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先生的小學生活

乖孩子懂事能幹,窮學生聰慧勤奮

王衛國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他明白自己在這個貧苦的家庭裡要承擔什麼責任,攔羊、扒草、背糞、掏地,嫩弱的肩膀和雙手早早就在勞動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種倔強、不示弱、不服輸的勁頭。他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也很會理解父母,從不挑吃揀穿。

一次,大媽問他,"衛兒,人家娃娃吃好的,你愛也不?"

"愛哩,有時候愛得口水直往下流,可只要趕緊離開人家,眼看不見,也就不饞了。"衛兒的回答,深深地刺痛著玉德兩口子的心,逢上這麼懂事的孩子,自己受死,也得供他把書念成。因為她知道:不念書的孩子成不了事。

小學時代的王衛國在學校裡,既聰明又用功,學習成績一直是班裡前幾名。每學期結束,他總能拿回一張獎狀。

路遙先生的小學生活

學生時代的王衛國(路遙)

在學校,王衛國最怕上圖畫課,他沒有美術紙,也沒有水彩顏料,連那種指頭蛋大的十二色硬塊水彩,一片也得一毛幾,他也買不起。課堂上只得端端地坐著,看同學們調色、畫畫,或者找個藉口離開教室,不到下課不再回來。每到這時,美術老師便將教案紙遞給他兩張,他借這個同學的筆,用那個同學的水彩,三下五除二,敷衍了事。

音樂課上王衛國的表現就大不一樣了,他嗓門高,膽子大,加上他的一個小發現:用吹口哨的方式學曲子,掌握音調快,別的學生還沒全會時,他已領先一步能唱下來了,每每贏得老師的另眼看待。所以唱歌特別賣力氣,直能把臉漲得通紅。班上或學校舉辦文藝晚會,也是他出頭露面的機會,扮演個匪兵或地主狗腿子,還挺像那回事。

小狀元脫穎而出考高小,窮小子雪上加霜忍飢餓

1961年,在馬家店小學上完初小的王衛國考到了城關小學高小部。那時農村小孩能上高小的人很少很少,平均兩個村子才有一個上高小的孩子。而當時的陝北農村,仍處於極端貧困的時期。對於王玉德這樣移民來到延川、本身沒有什麼積蓄的"外來戶"來說,供一個孩子到城裡去上學,這實在讓他無法承受。但是王衛國性格里面有西北人常見的倔強,但百般糾纏,

王玉德既怕村裡人說閒話,又怕不讓王衛國上高小對不住二弟王玉寬,沒辦法給人家交待。最後還是咬緊牙關,讓王衛國上學去了。

這座雄踞於縣城堂坡的完小,教職工比劉家圪嶗的學生還多,四年級以下全是縣城幹部和居民子弟,穿戴與用具,更非劉家圪嶗的學生可比。五、六年級經過統考,招收城關公社範圍的部分農村學生,住校、上灶,要交小米、白麵、雜麵、菜金洋。一些家裡貧困的,拿不起米麵,就在家裡蒸成菜葉加麩糠的乾糧,帶到學校在灶房加熱吃,這種學生稱"半灶生",王衛國自然屬於這一類。開飯鍾一響,"半灶生"都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灶房,搶先取下自己的乾糧。不然的話,別的學生動開手,他們那些團力結構極差的食品很快就被攪散架,不成形了,手不能拿,只得用筷子往碗裡撥拉,碗被佔住,湯也無處盛。

儘管學校規定,"半灶生"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課一上完就可以離校,回家取乾糧,但夏季天氣酷熱,糠菜糰子極易發黴變酸,但農家的孩子捨不得丟棄,硬著頭皮也要吃下去。每到這時,他們就躲到牆角,閉著眼,屏住呼吸,伸長脖頸,狼吞虎嚥,幾大口吞下肚,再來碗熬鍋水,就算一頓飯了,也算是比餓著強吧。王衛國是背乾糧上學的,星期天離開家裡時背三天吃食,到了星期三,母親便挎著籃子,趕十五里路,進縣城給兒子送去後三天的吃食,在家裡已經揭不開鍋蓋的時候,母親的籃子裡,仍有紅薯,有南瓜,還有摻著糠的窩窩,南瓜是老人自個在窯背上種的,紅薯是留給來年的苗種,窩窩面是向村裡人討借來的,家裡再作難,就難在大人身上吧,不能讓兒子在學校裡斷了頓。

王衛國很愛讀書,他知道了縣城文化館閱覽室的書報擺在黃油漆桌子上,專門讓人看。每到星期三、六下午,他心慌意亂地捱到課上完,急匆匆地趕到宿舍,取上乾糧布袋,徑直跑向閱覽室,就像一頭饞嘴牛犢溜進菜園子,拼命地啃,不到下班關門,他是捨不得離開那個最使他留戀的地方。

