果公司期末的现金流量为负,那么这个公司往往处于连接短缺的状态;
  • 如果公司期末的现金流量为正,那么我们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其现金流量结余的组成来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利润的结构

关注利润的组成结构,与关注收入的结构一样,当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临时的一次性利润(如投资收益,财政补贴,各项优惠政策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其利润构成质量较差,企业的不稳定性增大,加大了企业风险。对于利润需要深入分析,辩证看待,需要多关注其利润的组成结构,多考虑同行业的评价利润水平,企业的季节性因素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企业,其利润构成主要来源于其日常主营业务利润。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存货情况

一个公司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存货较高,我们投资者需要认真仔细分析其存货量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比如:由于产品销售遇到困难,正处销售淡季,公司库存消耗少等。企业持有高库存,意味着随着市场价格波动,企业也承担着产品跌价的风险。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三、六个财报中常见陷阱

我们投资者在看财务报表时,不要被财报的表面所迷惑,除了上面的5个角度来分析观察和仔细研究外,这六个财报中常见的陷阱也需要特别警惕!

销售利润率陷阱

销售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之间的比率。它是以销售收入为基础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反映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即每1元销售收入可以获得的利润总额。

如果报告内的销售利润率变动较大,则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计或多计费用,从而导致账面利润增加或减少。特别是对于销售产品较为固定的公司,往往都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那么销售费用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所以出现利润率的大幅度变动,就很有可能是公司有意通过调整费用来控制利润的增加或者减少,再结合股价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公司的政策,不难判断出公司的意愿。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应收账款项目陷阱

每一家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

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坏账准备陷阱

通俗的说, 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

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是多计,第二种是少计。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升估值,便于操纵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和更换领导。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折旧陷阱

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转成固定资产,公司也就免提折旧,有的不按重置后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有的甚至降低折旧率,这些都会虚增公司的利润。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其他业务利润”陷阱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 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债务偿还能力陷阱

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流动比例应该大于2,速动比例应该大于1,否则资金周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也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操纵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润,一方面维持债务偿还能力的假象,从银行手中源源不断的骗得新的贷款。

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时刻记住:只有冰冷的现金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现金的情况不好,其他的情况再好也难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良好,现金又很充裕,我们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现金固然是真实的,但也要看看现金的来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

刚刚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现金,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 以造假和配股为中心的“中国股市圈钱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纵利润—抬高股价—增发配股—圈得现金—提高信用等级—申请更多银行贷款—继续操纵利润,这个模式可以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没有足够的钱可圈为止。

财报季 | 疫情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猫腻”

结语

投资者读懂财务报表中的各种造假猫腻,主要从审计机构出具的意见,收入的结构,利润的结构,现金流量,存货情况来看。

当然,这仅仅是简单的5个方面,我们在读懂财务报表往往是需要综合整体来看,尤其是遇到造假完美的财务报表,但即使造的再完美,假的终究是经不起查验,总是会有瑕疵的。这就需要我们投资者擦亮双眼,认真识别这些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