父子衝突為升學,命運抗爭追夢想

1963年的夏天,就在王衛國準備參加全縣的升初中考試時,養父王玉德卻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準考試,回村裡"受苦"(勞動)!我們現在很難理解王玉德老人這道荒唐而離譜的命令。這個決定在現在看來簡直不近情理,但在當時的陝北農民看來,王玉德的這個決定卻是最合情理最合合實際的,原因有三:

一是當時陝北人普遍早婚;村裡許多孩子十四五歲前訂婚,到十八歲就結婚。王玉德那年四十多歲,王衛國也十四歲了,村裡同齡孩子都訂下了婆姨,唯獨王衛國還沒有,這使他感到壓力很大。在他看來,唸書是小事;好好修一院窯洞,給王衛國娶個婆姨才是大事。

二是他已經把衛兒供到"完小"畢業,對弟弟王玉寬有了不錯的交代。要知道,在當時"完小"畢業就已經算是"高"學歷了,衛國已經能斷文識字了,不算是睜眼瞎,已相當不錯了。

三是他有沉痛的教訓。當年,他家曾下力氣供三弟(即王衛國的三叔玉富)上學,結果錢花了,書卻沒有念成,連莊稼漢的看家本領也給丟了,光景過得連他們這樣的"睜眼瞎"也不如。

再說像他這樣的農村家庭,已經到"汗幹力盡"的地步,再也無能為力供孩子上中學了。倒不如在農村勞動兩年,說個媳婦,生兒育女,將來為自己"養老送終"。是啊,這才是玉德的心願,這才是當初過繼兄弟兒子時的初衷!

但這道命令對於王衛國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在城關小學學習期間,王衛國是班裡吃的和穿的最差的學生,但他學習很好,組織能力強,總是想方設法改變其處境,在諸多方面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和征服慾望,成為班裡受人尊敬的"孩子王"。王衛國小小年紀就擁有為了實現一個既定目標強大的自控力,有永不服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品質。已經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的王衛國心比天高,怎可能接受道荒唐而離譜的命令呢? 上不上學,這成了王玉德與養子王衛國最大的分歧。

千方百計多坎坷,好事多磨夢成真

儘管養父反覆把道理講給王衛國聽。可是王衛國就是聽不進去,兩個人越說越遠,有時甚至發生激烈的爭吵。沒辦法,王玉德放下手裡的莊稼活,拜訪親戚、朋友,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可這些窮親戚的意見更堅定了他的信心。說什麼"窮不供書,富不教學,吃飯穿衣得看家當"。像他這樣的家底去供孩子上學簡直是笑話,並告誡他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孩子不懂事,大人要作主,可不敢誤了孩子的前程"。這些話說到王玉德的心裡,覺得王衛國"說起來'精'著哩,其實'憨'得什麼也不懂",如果任其下去,城裡的也誤了,鄉里的也誤了,鬧不好,還會慣成個"二流子"。最後,王玉德打定主意不讓王衛國考初中了。

此時的王衛國改變了策略。與養父商量能不能讓他試著去考一考,就是考上了也不上,還是回來勞動。但他要證明一下自己,看有沒有能力考上。王玉德心想無論怎樣他都不上學了,就讓他考一下吧,真要考不上,他也就徹底死心了。可是,讓王玉德老漢沒想到的是:這一考不要緊,王衛國以全縣第二名的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延川中學。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此時的王衛國也變卦了,每天軟磨硬泡。王衛國提起上學的事這,養父總是打哈哈。

一直到開學那天才說了實話:"這學肯定不上,天王老子說了也沒用"。說完遞給王衛國一把小钁頭和一條羊毛繩,要他上山去砍柴。王衛國默默地接過小钁頭和繩子,一到山裡就掄圓了扔進溝裡,獨自進城去了。為了能夠上學,王衛國在縣城裡幾名同學和同學家長的指點下,找到他的乾爸:大隊支書劉俊寬,要他想辦法幫他上學。劉俊寬與王玉德是"拜識"(拜把子兄弟),是方圓幾十裡有名的仗義人。他給王衛國借到兩鬥黑豆,讓他換成錢去交報名費。

路遙先生的小學生活

路遙先生故居

到縣中學報名時,縣中學卻不收他了。因為王衛國作為新生超過一個星期不報到,依據學校的規定被學校除名了。劉俊寬又專門趕到延川縣中學找到校長說明情況,學校網開一面破例讓王衛國進入初中讀書。

在與養父“上不上中學”的爭議中取得的勝利,對王衛國一生的影響巨大。不只是上學本身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路遙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命運自己安排,已經開始主宰自己的人生。經歷了這一番坎坷,王衛國終於明白:凡事必須自己解決,並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迎難前行,最終改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1、高歌《困難的日子紀事——上大學前的王衛國》

2、田波CCTV9紀錄片《王衛國》

3、孤獨行者看世界《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你如此絕情? ——講述王衛國與養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